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英 李繼兵


摘要:目的 評價MRI檢查在I期子宮內膜癌分期中的準確性、敏感性及特異性。方法 將22例術前MRI檢查診斷為IA及IB期的患者與術后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照。結果 MRI檢查對子宮內膜癌IA期診斷準確率達86.7%,IB期診斷準確率達66.8%;MRI檢查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在IA期一致性較好,Kappa值為0.69;MRI檢查對子宮內膜癌IA期敏感度是86%,特異性為86%,對IB期敏感度是66%,特異性為68%。結論 MRI檢查對I期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有較高價值,與手術-病理分期有較高一致性。
關鍵詞:MRI;I期子宮內膜癌;手術-病理分期
據資料統計,每年新增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中,I期病變約占75%,因此在臨床發現的患者大部分都是I期患者。此期患者治療方式常用的有三種,第一通過子宮切除手術治愈,第二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可以選擇微創手術治療,第三對有部分保留子宮要求的患者,尚可采用激素治療。I期的亞分期也決定了部分手術方式及后期治療和預后評估。本文對22例MRI術前診斷為I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與術后病理結果進行對照分析,評價MRI檢查對I期子宮內膜癌分期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6月22例婦科住院患者,年齡36~71歲,平均年齡56歲,未絕經3例,已絕經17例,圍絕經期2例。手術前MRI分期均考慮為I期,術后均做了病理分期。
1.2檢查設備與方法
1.2.1平掃橫斷面 T1加權成像(T1W I,TR/TE:128/2.34 ms),采用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序列;T2加權成像(T2W I,TR/TE:1000/80 ms),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矢狀面:脂肪抑制T2加權成像(T2WI,TR/TE 1000/80 ms),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冠狀面:T2加權成像(T2WI,TR/TE:3.65/1.80 ms),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矩陣256×256或320×192,成像視野350~400 mm,層厚:4~6 mm,層距:1~1.5 mm。
1.2.2增強掃描采用脂肪抑制擾相梯度回波(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SPGR)序列行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TR/TE:3.65/1.80 ms)。所有序列層厚、層間距與平掃序列相同。經肘靜脈注射Gd-DTPA(0.1 ml/kg),手推5~8 s內注射完畢。
1.3分期標準及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3.O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處理,采用四格表χ2檢驗,依據FIGO2009年子宮內膜癌I期分期標準在術前進行MRI分期,再與手術病理分期對照,計算MRI檢查的敏感度、特異性及診斷符合率,二者的一致性進行比較,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MRI結果 22例MRI檢查術前影像診斷為I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其中Ia期14例,Ib期8例。有子宮增大者4例,子宮大小在正常范圍之內者18例,合并子宮肌瘤者4例,合并附件囊腫者2例,合并子宮腺肌癥者1例。
2.2病理結果 內膜樣腺癌18例,鱗狀細胞癌1例,腺鱗癌1例,未明確細胞類型2例;腫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例,低分化4例,中分化7例,未提示分化程度5例。Ia期15例,Ib期3例,Ⅲc期3例,Ⅱa期1例。
2.3 MRI分期與病理分期結果比較,見表1。
有3例MRI分期為IB期患者,術后病理分期為ⅢC,1例MRI分期為IB期患者,術后病理分期為ⅡA。對IA期診斷準確率達86.7%(13/15),對IB期診斷準確率達66.8%(2/3)。本組統計數據表明:MRI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在IA期一致性較好,Kappa值為0.69。MRI對IA期敏感性是86%,特異性為86%;對IB期敏感性是66%,特異性為68%。
3 討論
有資料統計,子宮內膜癌侵犯肌層厚度<1/2(IA期)時淋巴結轉移發生率為3%,侵犯肌層厚度≥1/2時(IB期)則為46%,二者差別顯著[1]。因此對于腫瘤侵犯肌層厚度≥1/2時(IB期)必須采取盆腔及后腹膜淋巴結切除術[2]。而對于腫瘤局限于子宮內膜層或侵犯肌層厚度<1/2(IA期)的子宮內膜癌患者,如無其它高危因素,如病理細胞為高分化,屬于乳頭狀漿液腺癌、未分化癌等高危的病理類型,僅單純采取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即可滿足治療的要求,還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以減少手術的創傷。最新FIGO2009年子宮內膜癌分期標準中,與1988年版在I期分期最大的改動是刪除原來腫瘤局限在子宮內膜、無肌層侵犯的IA期,將其與原淺肌層(侵犯肌層厚度<1/2)侵犯的IB期合并為IA期,將原來深肌層(侵犯肌層厚度≥1/2)侵犯的IC期定為IB期。新分期方法減低了術前磁共振分期的難度,會獲得更高的術前分期與手術-病理分期的符合率,提高臨床醫生對影像診斷水平的信任[3],見圖1~4。
MRI由于其獨特的軟組織分辨率高的特定,在對分辨I期子宮內膜癌深、淺肌層侵犯方面也具有CT、B超等無法比擬的優勢。MRI在T2WI上能夠清晰顯示正常子宮內部解剖結構,由子宮體自內向外分3層結構,內層為高信號的子宮內膜及分泌物,中間為低信號的結合帶,即子宮淺肌層,外層為中等信號的子宮深肌層。絕經后子宮萎縮,結合帶顯示不清及并發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等會不同程度影響對肌層侵犯的判斷程度[4]。本組2例MRI判斷為IB期,術后病理為IA期,1例MRI判斷為IA期,術后病理為IB期病人均是因為患者年齡較大(分別為69、71、61歲),結合帶顯示不清,并且只做了MRI平掃檢查,導致判斷失誤,其中1例尚合并多發子宮肌瘤。
T1W增強掃描有利于對分期的判斷。在T2W上判斷腫瘤對肌層的侵犯情況主要是根據結合帶的顯示及破壞情況,但結合帶的顯示受患者年齡、月經周期等的影響,因腫瘤的強化低于子宮肌層的強化,在T2W結合帶顯示不清的情況下,T1W增強掃描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幫助準確判斷肌層侵犯情況。
MRI檢查對判斷淋巴結有無轉移敏感性不高,因小淋巴結也可以發生鏡下轉移。本組病例,有3例MRI分期為IB期病人,術后病理分期為Ⅲc,均是因為在盆腔發現了淋巴結轉移。
本組對照分析表明,MRI檢查對子宮內膜癌I期分期具有較高的準確率,敏感性和特異性也較高,具有CT、B超檢查不能取代的優勢,與手術病理分期有較高的一致性,是臨床醫生進行術前檢查評估的較佳手段,能夠為臨床醫生進行手術方式的選擇、制定診療計劃及判斷預后提供重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萍,湯蘊琦,李文華,等.磁共振成像在早期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診斷中的應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04(31):477-480.
[2]張增芳,王克,王翠艷,等.磁共振成像診斷子宮內膜癌肌層浸潤深度的探討[J].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03(8):730-733.
[3]李雪丹,佟曉光,劉屹,等.磁共振成像在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及肌層浸潤深度判定中的作用[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12):2511-2514.
[4]Manfrendi R,Mirk P,Maresca G,et al.Local-regional staging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role of MR imaging in surgical planning[J].Radiology,2004,231:372-378.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