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摘要]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利益格局重新調整,社會中各種因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引發矛盾而帶來的群體性事件日益增多。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是群眾訴求無法得到正常表達,在政府決策中群眾訴求得不到關注和滿足。建立以滿足群眾訴求為中心的群體性事件預防機制,及時回應群眾訴求,理順利益關系,能從根源解決群眾的不滿,從源頭上防止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群眾訴求;群體性事件;預防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87
群體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由部分公眾參與并形成一定有組織、有目的地對政府管理和社會穩定造成影響的集體性活動,包括上訪集會、靜坐、聚眾鬧事等。從社會學角度看群體性事件是一種人數眾多自發的無組織行為,在行為方式上常采取非常規方式。從群眾訴求角度看,群體性事件的產生是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沒有體現以群眾訴求為中心,群眾利益無法得到滿足和保障,矛盾的累積最終通過群體性事件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構建以群眾訴求為中心的群體性事件預防與應對機制,拓寬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構建利益協調、補償機制是消除和預防群體性事件的必要措施。
1 群眾訴求表達現狀與群體性事件
當前我國社會轉型加劇,改革向縱深推進,社會矛盾凸顯和群眾訴求增多引發了許多群體性事件,對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現階段的群體性事件表現出以下特點。
(1)從群體性事件的表現看,群體性事件總體上呈加劇和惡化形勢,發生在群眾間的群體性事件向群眾與企業與政府間的群體性事件轉變,沖突形式由和平轉向武力,形式更激烈。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以和平的溝通方式為主,如通過信訪、舉薦代表向政府部門反映情況等方式與政府接觸、溝通,表達訴求以求得問題的解決。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群體性事件中的行為越來越呈現對抗的特點,往往采取極端行為,形式的沖突逐漸升級。如人數眾多、集體圍攻、沖擊基層組織,甚至與公安、政府工作人員發生沖突等。
(2)從產生群體性事件的原因看,社會在轉型和加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分化加劇,利益訴求出現多元化,而政府并沒有及時調整政策重新分配利益,群眾特別是社會底層群眾邊緣化程度加大,利益無法通過正常途徑滿足,群眾感到受到社會的排擠和邊緣化,無法均等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群體性事件中群眾訴求表現出來以下特點。
①訴求表達主要與自身利益有關,內容上具有現實性。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結構正在調整,政府所出臺的一些政策必然涉及利益的分配與調整,當利益的分配與調整與部分群眾的希望不相符,后者必然會提出相應的訴求。在群體性事件中群眾的這些訴求大多都是一些與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具體利益問題。
②群眾訴求表達渠道不暢,訴求難以表達。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大多是向單位和社區反映,或利用市長熱線、網絡信訪等。但這些渠道太單一,且隨著單位化解體,單位在滿足群眾訴求中的作用在降低。當群眾利益受到侵害時或者即將被侵害時,而訴求又缺乏渠道無法正常表達,或表達的意愿遲遲得不到反饋意見或者沒有滿意的答復,必然導致積怨增加,矛盾激化,進而采取上訪、圍堵政府和交通干道等方式引發群體性事件。
2 群體性事件中群眾訴求難的表現
2.1 群眾缺乏訴求表達機會
群眾特別是社會底層群眾由于受教育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限制,在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方面與社會強勢群體是不均等的。
2.2 群眾缺乏訴求表達的便捷渠道
我國的決策權在一個長期的時間內是高度集中的,具有較強的行政指導,這一公共政策的制定模式并不能為群眾參與政策制定提供便捷的渠道。群眾沒有正式的渠道向決策者提出自己的要求,進行利益表達,在決策中對利益訴求予以滿足。
2.3 群眾訴求得不到回應和滿足
由于長期以來存在對群體性事件認識和思維的偏差,對群體性事件發生前后群眾提出的訴求往往采取打壓和視而不見的方式處理,所以很難從根源上有效地處理群體性事件。群眾利益表達久拖不決,利益受到漠視是群體性事件爆發的根源。
3 構建以群眾訴求為中心的群體性事件預防和應對機制
3.1 轉變觀念承認群眾訴求的合理性
建立以群眾訴求為中心的群體性事件預防與應對機制,其核心是各級政府和群體性事件處理者要轉變對群體性事件的認知,應承認群眾訴求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對群眾訴求勇于回應,對不合理的群眾訴求也不遮掩,應采用各種形式給群眾明確解釋和說明。群眾訴求是群眾利益在受到損害或發生沖突后向各級政府和人員提出的表達利益要求和愿望,使利益和要求得到滿足和實現的過程。以群眾訴求為中心來處置群體性事件應承認群眾訴求并允許群眾通過正常渠道反映訴求。要認識到利益矛盾和利益沖突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正常的社會現象。以群眾訴求為中心首先要求轉變群體性事件處置理念,承認群眾訴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真正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轉變把群眾上訪看作鬧事、添亂的觀念。
3.2 拓寬和疏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
建立和完善以群眾訴求為中心的群體性事件預防與應對機制,必須拓寬和疏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讓群眾訴求得以表達,信息得到有效傳遞,使下情得到上傳。這就要拓寬和疏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不斷完善信訪制度,使信訪發揮群眾表達意愿、參政議政、實施民主監督的重要作用。信訪制度是群眾提出訴求的合理渠道,應不斷提高對群眾上訪問題處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完善決策的聽證制度和回應制度。聽證制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賦予公民的參與權,在政策制定和執行中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滿足其訴求表達的意愿。在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時,通過聽證和回應,了解群眾訴求,在決策中體現群眾訴求,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通過政策的實施解決群眾訴求。加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的利益表達功能,使其成為利益集團表達的主要渠道。利用網絡進行網絡問政,開通政府聽取群眾訴求的網絡渠道。
3.3 建立和完善利益協調、利益補償機制
絕大多數群體性事件的當事人之所以選擇群體性的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是因為利益受損的程度往往大于承擔的成本,利益受損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獲得利益補償。因此,建立相應的利益、協調補償機制有利于防止事件的發生和事件的處理。這一利益協調、補償機制由利益協調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兩部分組成。
利益協調機制是群眾表達正當、合理的利益訴求時,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制定的政策應反映和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盡可能做到利益均衡。
利益補償機制是當確定在事件中存在明顯利益受損方,應由利益獲取方應對受損方給予相應補償,或者由政府加以適度的指導和干預,在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礎上,兼顧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階層的具體利益,充分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制定出可行的協調方案。
4 結 論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從源頭上杜絕和預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要疏通拓寬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構建以群眾訴求為中心的群體性事件預防機制,從而了解民意,做到下情上達,通過解決群眾訴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有效預防和應對群體性事件,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馬建中.政治穩定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穩定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8.
[2]楊清濤.和諧之道——社會轉型期人民內部利益矛盾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