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船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028
摘 要: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重視教學事業的發展。在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武術作為體育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素質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對高校武術教學進行改革,實現教學模式的突破和更新。本文針對素質教育的相關內容,對素質教育和武術教學之間的關系作出了系統分析,以素質教育為主要的切入點,對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做出闡述,依據當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武術課堂上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創新,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完成武術課程的教學任務。
關鍵詞:素質教育 武術教學 改革 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a)-0028-02
武術作為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自身具有強身健體,益智養性的作用,對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影響。然而,武術在體育事業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沒有得到良好的繼承和有效的開發,自身的重要作用沒能體現出來,大多數學生對武術運動的本質不能深入了解,加上武術教學的內容與組織方法存在著不當的情況,導致學生失去了武術學習的興趣,影響了武術教學的質量。所以如何促進武術教學改革,將素質教育更好的融入到教學中去,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素質教育與高校武術教學
1.1 素質教學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教育事業需要長期堅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種全新教育觀念的體現。根據相關的教育方針要求,應該對受教育者和當前社會的用人需求進行系統的分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要目標,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教育,促進體育技能的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本性得到完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整體功能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適應了當前社會對教育發展的要求。因此,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實質內容。
1.2 素質教育與高校武術教學的關系
高校實行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進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武術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易學、哲學、美學和文化觀念的有機融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增強學生的防衛意識,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尊老愛幼,吃苦耐勞的精神,對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和精神要素的培養,充分的體現出了武術教學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智慧和體育運動方法,是其他體育項目無法比擬的。通過對這些科學內涵的深入挖掘,可以加深學生的知識文化素養,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在武術活動的輕松氣氛中提高科學文化的素質。另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來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實現對傳統武術養生和保健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鍛煉身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且豐富了體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自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
2 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體育課程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高校的教育體制改革由于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導致教學形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學目標上,武術教育的內容過分的強調技術性,要求學生對相關的技能進行掌握,忽視對學生智力因素和武術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的武術素養不能夠得到提升。在當前的武術教學形式上,仍然采取傳統的授課模式,無法打破單一的行政班授課制,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與學生的學習意愿發生相互背離的情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明確教學的內容,只是一味的去適應教材的內容,不能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教學手段存在單一和守舊的情況,沒能實現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另外,在考核評價上,只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和學習能力的評價,學生無法明確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所以,當前的高校武術教學現狀,人才的培養體系不完善,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應該對武術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全面素質為主要的教育核心,改變教學的方法,充實武術教學的內容,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2]。
3 素質教育理念中高校武術教學的改革
3.1 改變落后的教育理念
在促進教學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轉變教學的觀念。高校實現教育體制改革應該以培養目標為主線,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分析,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中心,與社會的用人需求相結合,鍛煉學生的身體,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好理論基礎,以便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我國教育部門對武術的教學方法做出了相關的規定,提出要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創新,實現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以便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主要是指學生的鍛煉方法和攻防方法,為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提供良好的基礎,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3]。
3.2 完善武術教學課程設置
要想促進武術教學的良好發展,應該以高校武術教學為主要目標,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確立武術課程教學的形式,能夠促進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在武術教材的內容編寫上,應該與武術教學的內容相適應,以便適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好的體現學生的適應能力。由于當前的武術教學存在著內容枯燥乏味的現狀,高校應該合理的進行教材的選擇,在教學內容中增加技術性和實用性的功能,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武術動作的技術方法,提高學生自身的防衛能力,鍛煉學生勇敢頑強的精神[4]。
3.3 武術教學模式應更具針對性
武術教學模式在設置上應該充分體現教學進程和教學方法的完善性,要與相關的教學目標保持一致,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適應的教學模式。由于武術運動自身存在著基本功難練和動作套路復雜的現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模式綜合運用的形式。依照教學對象和教材性質的相關理論為指導,通過做實驗的形式來判斷教學模式的合理合法性。以便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使高校武術學科得到快速的發展[5]。
3.4 運用多樣化評價模式
課程評價是教學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高校武術教師應該樹立新的評價理念,將評價制度與教學理念更好的融入到教學中來,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未來的武術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承認學生自身存在的差異。在評價形式上,采取教師主評、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的形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武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4 結語
素質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改革的內容必須要順應當前社會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趨勢,對武術教學的套路和方法進行改革,強調運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武術教學的重要目標,實現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將武術教學的內容進行創新,拓寬教學的思路,重視教學內容的實用性,以便起到良好的健身和娛樂效果,有利于學生自覺的參與武術鍛煉,形成終身鍛煉武術的好習慣,使武術的理論知識成為促進學生就業和終身發展的必備素質。
參考文獻
[1] 虞定海,張茂林.高校武術課程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23-26.
[2] 廖勇勝,李憶湘.高校武術文化教育創新策略的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4):120-121.
[3] 鄔鳳.近十年來我國學校武術教學科研闡析與教學改革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6-72.
[4] 張云龍,林大參.高校實施武術《段位制》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上海高校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97-100.
[5] 徐旭.新興應用型本科院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思考[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122-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