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欣
摘 要 科技的發展使新媒體對影視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有超越傳統媒體發展的趨勢。文章從新媒體的特征出發,論述了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新媒體對影視傳播的影響,對新媒體環境下更好的進行影視傳播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 新媒體;媒體特性;影視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9-0024-01
實踐表明,任何影視新技術都終將融于影視藝術傳播之中,進而促進影視藝術的進步。可以說,影視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使影視藝術表現更加貼近自然、貼近人們生活。新媒體依靠技術,對影視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改變著傳統媒介的傳播方式。本文從新媒體的特性出發,分析其對影視傳播產生的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進而探究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更好的進行影視傳播。
1 新媒體給影視傳播帶來的積極影響
我們知道新媒體在技術上是依賴于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而存在的。從傳播學角度上講,它是一種傳播方式的變革。以科技為基礎的新媒體在傳播中展現了時效性、交互性、互動性強等特點,對影視傳播產生了極大地影響。
1.1 新媒體時效性在影視傳播中的影響
新媒體具有傳播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優勢,這就使人們可在第一時間獲得影視作品與信息。影視傳播中,它的時效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影視拍攝周期短,加上新媒體快速、便捷,這就使影視作品能夠與社會熱點新聞相結合。比如愛奇藝聯合音樂人高曉松出品的《曉松奇談》就對當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它側重于講述期望了解世界的大學生和社會精英階層所喜愛的內容,如“美國大選解析”和“奧斯卡金像獎評選方
式”等。
二是,受眾對于網絡影視劇的反饋是即時的。影視作品的被播放次數和下載量可以通過后臺進行統計、受眾對影視劇的評論可以通過“評論欄”反饋給影視劇的創作者。這些及時反饋使影視創作者能夠不斷進步,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1.2 新媒體交互性在影視傳播中的影響
傳統影視傳播采取的是“點到面”,觀眾被動接收的方式,而新媒體的交互性改變了這一方式。
新媒體傳播中,互聯網本身的開放屬性使受眾可以通過網絡這一溝通媒介,自由表達對于影視劇作的想法與建議,藝術創作者們有時會根據這些意見進行作品的修改與完善。例如:《愛情公寓》第二季在電視與優酷網上同步開播,結尾男主角面臨一個選擇,他的選擇將引導以后的劇情走向。這時觀眾可以對劇情進行投票,收集這些數據進行創作來實現影視劇創作—高收視—反饋—創作的良性
循環。
1.3 新媒體分眾化在影視傳播中的影響
分眾化,拋棄不以“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方式,而是面向不同受眾提供適合個人的影視作品。新媒體環境下的影視作品會依據觀眾需求,深入分析和了解觀眾的個性需求,對影視作品主題、類型、藝術水準等進行了分眾化處理,再通過電視節目分眾化、傳播終端選擇等形式,來實現觀眾觀看需求和傳播平臺最優組合。
以PPTV為例,其技術上采用點對點,在內容上,PPTV對所播放的視頻都進行了詳細統計,然后根據受眾的喜好選擇來推送類似的節目和影片,這種人性化的處理,更方便地讓受眾進行選擇,從而快速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 新媒體在影視傳播中的問題
新媒體給影視傳播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不僅會給廣大受眾帶來困擾,更有可能使影視創作與傳播走向困境。
2.1 新媒體影視作品內容過于商業化和低俗化
目前新媒體影視作品中,原創的、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作品很少,過于商業化在新媒體影視作品中表現得比較突出。因為微電影和微視頻具有制作周期較短、傳播效率高、投放精準等優勢,所以很多廣告商樂于投資這種新興事物。因此,越來越多的微電影、微連續劇的創作出現向庸俗化發展的趨勢。觀看這些影視作品,不僅侵占了人們思考與學習的時間,更使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零碎膚淺的八卦娛樂之中,這就導致人們的藝術欣賞品味走向
低俗。
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樹立影視作品傳播的審核標準,并對所傳播的影視作品的技術質量和內容質量都需要進行規范,其中技術質量包括畫面清晰度、聲畫效果,內容質量包括作品所表達的主題與思想內涵、美學價值與藝術感染力等。對不達標準的不進行傳播。
2.2 版權保護不力,影響影視創作和傳播
網絡信息由于流通量大,審核力度有限,視頻分享網站經常會有用戶發布一些侵權作品。創作者在追究起來時,因為很難在網絡中通過賬號查出發布者,所以版權維護的難度很大。這就造成了新媒體版權市場的混亂,影視作品創作者采取謹慎態度,從而損害了影視傳播的進程。因此,相關部門應采取一些具體措施來應對新媒體影視作品知識產權保護還較為薄弱的情況,進而保障新媒體影視創作和傳播的健康發展。
3 結束語
新媒體給影視傳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我們應正確認識新媒體對影視傳播的推動作用,正視新媒體影視傳播中的問題,才能使新媒體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服務,給人們帶來嶄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平臺,豐富人們的社會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王斌.新媒體的特點及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趨勢探析[J].采寫編,201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