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廣東珠海519041)
改良PBL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大班教學中的探索性應用
郭軍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廣東珠海519041)
目的探討改良PBL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大班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3級護理專業本科生分為兩組(教改組和普通組),分別采用改良PBL大班教學模式和傳統LBL教學模式,通過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及學生評價反饋,對比觀察教改組和普通組的教學效果。結果教改組學生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得分均高于普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問卷調查顯示,84.6%的學生對改良PBL教學法滿意度較高。結論改良PBL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部分章節教學中教學效果良好,可嘗試應用。
PBL;兒科護理學;大班教學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是1969年由美國Barrows教授首創的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法[1]。其核心是以疾病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其經典實施模式是確定討論提綱—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教師歸納總結,通常是由一位教師指導一個小組(8~12名)學生的討論。LBL教學模式是傳統的以授課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其部分內容仍然采用大課方式講授。PBL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更注重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PBL教學模式在國外高校的成功實施使得國內醫學高校紛紛效仿,但是我國由于大學擴招,實際情況是學生多、教師少、教學內容多、教室緊缺。例如我校護理系每個年級有2~3個大班,每個大班由3~4個小班組成,大班人數為150人左右,學生數量多、教師資源有限,理論課只能開展大班教學,因此,經典的PBL教學模式在我校乃至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應用時會存在一些限制。為此,我國學者開始探索PBL教學模式在大班教學中的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2-5]。我校護理系臨床護理教研室教師嘗試將PBL教學法經改良后引入兒科護理學部分章節的課堂教學,探索改良PBL教學法在大班教學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2013級護理專業兩個大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第一個大班由2013級護理小班1班、3班、4班組成,為普通組;第二個大班由2013級護理小班5班、6班、7班組成,為教改組。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總人數和平時成績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普通組學生按課程傳統設置進行教學;教改組用改良的PBL教學法進行教學,兩組的授課教師相同。
1.2研究方法
以兒科護理學中“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這一節內容為例,課時為2個學時,將改良的PBL教學模式引入大班教學,通過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和學生評價反饋,對比觀察教改組和普通組的教學效果。
PBL經典教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確定討論提綱—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教師歸納總結,教改組教學參考以上幾個步驟進行,具體方法如下。
(1)授課教師在充分領會大綱要求的基礎上設計臨床案例(手足口病患兒病案),安排課堂流程,對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出預測,做好充分準備。
(2)課前將學生隨機分組,12人一組,每個小組有一名組長和一名記錄員,整個大班共分為12個小組。每個小組主要負責一個問題內容的收集,教師預先將問題內容分配好,如第一組負責該案例中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措施,該組成員課前需對所給案例進行仔細分析閱讀,充分查閱相關資料,由該組學生負責向全班學生提出開放性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本組成員的看法,然后全班學生圍繞問題以病例為主線展開討論,該組學生負責回答全班學生的任意提問。每個小組都有一個事先制訂好的主要問題清單,以幫助小組討論持續進行,同時記錄員將本小組的問題記錄下來。教師在課堂上來回走動,關注各個小組的討論進程以及小組內部各個成員的表現。
(3)任課教師總結。
(4)學生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教師在關鍵問題上起引導作用和指導作用,主要引導討論的方向、廣度和深度。
(5)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對學生進行考核。每組得分由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構成,其中,形成性評價為綜合能力的評價,具體包括:知識準備情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言表達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該評價由教師評價和其他小組評價共同構成;終結性評價為理論知識的考核,考核內容為大綱要求掌握的理論知識,該考核由教師閱卷。形成性評價加終結性評價為每組的最終成績,但每組內部各組員的得分最終是有差別的,每位組員的得分由個人理論考核得分加綜合評定構成,綜合評定由組員互評加教師評價構成,個人得分反映在最后的期末考試成績上,不納入本次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分析。
(6)對教改組的每位學生發放問卷,調查學生對改良PBL教學法的評價,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學習興趣,綜合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等。
1.3資料整理與分析
通過形成性評價和學生評價反饋,對比觀察教改組和普通組的教學效果。資料收集整理后用統計軟件SPSS16.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u檢驗分析。
2.1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果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均以百分制計,結果顯示,與普通組相比,教改組的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成績均高于普通組(P<0.05),見表1。
2.2學生評價反饋結果
問卷調查顯示,84.6%的學生對改良PBL教學法滿意度較高,90.6%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能夠顯著提高學習興趣,94.4%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能夠提高自己綜合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88.2%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能夠提高自身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80.2%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能夠提高臨床思維能力,82.7%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能夠增強團隊合作意識,78.2%的學生贊成以后經常運用該教學法。
PBL是一種較LBL更為先進的、更科學的教學模式,其在國外醫學院校中已被普遍采用。近年來,我國的醫學院校也開始逐步開展PBL教學,但并未得到廣泛實施,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國醫學院校的現狀為學生數量多,教師數量少,師生比遠不及國外院校水平,再加上教學內容多、教室等教學資源有限等原因,很多科目只能采取大班教學,這種現狀與PBL的經典教學模式相沖突,但PBL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于是,我們緊抓這個核心,對PBL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改良,將以往經典模式中的以個體為單位變成以小組為單位,把小班8~12名學生的討論變成大班8~12個小組的討論,通過改良,將PBL教學法的精髓引入大班教學,最終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本次教改中普通組和教改組的對比結果也證明了改良PBL教學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顯著的優越性,學生反饋的結果亦顯示改良PBL教學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能增強團隊合作意識,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滿意度高,并建議以后經常運用該教學法。
綜上所述,改良PBL教學法是一種更加適合當前教學現狀的教學方法,它改變了以往LBL單純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既使學生鞏固了理論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將改良PBL教學法引入護理系臨床主干課程大班教學,既能適應我校生多師少、教學資源有限的實際情況,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表1 兩組學生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學生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成績比較(±s,分)
注:與普通組比較,**P<0.05
人數組別普通組教改組終結性評價75.8±7.6**86.6±9.2**形成性評價70.8±5.6**78.2±6.8**150 144
[1]Capiow JA,Donaldson JF,Kardash C.Learn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dical Curriculum:students’conceptions[J].Med Educ,1997,31(6):440-441.
[2]王宗謙,閔睿,李艷濃.大班PBL教學方法及效果評估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97-98.
[3]鮑美華,李艷輝,冷一平,等.大班化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長沙醫學院學報,2011(1):40-42.
[4]成詞松,諸毅暉,方楊琪,等.大班授課模式下的PBL教學評價[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8):705-707.
[5]秦興軍,於麗喬,代煒,等.PBL教學在大班口腔醫學課程中的應用[J].口腔醫學,2012,32(11):680-684.
G526.5
B
1671-1246(2016)18-0091-02
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2014年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改良PBL教學法在護理專業臨床課程大班教學中的應用”(2014XQ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