王冉冉
摘 要: 為了防控中職校園問題的發生,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研究中職校園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探索中職校園問題的防控對策。
關鍵詞: 中職教育 校園問題 成因
近年來,各種各樣的校園問題事件頻繁在網絡和報刊上報道,而且情節和性質越來越惡劣,已成為極具危害性的教育問題。特別是中職學校的情況尤為突出,中職生知識基礎差、素質參差不齊、法制觀念淡薄,校園問題事件時有發生。
為了防控中職校園問題的發生,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入研究中職校園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探索中職校園問題的防控對策。只有掌握了中職校園問題產生的原因,才能盡量避免校園問題的發生,切實維護學校的和諧、平安、穩定,促進中職教育的良好發展。
一、中職校園問題的學生因素
(一)性格因素
一些中職生自信心不夠,與外界缺乏交流,不懂得溝通技巧,說話常常不經修飾脫口而出,有時會令人感到難堪而引發沖突。或者他們認為家庭中缺少溫暖、學校中缺少真情、社會太過功利無情,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和扭曲的心理,反抗家庭、學校、社會的管教。
(二)缺乏責任感
當下的中職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溺愛,在心理上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現在的學校教育對學生違紀行為過度的姑息和容忍,社會對學生的過度保護,使部分中職生成為溫室中的花朵,他們只知道獲得而不知道付出;只愿享受權利,而不愿盡責任和義務;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會尊重他人。當需要他們自己承擔責任時,就容易和父母、老師或朋友、同學發生沖突,甚至用極端欺凌的行為解決問題。
(三)法律意識淡薄
部分校園問題的行為人法律意識淡薄,但是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法律意識很強,基于對《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某些條例的一知半解,而有恃無恐。在學校里,他們違反了紀律,老師對他們批評教育時還要注意他們的情緒,否則他們會說老師侮辱人。法律教育的滯后,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應有的法律知識,不懂法、不守法,對于校園問題的受害者,法律維權更是少之又少。
二、中職校園問題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結構的缺失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國的離婚率逐年增高,離婚家庭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不健全。父母離婚后青少年大多會出現情緒問題,無法原諒父母、面對現實,往往表現為情緒突變、容易沖動發生攻擊性行為。特別是有些父母在離異后為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往往讓長輩撫養孩子長大,父母雙方經常為孩子的撫養問題爭吵,從而使孩子產生冷漠、悲凄的心情,導致驚慌、恐懼、情緒不安,長此下去,就會形成暴戾的性格。
(二)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溝通。
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調查后得出結論:父母對孩子缺乏溝通,是導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雖然關心孩子,但是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有些家長在語言上慣于采用“啰唆”、“指責”、“不許”和“不行”的方式,這樣會使中職生感到厭煩,采取應付的方式進行溝通。有些家長與中職生溝通的時候不放下手中的工作或家務,使得孩子感覺自己被忽略、父母不能理解自己,所以他們不愿意與父母溝通。長此以往,就導致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日漸疏遠,感情越來越淡漠,他們尋求在家庭以外的感情寄托,這樣就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人員的誘導,產生校園問題行為。
(三)家校的溝通不足。
家長與學校的良好溝通是成功開展家庭教育的前提條件,對中職生的教育是有益的。通常中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方式是采用班主任定期和父母聯系或通過家長會的形式進行的。但是一些中職學校的家長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孩子成績很差,只要在學校不學壞就可以,沒有必要與班主任溝通,甚至從不親自出席學校定期召開的家長會。一些經常闖禍的孩子,他們家長到校也是為了防止學校處分子女,站在學校的對立面,無理取鬧,包庇子女的行為,這樣無疑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加劇了欺凌行為的產生。
三、中職校園問題的學校因素
(一)學校的管理和處罰力度不夠。
中職學校的管理不善是造成學生校園問題事件的重要原因。由于中職學生生源素質偏低,導致學校管理工作難度相對較大。雖然許多中職學校都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細化的學生管理條例,但是到真正實施的時候會因為違紀人數太多,學校怕大量流失生源,往往從小、從輕處理,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這樣的情況,讓中職學生產生錯誤認識,變本加厲,有恃無恐,更加滋長他們違紀行為的發生,使校園問題行為更頻繁。
(二)學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目前我國很多中職學校都“重技能輕德育”,對德育工作重視不夠。由于現在的中職學校招生難是一個普遍的難題,家長在給孩子選擇中職學校的時候會以學校的就業率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在這種背景下,很多中職學校的辦學都提倡以就業為導向,學校把理論知識教育、專業技能培養擺在了首位,把育人問題擺在了次要位置,使學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難以適應當前中職生思想發展的變化。學校德育機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多數學校在德育制度建設方面缺乏整體規劃,工作思路不清晰,制度不完善。殊不知,正是因為學校及教師德育工作的不完善為學生的校園問題事件埋下了隱患。
(三) 部分教師素質較低,師德差。
為人師者,需要以身作則。一名教師如果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想要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是不可能的。中職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因此,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具備良好的素質和高尚的師德是教師教育好學生的前提。由于我國教育資源的不合理配置,中職學校的生源相對較差,師資相對較薄弱。有的中職教師不僅沒有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反而經常訓斥學生甚至打罵體罰學生,激起學生強烈的不滿情緒和逆反心理,導致學生將這種不滿情緒發泄在其他同學身上。有的中職教師甚至不顧自身形象,在學校酗酒打架,給學生以不良示范,最終導致中職生校園問題事件的發生。
四、中職校園問題的社會因素
(一)法律上存在立法空白。
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經過多年的建設,已日益完善,但是有關在校學生合法權益的法律條文中,缺乏遏制校園問題、保障校園安全方面的內容。如果要為校園問題等安全事故的處理尋找法律依據,就必須在《憲法》、《民法通則》、《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和《教師法》等中尋找相關條款,而這些條款既沒有針對性,又不夠具體。正如熊丙奇所言:“近年來發生的校園安全事件,很少被問責,一個重要原因是責任不清,不知道究竟是政府部門、學校,還是社區或者家長、學生自身的責任。”從相關部門制定的措施看,大都強調各個方面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正是責任“均攤”造成了無人負責的窘境。另外,目前一些管理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帶有“應急性”,如果上級領導督促檢查,一些教育部門和學校就臨時配備專業的保安、購買足夠的防護裝備,檢查驗收之后,教育部門和學校可能打折執行,甚至不執行。因此,缺少對校園安全的專門立法,就不能建立校園安全的長效機制。
(二)校園周邊不良環境的影響。
校園周邊不良環境是校園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通過調查,筆者發現一些中職學校周圍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網吧、游戲廳、KTV、出租屋等,由于絕大多數中職生是住校生,遠離父母的監管,自制力較弱而且普遍厭學,整日沉溺在這樣的場所,導致校園問題事件發生。
如何讓學生矛盾遠離中職校園,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是一個亟待社會各界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應形成合力,共同尋求排解中職校園問題的對策,給學生營造安全、和諧和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