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 葉玲 楊多多
摘要:關于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古往今來,我國和國外體育學者都為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各種假說,進行了各種嘗試、實驗,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本文總結與歸納了國內外體育學者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而進行的各種努力與研究,并對他們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作出的貢獻而作出星級評價。
關鍵詞:體育課;教學質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5-0010-04
一、問題
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題,也并非今天才有的探究。自從有了體育課以后,體育課教學的質量怎么樣,如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等問題就必然成為中外體育教師和體育教學研究者牽腸掛肚的事情。那么,中國關于體育教學質量的研究和探索都有哪些呢?國外同行們的體育教學質量的研究又是怎樣的?要想真正揭開“體育教學質量”的這個面紗,要想攻破“提升體育教學質量”這個難關,我們還要站在“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也要“取他山之石以攻玉”。本文試圖歸納一下我國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而進行的各種努力與研究,歸納一下國外體育教學研究者們為提高體育教學而進行的努力與研究及成果,總結前人都做了什么,采用了哪些攻略,積淀了怎樣的成果,給今天以怎樣的啟示。當然,本文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這些努力的成果毫無遺漏地、“全景式”地加以總結(但我真希望能有年輕學者依托一個大課題進行這個有意義的研究),在此,我只能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不拘泥年代與順序,甚至也不追求邏輯分類的對仗,掛一漏萬地進行一下羅列和簡析。這樣的歸納至今很少,因此即便分析不夠嚴謹全面,這種新視角的歸納也很有意義,也一定能看出許多問題,從而為研究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方略提供參考。
二、我國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而進行的研究及成果
在體育教學的術語中,有些詞是中國獨有的,如“課堂常規”“課課練”“情景教學”“故事化教學”“練習密度”“心律曲線”“心理負荷”“學生自主性與教師主導性”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的學校體育同仁們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而做的假說、嘗試、實驗及相應的成果,在此對其中的一些研究進行簡單敘述。
1.課堂常規
這是期望依靠規范體育教學的某些“規定動作”和“規定程序”來提高體育與教學質量的做法。的確,規定一些體育教學的步驟程序,具有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效果。如每堂課的點名可以提高學生紀律意識并對學生進行教育:每次的服裝檢查可以提高安全性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每次宣布課堂任務可以讓學生知曉本堂課的目標并激發學習動力;每堂課的準備活動和專項準備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快地進入運動狀態并減少受傷幾率,等等。因此,現在很多地方都用課堂常規中的一些內容來考核新教師,進行新教師技能的比賽,如做操、設計準備活動、喊口令、整理隊伍等等。但是,應該說,體育課堂常規的內容并不復雜,也不難,教學技術含量不高,做好它不太需要體育教師們有大智慧和大努力,需要的是體育教師們持之以恒的認真態度和責任心,體育課堂常規對教學質量提升有幫助,但本文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2.課課練
課課練也是中國特有的教學術語。課課練是希望加強課內的體育鍛煉,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進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一個做法。課課練的正式誕生應該是在20世紀80年代,那是一個學生的體質下降的端倪出現,有責任心的學校體育人希望能在體育課中抽出5~10分鐘去有效地增強學生體質的形勢,其實課課練主要提高的不是運動技能教學的質量,而是提高體育課鍛煉的效益。在當前中小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面臨嚴峻問題的今天,學生走、跑、跳、投、懸垂、攀爬、搬運、負重、踢打、躲閃、角力等各種能力的提高,也必定會促進學生各種運動技能的掌握,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對課課練為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3.情景教學和故事化教學
情景教學和故事化教學出現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活躍于除“文革”時期的各個年代,極度盛行于本世紀的前六年。情景教學和故事化教學原本是針對低中年級小學生的體育教法,其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在故事中接受教育、在仿生和童話等各種情景中領會動作,在美好的想象中體驗快樂和幸福,應該說,這些效果都有利于提高小學低中年級的體育教學質量的。但是,在后來的體育教學實踐中,情景教學和故事化教學逐漸蔓延到了小學高年級、中學甚至是高中,還蛻變成“主題教學”,于是,情景教學和故事化教學開始“異化”了,各種荒誕的、無聊的、低俗的、活報劇式的體育課大肆橫行,運動技能不教了、針對性的身體鍛煉不做了,刻苦精神不要了、學生真正的體育樂趣也找不到了,這反而嚴重降低了體育的質量。為此,本文對情景教學和故事化教學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小學低中年級“★★★”,小學低中年級以上則為“☆☆☆”(負面三顆星)。
4.練習密度
這是一系列的概念,還有課的密度等,這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非常盛行的衡量體育課教學質量的指標。從“練習密度=學生練習總時間÷課的總時間”的公式,就可以看出提倡練習密度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多練習、多運動,它是針對那些“多講少練”“光講不練”的低效課或“不講也不練”的“放羊課”的牽制和約束。雖然這里并看不出“練習”的正確性、科學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它畢竟鎖住了體育課是“身體練習”為手段的課的性質,也是正對著當前體育課過于松散的現實,因此點住了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命門”之一,為此,本文對練習密度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5.心律曲線
重視心律曲線與重視練習密度,它們不但在盛行的年代極其吻合,在促進方略的思維上也異常相像,只不過心率曲線更難測,更難解釋罷了。“找個中等體質的學生測心率去代表全班學生承受的運動負荷”這種事到底有多少科學性真的是不用多想就能知道,“心率的曲線”就真有點像偽科學了,總結有“單峰型”“雙峰型”“多峰型”“前高后低”“前低后高”的研究更是小題大做,還有學究們非讓體育教師在45分鐘時心率曲線上高峰,而不論此時教學的情景如何,更有甚者,有人非要讓教師們在上課前自己畫出個科學的曲線并在課后去評價預測曲線與真實曲線的吻合度,這就純屬沒事找事了。在特殊的天氣,上特殊的教材時,摸摸體質差的學生脈搏、測測心跳次數,確認一下運動量大小是應該的事,但天天把它變成中等學生的曲線,再變成全體學生的曲線,再變成科學的負荷曲線,再變成可以評價所有體育課質量的曲線,再讓老師們預測出科學的曲線,然后再衡量“吻合度”,那就太過了,就掩耳盜鈴了。筆者贊賞這樣的認真和探索精神,但卻不贊賞這樣小題大做。基于上述認識,本文對通過進行體育教學的“心率曲線”的評價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6.心理負荷和社會負荷
這是測量運動(生理)負荷的延伸,心理負荷應該是個客觀存在,因為有心理壓力一說嘛,但體育課能不能測量出來,能不能用它評價體育課質量那就得問弗洛伊德了。但后來有體育人開始研究社會負荷、心理曲線、社會曲線了,并在1991年的鞍山體育效益研討會上開始真畫了,也真用來評體育課了,結果自然也真很荒誕了。筆者當然希望腦科學發展到能對每節體育課的心理負荷(而且是各種心理現象的、每個學生的、實時的)進行評價,也希望社會學心理學發展到我們能對每節體育課的社會負荷(而且是每個人的、每個集體的、實時的、毫不虛假的)測出來,那時我們對體育課的質量就可以把握得嚴絲合縫了,如果再畫出每個人的心理和社會曲線,那就超越測謊儀了,有可能嗎?不可能就還是多做點可能的實事。基于上述認識,本文對通過進行體育教學的“心理負荷”“社會負荷”的關注和評價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負面五顆星)。
7.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
這是一類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和措施,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法多樣化是多年來一直提倡的,但成效不明顯。我國的教法名稱很多、意義不明,分類很亂、大小不一,有的教法就不是教法,有的教法甚至有些荒唐,如語言法(語言和語言法的區別不詳)、放松練習法(放松還能否練習?)等等,這還不是教法改革不利的原因,因為教法基于內容,基于學理、基于學生基礎,也基于教師的能力,空泛地談教學方法改進幾乎沒有意義,脫離了特定的教學內容去談教法就更沒意義,脫離了具體的學生情況和教學情境談教法就只是抽象的概念和理念。依靠教學方法多樣化提升教學質量思路不清,依靠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更是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討論。
轉變學習方式是新的說法和新課改的明確要求,當然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它卻是一個更難以理解和難以落實的改革工作。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都是高品質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策略,但卻是需要高質量的教師、高質量的教育引導和教學指導、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和精力、當然也需要更多學習基礎的學習,因此要實現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很有難度。對以身體練習為主,場地普遍不足、專職教師缺乏、集體練習為常態的體育教學來說,依靠轉變學習方式提升教學質量還任重道遠,還需要更清晰的方向和路線。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和轉變學習方式對教學質量提升固然有意義、有幫助,但本文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三、國外研究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而進行的研究及成果
在體育教學的術語中,有些詞是外國學者創造出來,然后我們慢慢認識和使用的,如“動作教育”“教學有效性”“大單元教學”“運動季”“領會教學”“體驗性學習”“假說驗證學習”“SPARK”等等,這些努力和成果對我國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或多或少的幫助,而且會越來越有幫助,有的理論對我們甚至就是革命性的啟發和啟動。這些成果都是較為豐碩的,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能簡單做一介紹和分析。
1.動作教育(Movement Education)
“動作教育”于20世紀70年代產生在英美的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主要面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教育性體操”和“教育性舞蹈”一改以往的體育教材研究方略,將技能培養改為動作(movement)的培養,多樣的動作豐富了學生的身體“語言”和活動能力,也提高了小學低年級教學效果和質量。本文通過動作教育的教材教法的改善對體育教學質量,特別是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2.有效體育教學
“有效體育教學”在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學者介紹到中國,筆者還有幸參加過這次講學和培訓,這個用量化的指標評價體育課的各種“有效性”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教學評價工具等讓國人感到耳目一新,特別是對課堂評價指標的選取,讓我們很感興趣。這類研究至今在中國依然備受關注,也多被介紹,但在實踐中的運用卻很有限。本文認為在當前中國學生體質下降、基本身體活動能力嚴重下降的形勢下,有效體育教學對體育教學改革的參考意義和質量提升幫助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3.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教學不是某個特定教學理論,而是諸多國外體育教學理論的一個共同的要點,或者說是一個基本要點。但無論哪個理論中的大單元的理念,對于體育教材內容繁雜、教學單元微小、教學蜻蜒點水的中國體育教學來說,其震動都是巨大的,反應也是強烈的。因此把大單元當作一個單獨的理論看待也是可以的。大單元對于中國體育課程改革與研究、體育教學過程改造與研究、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研究以及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提高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本文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4.運動季
“運動季”是美國體育教學專家西登拓普(siedentoD)先生提倡的“運動教育論”的一個名詞,本文暫且用它來代表“運動教育論”的思想和理論體系。運動教育理論基于對體育的無效教學、低級重復教學、失去運動(sports)特性的教學、短小的教學、沒有趣味的教學以及掌握不了技能的教學等弊病,提出了回歸運動本質的教學改革方案,這就是“運動季”所包含的大單元、重比賽、講實效、有樂趣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而運動教育論所針對的問題恰恰是我國體育教學中最為嚴峻的問題,因此,運動教育論對提高我國體育教學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性,為此本文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5.領會教學
領會教學是英國體育教學專家針對學校球類教學的“只會單個技術但不會比賽,最終還是不會打球”的教學問題,依據球類項目的特點和學理而設計的全新的體育教學模式。這個模式又從球類項目拓展到武術等運動項目。在我國也有較多的實踐,但是由于中國實踐者的問題意識和國外提倡者之間有偏差,因此感覺這些實踐多是簡單的模仿,拓展也不甚嚴謹,但領會教學法的問題意識切中我國體育教學“輕比賽、學不會”等教學弊病,因此,本文認為在今后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特別是球類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6.體驗性學習
體育的體驗性學習的最大代表作是“心理拓展訓練”,是20世紀90年代在英美發展起來的,具有很強的野外教育、冒險教育、體育教育、社會性教育、集體教育等綜合教育意義的“心理拓展訓練”傳入我國,但有趣的是這個引進和傳播并不是從學校體育界開始的,甚至也不是教育界開始的,而是從社會培訓機構開始的,因此,它的學校體育教材化一開始就很薄弱,學校體育界對其教育和教學意義的認識也非常緩慢,直到本世紀前十年,學校體育界對心理拓展訓練的體育教學引進才開始大量研究,但由于體驗性對體驗和啟發的指導很重要,體育教師匆匆用心理拓展來教育學生,形成了不少的“夾生飯”。但無論如何,重視社會性、心理培養的心理拓展訓練對體育教學在此方面的質量提升會有比較特殊的意義,為此,本文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7.集體學習和學習集體
這是一類依靠集體思考和學習互助提高教學質量的理論和實踐,主要代表是從日本介紹過來的“小集團學習”和“學習集團論”,后來這個方法又被我國學者改造發展成為“小群體學習”“課堂社會”等。利用小組學習提高學生互動、促進學生互幫互學和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高思考力其實由來已久,我國的分組教學實踐也有不少經驗。在當前體育大班額、場地器材不足以及學生交流能力不足的體育教學條件下,學習集體對我國體育教學質量提升很有幫助,因此,本文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8.SPARK
“SPARK”本是美國應對肥胖和運動能力有缺陷孩子的一種矯正式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體系,后來發展成為促進青少年體質增強、身體發展、技能提高的綜合性的體育教學改進策略,“SPARK”在青少年身體問題分析、矯正內容開發、教材讀本卡片研發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等方面都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SPARK”畢竟不是直接針對體育教學進行的改進改善策略,因此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方面也有著不少的局限性,本文對其對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度和貢獻度評價是“★★”。
四、小結:中外體育教學提升策略的簡單比較分析
雖然我們以上只是對國內外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的做法進行了簡單的歸納與分析,限于篇幅和寫作時間,這個歸納也不夠全面。但是我們僅從上述中外體育教學策略提升的各自策略特點,也可以看出我們和國外同行的思路和策略不盡相同。本文在此歸納如下不同點:
1.我們希望課堂有較為嚴格的規范程序,看重體育教師的課堂基本行為規范,比較強調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術,如整隊調隊、口令指揮等,而國外的策略中幾乎看不到這樣的強調。
2.我們比較重視依靠體育以外的因素對學生情緒和思維進行調動來提高教學質量,而國外同行則是對體育教材內部的因素進行重組來改善教學效果。例如,同是小學低年級的體育教學改善策略,中國提出的是“情景教學”和“故事化教學”,而國外的動作教育則推出的“教育性體操”和“教育性舞蹈”,兩者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深度也有較大差異。
3.雙方雖然都重視對課堂教學因素的評價,但中國的評價更加大膽,有點冒進的意昧,如心律曲線、心理曲線、社會曲線等等,而國外從未有過如此的評價策略和嘗試,相反國外比較重視體育課堂的觀察和分析,如對一些教師行為和師生、生生對話進行比較深入的考量等,而中國在此方面的研究卻很少,這既反映了國內外對體育教學質量內涵的認識差異,也反映了中外體育教學研究方法論上的差異。
4.國外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改造,重視對技能、戰術、意識形成的規律進行研究,比較注重基于對體育運動現象和運動習得規律研究之上的教學策略改變,強調聯系具體教學內容的教法存在,如領會教學法就是針對球類教學的特點和問題提出的,而國內同行比較強調教法本身、注重教法本身的形式改變,也比較信奉超越內容的教法存在,因此我們的教法改革經常與教學內容脫節,教法的改革也更多存在于理論層面。
5.相對而言,國外的研究比較大型化,而我們卻顯得有些斷片和狹小。如“運動教育論”“領會教學法”“SPARK”“小集團理論”“學習集團論”等都是很大型的系統性研究,而中國卻缺少這樣的研究規模,我們或是一些實踐的案例,或是理論的假說和創想,理論與實踐的整體化也顯得相對缺乏。
如將中外體育教學質量提升之策再深入地比較分析下去,相信我們還能分析出不少很有意思的異同之處,相信能給我們今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改善與研究有更多的啟迪,但限于篇幅和能力,本文僅作上述簡單比較。本文原本還想對其他學科的教學質量提升之策進行一下分析,并比較體育和其他學科體育教學質量的研究區別,以找出更多的借鑒和啟示,但篇幅已不允許,只能割愛,再尋機會討論。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100875)
(北京財貿職業學院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