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冬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傳播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消息的傳播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通過講述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色,著力分析了自媒體時代分別在“傳播內容、傳播對象、社會輿論”這三個方面對傳統新聞傳播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傳播;沖擊與影響
自媒體的來臨,對傳統的新聞傳播造成的一定的影響[1]。因為傳統的新聞傳播與自媒體新聞傳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隨著現在網絡的普遍化,自媒體主要是利用高端的網絡技術,為人們創造了“新聞發布”的空間,其具有“快速、時效”等相關特點,吸引了大量的群眾關注。但因為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所以,部分用戶可以24小時在媒體平臺上發布信息,并且這些信息都來自于作者的親身經歷或者是所看到的第一手材料,也極力地展現了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即時性”。自媒體作為一種當下的新興媒體,其的多功能使得新聞內容更豐厚,加強了觀眾對新聞全方面的感知度。在這樣的形式下,更需要去促進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與傳統的新聞傳統的有機結合。
一、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的影響
(一)內容方面
傳統的新聞傳播是處于一個封閉的狀態,觀眾能夠得到的信息來源都是經過挑選的,并且是在某種約束下的新聞才可以呈現出來[2]。自媒體時代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新聞內容更是“隨性”,所牽涉到的內容也更寬,所謂的“開放”是體現在新聞制作的每一個方面。無論是在新聞媒體的“新聞媒體的選材、采訪”還是在“撰寫”等相關流程中,自媒體時代的特點都對傳統媒體的制作有影響,囊括內容。自媒體是因為依靠在社會群眾的加入才會有極強的影響力,而新聞的傳播與自媒體環境相互融合,其后面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所以其的發展與內容方面,更符合大眾的胃口,更能引起更多的共鳴,且也與社會的輿論導向相適宜。對于民眾來書,具有更多的機會,也給新聞傳播更多的發展平臺。而傳統新聞媒體具有一定的約束性,在很多的情況下重要新聞得不到立即采訪,而自媒體時代的民眾會及時擁有一些豐厚的現場素材,倘若傳統媒體可以利用自媒體的時代素材,那么毋庸置疑,會增強新聞的內容價值性及可讀性。不管是從新聞的真實度還是從“時效性”來講,新聞內容的“新穎性”、“寬泛性”都是在自媒體的時代喜愛的新聞傳播創新,這必然會對傳統媒體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傳播對象
隨著現在互聯網的普及度,使得讓傳統媒體遭到了一定的“打擊”與“挑戰”,最值得關注的就是傳播對象及傳播者的所扮演的角色。眾所周知,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都是需要經過很多層次的審核新聞事件通過傳統的,比如有“電視”等方式才能夠傳播出去,但是現在的新聞傳播者與以前所謂傳統的新聞傳播者是不同的,他們既可以是受眾充當用戶,也可以是新聞傳播人。當然,新聞傳播者也可以作為用戶出現在同一個新聞事件中。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是“傳播人”與“受眾”進行結合,打破了原有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堂新聞傳播的范疇也越為廣泛,將整個新聞媒體傳播的影響區域都擴寬了,與此同時提升了新聞的影響力度與沖擊力度。不管是作為一名傳播者還是屬于一位受眾,都可去監查整個新聞的真實性及傳播進度,進而還能加深對新聞的理解度。
(三)社會輿論
相比較而言,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是“封閉”的環境中去進行的,新聞的傳播僅此只是通過傳統的方式,而受眾也只能一味地接受信息,即使是對于所看見的新聞有意見或者是感受也只能自己消化,沒有空間來進行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正規的新聞傳播是為了能夠堅定社會的安全與和諧,接受大局的思想引導,因此會存在受眾只能看到一種關于社會主流的思想,而對于其他方面卻毫無所知,倘若是重大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事件,一般傳統新聞會選擇“不播報”的形式,那么這樣一來,受眾也只能了解到正面的消息,而對負面新聞一無所知。因此,有人將傳統新聞傳播方式被稱為“壟斷式”的傳播方式,一旦是傳播的主體沒有考慮將新聞播報出來,那么就沒有辦法得到信息來源。其實這對廣大民眾在接接受消息的時候限制了其的知情權與參與權,也引發了受眾的厭惡心理。而隨著當下自媒體時代的來臨,這種傳統的新聞方式也就自然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的距離也就不清晰化,更有可能會出現角色互相變換的可能,社會的輿論方面也更有自由性,受眾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新聞類型來源,也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事實上,這在豐厚新聞內容的基礎上,還加大了新聞的涵蓋范圍,并且給予了每一個受眾平等的參與權。作為新聞受眾,可以對新聞內容進行豐富化,還可以對新聞質量進行監管,對不真實的新聞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及批評。人們通過多元化的新聞進行評析,讓新聞參與人都有一份社會責任感。另外,因為社會各種人氏的關注,很多小事情可以被擴大,也相當于起到了一定的社會監查效果。
二、自媒體與傳統新聞傳播結合的策略
(一)將新的技能與方法植入到新聞傳播中
自媒體的到來并不只是沖擊與影響,還有“機遇”。作為新聞傳播更需要當下時代的發展將更多更時新的技術和途徑運用到新聞傳播中。第一,革新傳統的新聞傳播方法,利用新的技能進行大規模的傳播。 比如有“網絡”或“無線傳播”。且選擇一些適宜的網絡傳播方式,對新聞進行多元化的傳播。在我們當下的社交網站中,“微博”與“微信”是一些比較時新的軟件,用戶越來越多,影響力也隨之越強,那么在新的新聞傳播方式中,可以利用這些新的形式,比如申請微信公眾號或者是微博賬號等相關方式進行新聞傳播。當然還可以考慮與微博大V進行合作,通過它們來對新聞進行大量的傳播,這樣一來,傳播方式多樣化,更容易走進人們的心里,影響范疇也隨之越寬。
(二)培養符合新媒體素養的專業新聞傳播人才
無論是對于傳統的新聞傳播還是作為一名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者,都必須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團隊后備軍,而強大的團隊是來自于每一位成員的高職高專。而當下的自媒體時代,緊缺的更是人才。特別是技術在被廣泛地使用進程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多變。第一,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傳播者,一定要學會并且把控先進的技能;其次,要清晰大眾及用戶的喜好,運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播。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名新聞傳播工作者,一定要有時代的“敏感度”及市場的“敏感度”。新聞傳播人員需要不斷地學習與自我提升,善于發現自己的不足,滿足當代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
三、結語
總而言之,盡管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新聞的傳播方式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這也使得其在很多方面進行了改善及創新。另外,網絡的普及造成新聞傳播的改變是有一定必然性的,但倘若新聞的發展能夠將“沖擊”作為改變的機遇,借使網絡的推進及社會媒體的昌盛,將自媒體更好地植入到新聞媒體傳播中,那會對將來得新聞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薇薇.剖析自媒體的新聞傳播模式對傳統新聞傳播的影響[J].戲劇之家, 2015(10):278-279.
[2]肖璐.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及影響[J].齊鄂州大學學報, 2016(0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