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茂恒 劉玉娥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4.062
摘 要:體育教師教學學術是指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對體育類學科的整體認識深度、體育理論知識結構、體育教學學術能力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通過體育教學不斷反思,對體育教學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預知和掌控,引導學生怎樣去解決實際問題。體育教學目標要圍繞“體育教學學術”為主線來實施,體育教師教學的觀念要不斷轉變。查閱文獻資料及專家訪談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的現狀進行科學分析,闡述了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的內涵,為體育教學學術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體育教師 教學學術 教學過程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a)-0062-03
師范類體育院校和專業類體育院校對培養體育教師專業的方向存在諸多差異,導致體育教師文化層次不同,使其研究領域也會相應產生傾斜,體育教師應當研究和探索體育學科知識。研究體育教學學術能夠讓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過程有全新的認識,對體育教學學術的本質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所以體育教師明確體育教學學術的價值,自覺地學習和豐富體育教學學術內容,為體育教學學術研究提供理論指導性意義。
1 體育教學學術
博耶認為:“學術意味著通過研究來發現新的知識,還意味著通過課程的發展來綜合知識,還有一種應用知識的學術,即發現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識和當代的問題聯系起來,還有一種通過咨詢或教學來傳授知識的學術?!眹鈱<覍τ诮虒W學術的解釋體育教師的教學學術應從4個方面來論述:其一,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認識的深度。體育教師對待體育教學學術理解,應該從學術的角度來正視和把握體育教學內涵,用“體育教學學術”的要求來實施體育教學。其二,體育教師要把體育專業知識和體育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相結合。其三,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潛能力,是體育教師根據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中目標、體育科研發展的方向和學生學習期望等形成體育教學計劃的能力,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適當體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目的進行教學反思、調控對體育教學中的出現臨場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和處理。其四,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與體育教學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體現在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科研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教學反思、同行之間的相互學習。我們要切實領會以上4個方面的內容,才能從本質上理解體育教學學術的本質含義。高校教育進入信息化,規模化的階段,為了得到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學術的認可,體育教學學術的內容構建及其有價值研究和探討是切實可行的。
2 體育教師體育教學學術意義
體育教學學術是體育學術界新的學術理念,辯證了高校體育教師長時間對體育教學體育科研兩者關系的片面認識。體育老師對體育教學過程重新認識,將體育教學與體育科研放在同等的高度來審視,終結了體育科研與體育教學之間的錯誤觀點。
2.1 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學術研究的積極性提高
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學術的認識水平深度,可以為體育教學學術研究提供有利保證。目前高校對體育教師的認定主要集中在科研水平方面,衡量體育教師學術水平的主要指標不是體育教學,而是把體育教師的職稱評審、核心期刊和體育科研項目,作為一項評價參數。這種現象致使許多體育教師不能從實質中正確理解體育教學學術,體育老師對教學學術研究的加強,可以提高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學術認識并調動其研究的積極性,為變革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提供新的方向。
2.2 有效地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的質量
體育教學不能單一認為是身體認知活動,人的情感,人格等也必須融入一起,其本身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的研究為高校體育教師有效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供理論依據。體育教學效果和體育教學質量的好壞與體育教師的教學學術有直接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關系體育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研究體育教師教學學術能更好地進行有效教學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3 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的現狀
文獻資料及調查研究表明:當前部分體育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是因為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過程的認識深度淺薄、對體育學科理論知識和學科知識面寬度把握不夠、體育教學能力不高、體育有效教學研究效果有欠缺。
3.1 體育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深度淺薄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為目標,忽視體育的“精髓”,如果僅以知識水平和科研成果來判斷體育教師的教學質量的好壞,體育老師培養的學生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利于現代體育的健康持久發展?,F階段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知識結構要緊隨體育教育職能的改變,如果體育教師不正確理解體育教學學術,就難從根本上認識體育教學學術本質,不利于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3.2 體育綜合的理論知識匱乏
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發展的核心力量在于體育教學內容知識面的擴充、完善與精致化程度。體育教師的體育專業技能知識較強,但是缺乏體育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在體育教學工作中不注重積累和豐富這些知識,導致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育學科知識和教學實踐聯系在一起。
3.3 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
(1)體育教師對掌握體育教學技能和遵循體育教學規律不深,難以發現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個性化特點,對體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應急情況,就會措手不及,同時對身體素質有差異的學生難以因材施教。
(2)體育教師教學與其他課程教學有本質的區別: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角色轉換較快,這是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的特殊性。體育教師傾向于提升教師的專業學術水平,在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教師教學規律這兩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尤其是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教育意識。
4 制約體育教師體育教學學術發展因素
4.1 教學管理部門對體育教師教學學術重視程度
教學管理部門片面認為體育學科研究是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偏向體育教師專業知識的提高,體育教師文化知識的傳播重視不夠。如何正確處理體育教學與體育科研的關系問題上沒有具體劃分,教學管理部門忽視體育教學的學術性,輕視體育教學的學術性,體育教師對提升體育教學學術的意識動搖不定。
4.2 教師對教學學術認識不夠
體育教師輕視教學和教學學術,普遍認為體育教學工作只是簡單的重復性腦力勞動,沒有科研工作的含金量,不能體現個人的價值,認為教學對于體育科學研究沒有實質意義,甚至還會影響科研工作的進行,體育教師對教學的偏見和對教學學術的忽視,影響教師教學學術研究的提升,不利于研究教學和教學學術的發展。
4.3 體育教師心理上缺乏成功教學的體驗
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難題時,會失望和自我貶低,導致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降低了教學和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對研究和提升教學學術的動機或愿望逐漸減弱,導致教學研究成果難以被學校認可和推廣。
5 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的對策研究
5.1 加強體育教學管理部門對體育教學學術重新認識
體育教學管理部門要配套相關體育教學文件加強體育教師研究體育教學學術和發展體育教學學術積極性,為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學術研究,創造一切有利因素,充分調動體育教師對研究教學學術的興趣,同時體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體育教學學術的理念,學校體育教學部門要定期制定教學學術發展規劃,尊重并鼓勵對教學學術提升做出貢獻的體育教師,充分調動體育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來提高他們教學學術重要性的認識。
5.2 體育教師不斷改進體育教學理念
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自己的首要教學目標,加強自身體育教學學術意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和掌握相關體育教學的知識和方法,來提高自己的教學學術水平。在實際工作中體育教師還應該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豐富的體育教學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擴充和豐富。
5.3 提高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實踐能力
體育教學是一種互動性的雙邊學術活動,體育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體育教學理論知識,還要有突出的體育教學能力。體育教師的體育教學能力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不斷實踐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如果體育教師在專業知識能力有所欠缺、知識面狹隘,就不可能有預期體育教學效果。體育教師在業務能力上,要加強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控制課堂的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反思教學的能力)。
5.4 提高體育教師的有效教學研究
體育教師變革體育教學方式,要主動地去研究體育教學。體育教學研究是體育教師把體育教學作為研究對象,為提高體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而主動進行的教學思考。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反思自己的體育教學觀念和體育行為,預知體育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6 結語
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過程要反思,體育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要在反思過程中不斷提升和發展,使其成為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和重要的教學實踐課題,高校還沒有確立體育教學學術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體育教學學術成為新的學術范疇,體育教學支撐著體育學術,進一步探討和深入研究教師教學學術是我們體育工作者今后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
參考文獻
[1] Bass R.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Whatsthe Problem? [EB/OL].2005-05-24.http:// www.doiit.gmu.edu/Archives/feb98/rbass.htm.
[2] 杜惠潔,于蕾,湯智.大學教學方法改革向度的反思與展望[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66-71.
[3] 歐內斯特·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79.
[4] 紊珊珊,姚利民.教學學術內涵初探[J].復旦教育論壇,2004,2(6):28-31.
[5] 康翠萍.大學的根本屬性在于學術性[J].中國高等教育,2007(20):63-64.
[6] 馮茁.解讀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學術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8(1):38-40.
[7] 周楊,石青.高校教師履行教學學術責任的主要障礙探析[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9(3).
[8] 吳向明,方學禮.教學學術:本科教學質量提升的應然選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30-133.
[9] 姚利民,綦珊珊.論大學教學的學術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 黃英.關于高校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思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5(1):60-61.
[11] 王建華.大學教師發展——“教學學術”的維度[J].民辦教育研究,2007(1):67-72,108.
[12] 谷茂恒.論體育教學學術反思與體育課程意識培育[J].當代體育科技,2015(2):136,138.
[13] 姚利民.教學學術及其價值[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