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星
摘 要:當前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多注重經濟價值,而忽略其文化價值,出現泛娛樂化的態勢,而2013年由湖南衛視推出的大型明星親子生存體驗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則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文化價值創新,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元素植入節目中,在播出后不僅獲得了高收視,還得到了業界專家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本文以《爸爸去哪兒》節目熱播的背景為切入點,分析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進而反思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以期對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健康發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爸爸去哪兒》;傳統文化;電視真人秀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01-02
2013年第四季度,由湖南衛視推出的電視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以近乎“零差評”的口碑成為了年度電視綜藝節目熱議的焦點,2014年6月,《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再創佳績,而在2015年推出的《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也以5億元的冠名費成為2014年最貴的電視節目,是什么讓受眾在電視真人秀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對此節目情有獨鐘?受眾在觀看電視節目時產生“共鳴的原因除了心理、生理的條件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應當從社會歷史方面去尋找。[1]”《爸爸去哪兒》正是在節目中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觀眾的青睞。本文通過解析《爸爸去哪兒》節目熱播的背景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繼承的分析,進而反思當今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存在的問題,以期對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健康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爸爸去哪兒》熱播的背景分析
1.社會環境
在改革開放的30余年里,中國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同步,導致了社會上開始出現一些違背家庭倫理道德的事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獨生子女家庭數量的增多,我國的社會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養老問題和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所限,全面的社會福利養老在我國目前還難以施行,家庭養老仍然是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的養老特色。而僅從法律層面約束人們的養老行為還遠遠不夠,從道德層面來針對獨生子女的特點更好地教育他們,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爸爸去哪兒》節目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通過親子互動主題的呈現,為解決現有矛盾提供了思路。
2.媒介環境
針對當前電視節目泛娛樂化的情況,國家廣電總局出臺了“限娛令”、加強版“限娛令”,對娛樂節目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傾向,以及過度模仿的情況進行了整治,滿足了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極大地規范了我國衛視頻道的綜藝節目,同時也促使各大衛視頻道走上了“精品化”發展道路,而提升節目的文化價值成為了“精品化”發展的不二選擇。針對現今的中國電視真人秀的發展進入到了“模仿”階段的現狀,各大衛視在引進節目時要十分慎重,一旦引進或本土化改造失敗就會造成整個衛視聲譽以及收視率的下降,也會造成直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損失,而《爸爸去哪兒》節目的版權引自同屬于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在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相似性,特別是在家庭倫理觀念方面與中國十分接近,這也是此節目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性的因素。
3.受眾群體特點
新華社媒體中心聯合數托邦創意分析工作室對新浪微博相關文本所做的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爸爸去哪兒》的受眾群體特征是:年輕女性受眾為主體,多分布在發達地區,有新媒體使用習慣,并樂于分享和表達,家庭觀念重,對親子關系有更多的焦慮和更深的期待[2]。而通過對節目的收視群體進行分析可知,他們大多是已經步入而立之年或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年輕父母,對于親子關系以及子女的教育問題高度重視,并且他們的成長是伴隨著電視發展而成長的,有著一定的收看電視的習慣,因此,面對現今網絡和新媒體搶奪了一部分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收視習慣的局面,電視綜藝節目必須從根本上進行創新,生產出適合受眾品位的精品節目,才能在受眾市場上爭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爸爸去哪兒》節目正是準確把握了受眾群體的特點,并在親子教育上為年輕父母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二、《爸爸去哪兒》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1.儒家孝悌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而“孝悌”則是“仁”的基礎,在儒家思想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儒家的經典著作中都記錄著古人的孝悌思想,《孔子家語·弟子行》中有“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爸爸去哪兒》節目通過情節的設置以及孩子天然的情感流露來弘揚孝悌精神,滿足了觀眾在精神以及情感上的需求。第一季威海榮城雞鳴島站,當地有很多因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而獨守在家的老人,節目組為孩子們設置了幫奶奶捶背、剝花生,陪爺爺聊天、做游戲的環節。而節目第二季更加注重對于孝悌思想的傳達,為孩子設置了“給爸爸洗腳”的環節。綜觀這個節目不難看出家長和孩子們都經歷了一次心靈成長。這些細節都在節目中表現出了重視家庭親情、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團結友愛的儒家孝悌思想。
2.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
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偉大精神,這種優良傳統深深植根于每個中國人的骨子里,孔子曾說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等,都在中國社會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然而,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吃苦耐勞精神對于當今的人們來說,就越發顯得落伍和俗套,而《爸爸去哪兒》節目中的明星爸爸和孩子們從舒適的都市來到農村、沙漠,從溫暖整潔的樓房來到了低矮破舊的農舍,沒有了媽媽和保姆,爸爸們要親自為孩子做飯,還要完成節目組設置的任務,而通過父親帶領孩子戰勝困難,最終完成任務的過程,讓人們重溫了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總之,每一次爸爸帶領著孩子克服心理障礙,克服艱難條件完成任務的過程,都是對吃苦耐勞精神的呼喚。
3.“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
漢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而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幾乎都對天人關系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孔子說: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意思是說,要治理好天下,必須效法天道。《爸爸去哪兒》節目的取景地多選在自然環境保護的很好的偏遠地區,通過這些地區如詩如畫的風光,如呼倫貝爾大草原藍藍的天空,云南普者黑清澈見底的湖水,讓生活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的人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而通過孩子們放飛鳥兒去天空翱翔,給鳥兒喂食,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的同時,也體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觸碰到了潛藏在人們心中的那份久違的美好,于無聲處默默提醒著人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提醒人們自然環境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
三、對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啟示
電視娛樂節目發展到今天,進入到了真人秀時期,不僅開啟了電視商業化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提供給了受眾一條宣泄情感、釋放壓力的途徑。但是,近年來中國電視真人秀節目在收視率的壓力下以大批量、快節奏的超常速度發展,將受眾帶入到了“娛樂至死”的時代,而《爸爸去哪兒》節目因對傳統文化的回歸而受到觀眾青睞的現象,值得中國電視媒體的反思,也給我國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健康發展發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1.回歸傳統文化,具備人文關懷,提升節目的品質和品位
目前,我國的一些電視媒體在收視壓力和商業利益的驅動下,為了吸引受眾的眼球而不惜降低節目的文化品位,在真人秀節目中設計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內容和場景,導致了電視娛樂節目的低俗化、粗俗化問題,一部分節目為了強調和突出娛樂精神,甚至走向了極端化、偏執化。在近幾年的電視真人秀中,以“虐星”作為賣點的真人秀節,如《這就是生活》中要完成急速漂流,嘉賓被嚇得大哭。這樣通過展現別人的痛苦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來吸引受眾眼球的真人秀節目已經成為了當前真人秀節目的常態,各大衛視也大都陷入了“唯收視率論”的怪圈,而以弘揚親情、孝道等傳統文化精神而備受好評的《爸爸去哪兒》節目的出現,提醒了我們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植入真人秀節目中,也可以將節目做成精品,是從根本上提高真人秀節目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品位的關鍵,而電視媒體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的節目主題不僅擺脫了真人秀同質化的惡性競爭,而且在提高節目品位的同時也使節目具有了很大的社會價值。
2.引進節目要以中國受眾的審美需求和價值觀為標準,進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鼓勵原創節目
國外引進的電視節目必然會帶有國外的文化思想以及價值觀念的痕跡,應剔除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水土不服的元素,發揚重人倫、輕利益的溫情文化才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需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講到的:“中國的文藝作品,是在中華民族的審美體系中建構起來的,對它的評價和闡釋必須以民族的審美習慣和審美規律為標準。削足適履,套用西方理論,作家、藝術家不買賬,人民大眾也不接受。[3]”《爸爸去哪兒》節目在形態上,除了借鑒韓國版本的五位明星父親與自己的子女一起旅行的模式,還注重表現明星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溝通,在節目的制作上,更注重契合國內受眾觀看電視的習慣,將親子互動的全過程緊湊輕快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將人類情感的豐富性與事件發展的戲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符合中國觀眾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
綜上所述,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振奮中華民族精神。”面對現今社會轉型期的快節奏、多變化的生活,人們擁有著多元、開放、包容的思想觀念以及求新、求美、求知的文化心態,這直接影響著電視節目的思想內涵及其表現形式,電視節目的格調也影響著社會的風氣和氛圍。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節目作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一個成功范例,證明了以獵奇為目的的真人秀節目的生存和創新空間是十分有限的,而具有文化價值和思想內涵的高端節目才是未來電視真人秀節目健康發展的趨向。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 劉景洋.愛在那!爸爸去哪兒大數據解讀[EB/OL].新華每日電訊. 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3-11/08/c_132869077.htm,2013-11-08.
[3] 人民網.習近平文藝座談會講話:尊重民族審美 重塑批評精神[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0/c70731-25866653.html,2014-10-20.
[4] 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6] 彭立榮.儒文化與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李佳芳.《爸爸去哪兒》文化價值創新分析[J].現代視聽,2013(10).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