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安
摘 要:了解中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生活現狀和心理現狀,確定中國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綱”與“目”,可以為實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提供保障。
關鍵詞:中國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青年;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8C-0009-02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貝德說,中國的崛起是21世紀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Geopolitics)。如今,全世界都把中國的崛起看作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事件。早年,周恩來總理曾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而今,中國的大學生更應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持續發展而讀書。中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將為此千秋事業提供堅實的基礎。
中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多為18~24歲的青年。從心理學角度講,青年剛脫離依賴他人監護的兒童期,正處在心理上的“斷乳期”,力圖擺脫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束縛,處于反思過去、正視現在和憧憬未來的“探索發現”過程,同時他們也是一個還未確定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角色的弱勢群體,特別需要社會給予關注。從社會歷史的宏觀角度講,青年富有創新潛能,有對事物的看法,善于接受新事物,渴望與人交往。同時,他們有很強的自豪感、責任心,對社會進步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基于以上角度的考察,我們認為若要有效幫助中國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順利度過心理“斷乳期”,激發、提高他們的創新潛能和正確認識新事物及與人交往的能力,人文素質教育不可或缺。
一、中國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的生活現狀和心理現狀
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青年心理發展的內部矛盾,是指青年對周圍現實新舊反映之間的矛盾,是青年對當前客觀現實發生的新的反映和過去兒童時代形成的舊的反映之間的矛盾。這種新舊反映之間的矛盾是推動青年心理向前發展的基本動力和力量源泉。
中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上的舊的矛盾:課堂緊張而嚴肅、老師嚴格管束、家人時刻督促、半封閉式或全封閉式的生活模式、不可以逃課、考試可以不及格但不會掛科、班主任天天見甚至一天見幾回、勤奮學習、課余生活有限、談戀愛要躲躲藏藏、人際交往相對簡單。
中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上新的矛盾:大學生上課時,老師管束少了。紙質資源、網絡資源、電子信息資源等任由大學生自主挑選。考試不及格就掛科要補考或者重修甚至留級。大學生不擔心會天天見到班主任。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很多,有很多獨立思考的時間且有能力獨立思考和獨立生活。談戀愛合理合情又合法。中學時是在固定的班級小團體內朝夕相處,大學里是同班級、同專業,或者不同班、不同級、不同專業的志趣相投的同學們在社團、學生會內和睦相處。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矛盾,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青年可能會按照自己的邏輯來行事,即形成個人特征鮮明的概念、判斷、推理、論證和最終的選擇。
(一)消極選擇
很多學生描述大學生活時,用到了“枯燥”“乏味”“無聊”等貶義詞。很多學生用消極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對抗新矛盾。比如:很多大學生不再刻苦學習,變得很懶,有人選擇從早到晚待在宿舍中,逃課、玩手機、打游戲、聊QQ、聊微信、看影視劇或綜藝或比賽等視頻。更多的人選擇上課,有機會時在課堂上玩手機。再如,很多大學生愛玩網絡游戲,如LOL(即網絡游戲“英雄聯盟”),甚至有的學生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或有因不和即大打出手的,或有因喝醉酒而生事的。還有些大學生過著“沒日沒夜”的完全黑白顛倒的生活。
導致這些情況出現的原因中,有一條很重要,那就是大學生活不符合他們的心理預期,導致了理想與現實出現了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使很多大學生青年不適應。在調查問卷中,很多大學生說:“高中時候,老師說上了大學就可以放松了,有的是時間去玩兒,想干什么都行”“大學生活并不如起初想的那么美好”;“以前以為當大學生很享受,現在才知道當一個大學生不容易”;……高壓下的應試教育體制,使很多高中生產生這樣的想法:高中學習是為了上大學,更確切地說,高中學習是為了考上大學后再也不用學習。很多高中生是為了分數、排名而學習,為了老師、家長而學習,為了不再被壓制而學習,為了可以光明正大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而學習。總之,很多高中生沒有長遠的打算,沒有對實現自我價值這一層面的考慮。
所以,當他們終于成為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時,“迷茫”便成了他們普遍的感受。他們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成為很少被談起的“奢侈品”。有些人,有短期目標,如申請入黨、申請獎學金、畢業后找個好工作等,沒有對將來自我角色定位后長遠的理想;甚至有些人,沒理想,沒目標。正因為青年心理上新舊反映的矛盾有很大可能處于對抗狀態,他們的內心沖突也可能會顯得格外激烈,這時的青年心理發展速度快、幅度大,亟需人文素質教育的引導。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可幫助大學生們開闊視野、提升精神境界,走出誤區,從而為實現人生價值奠定根基。
(二)積極表現
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亦或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很多高職大學生選擇了“獨立”——創業和打工。有些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微信平臺和人際關系網做起了“微商”;有些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兼職;還有的做家教、發傳單、當服務員、送外賣等。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中有一部分人在面對新舊矛盾的差異時,采取了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知道,青年時期在心理上產生了質變,即從兒童時期主要依賴他人教育、指導的“他律性”的心理特征,發展為具有主動的自覺的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發展自我和實現自我的“自律性”的心理特征。積極面對困難與挑戰的大學生們,在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中正建立和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時期,他們亟需現實中師長和書本中智者的引導。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行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