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強
摘要:吞咽功能障礙是神經系統疾病發生后最容易引發的一類并發癥狀,一旦出現此類不良反應癥狀后,就會導致患者的進食產生影響,影響了患者的進食效率和進食安全性,進一步使得患者進食減少以及患者后續的營養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因此針對腦外傷并發吞咽障礙患者及時開展診斷治療工作,進一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關鍵詞:腦外傷;吞咽障礙;相關因素;分析
當前國內出現了部分文獻是探討關于腦外傷后吞咽障礙特點以及訓練方式,本文通過進一步對腦外傷患者出現吞咽障礙的危險因素加以分析,進一步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
1 吞咽功能評估
患者的病情平穩后,意識逐漸轉變清醒,在配合評估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采用吞咽功能評估表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詳細的評估[1]。
吞咽功能評分分為兩個測試部分,需要由專門的培訓醫師開展相應的治療工作,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1.1間接吞咽測試 患者選取至少60°坐位姿勢,按照下列的步驟開展測試工作:①觀察患者是否有能力能夠集中注意力15min;②患者可以咳嗽或者是清嗓子2次;③吞咽口水有效開展;④沒有流口水癥狀;⑤醫護人員帶領患者進行發音試驗,沒有出現含糊、嘶啞、過水聲等[2-3]。
針對每一項癥狀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分測定,每一項動作順利完成,得分為2分,全部完成得分為10分,之后繼續開展后續的吞咽測試工作,當患者沒有辦法順利完成時,需要對其評估工作停止[4]。
1.2直接吞咽測試[5] 按照糊狀食物、液體食物、固體食物等按照順序執行操作:①吞咽不能完成得分為0分,延遲得分為2分;成功完成吞咽動作評分為4分;②咳嗽評估,在患者吞咽之前、吞咽過程以及吞咽過后3min左右完成測試,其中出現咳嗽癥狀得分為0分,不出現咳嗽癥狀得分為2分;③流口水評估,其中出現流口水癥狀得分為0分,不出現流口水癥狀得分為2分;④聲音變化評估,其中出現聲音變化得分為0分,不出現聲音變化得分為2分。
患者先食用1/2的糊狀食物,給予患者3~5次后,沒有出現異常情況或者是不良反應后,得分為10分,繼續對患者實施液體食物評估測定,依次給予水3、5、10、20ml,當患者沒有出現異常情況后需要繼續給予患者水50ml,讓患者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吞咽訓練,當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癥狀后得分是10分。繼續對患者實施固體食物評估測定,讓患者服用小片干面包,重復食用5次,要求患者在10s之內完成吞咽測試,當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癥狀后得分是10分[6]。
當患者的得分在0~38分之間時,表示患者出現了吞咽功能障礙;當患者的得分在0~18分之間時,表示患者出現了重度吞咽功能障礙;當患者的得分在20~28分之間時,表示患者出現了中度吞咽功能障礙;當患者的得分在20~38分之間時,表示患者出現了輕度吞咽功能障礙;當患者的得分是40分時,表示患者沒有出現了吞咽功能障礙。
2 展望
吞咽動作完成過程中需要不同的水平神經系統共同作用協同完成,主要包括皮層、皮質下區域、腦干、小腦、周圍神經等,吞咽障礙最常見的一個影響因素就是神經源性[7]。
經過研究后發現大約有37.0%~78.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礙,有82.0%的帕金森疾病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礙,而腦外傷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發生率也非常高[8]。
對于腦外傷患者,通常采取的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就是利用氣管切開方式開展治療過程,進一步對患者的通氣狀況進行改善和調節,但是此類手術開展過程中,經常會造成患者的管腔變得狹窄,引起患者的氣管狹窄,進一步引發吞咽功能障礙,這主要和患者的口咽食管分泌物堆積有很大的影響,患者的食道、舌骨運動產生一定的阻礙,患者的氣管切開會對患者食道內氣體壓力產生較大的影響[9-11],從而導致患者產生吞咽功能障礙,因此在臨床中需要對引起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和認識,進一步了解患者的吞咽障礙引發因素以及產生的不良反應,能夠正確認識吞咽障礙和腦外傷疾病之間存在的關系,通過視覺、嗅覺等來感知食物,利用相應的工具將食物送到患者的口中,這就需要提升患者的認知能力,通過對患者的認知能力加以提升,使得患者對于進食產生興趣,從而保證吞咽動作的順利開展。
腦外傷疾病和吞咽障礙之間存在的很大關聯性,其中患者的腦外傷嚴重程度、腦外傷受傷部位、氣管切開、認知障礙等和患者之間存在很大的關系,醫護人員一定要正確識別引起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在進食之前做好相應的監管工作,降低進食危險性,保證吞咽動作順利完成[12-13]。進一步通過識別腦外傷并發吞咽功能障礙疾病的有關影響因素,可以在住院期間以及出院后加強識別,提前做好相應的防御管理工作,保證患者的有效康復,提升腦外傷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吞咽功能障礙的發生次數,改善患者的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保證患者的認知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一,柏慧華,祝曉娟,等.腦外傷并發吞咽障礙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5):572-574.
[2]張欣,張皓.腦外傷后吞咽障礙研究進展[C].//2011北京地區神經內科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218-222.
[3]招少楓,竇祖林.肌電生物反饋和低頻電刺激在吞咽障礙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電子版),2013,3(3):196-199.
[4]孟憲忠.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探討[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1,08(2):102-104.
[5]閆瑋娟,馬修堂,薛蓓蕾,等.重度腦外傷吞咽障礙患者綜合康復專科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3,22(8):715-716.
[6]蘧明月,馮艷,趙芳芳,等.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外傷吞咽障礙患者康復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6(18):113-114.
[7]楊喆.綜合護理干預對重度腦外傷吞咽障礙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20):128-129.
[8]曾西,王德軍,王留根,等.間歇口腔營養管對腦外傷吞咽障礙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C].//首屆全國腦外傷治療與康復學術大會論文集.2011:26.
[9]徐基民,李惠蘭,陳之罡,等. 吞咽訓練配合針刺對慢性神經源性吞咽障礙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08).
[10]張欣,王偉,張皓 . 重度創傷性顱腦損傷恢復期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影像學特點[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2,34(08).
[11]郭鋼花,宋壘壘,李哲.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慢性神經源性吞咽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刊, 2013,40(11).
[12]宋蓉蓉,邱艷萍,王崗,等.經皮內鏡下胃造口術對重度顱腦損傷并發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意義[J].腸外與腸內營養, 2013,20(01).
[13]張新顏,閆福嶺,何逸康 . 伴有吞咽障礙的急性卒中患者發生肺炎的早期危險因素: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2,20(06).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