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秀
[摘要]幼兒的邏輯思維處在萌芽階段,也是數學概念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由于年齡小,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比較弱,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為了遵循幼兒的思維發展特點,教師應結合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區域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使幼兒園數學活動“游戲化”“生活化”。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給予其適時適當的指導,并根據幼兒的操作情況進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目標。
[關鍵詞]數學;游戲化;生活化
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抽象邏輯思維逐漸發展。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只能依靠具體事物,因此教師要靈活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和興趣將數學知識,逐漸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有計劃地投放到幼兒的活動當中,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培養數學興趣的同時學習數學知識。
一、生活中的數學活動
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數學存在于生活中。引導幼兒感知和體驗數學知識,是以發展幼兒用數學思維解決生活的各種問題為目的。教師要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感知體驗這些問題的存在,巧妙地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數學經驗,大膽地嘗試解決這些數學問題,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將數學還原于生活。
教師要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教育契機,真正將數學巧妙地融入生活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數學教學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幼兒的數學感和數學意識;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意義;在不斷遇到各種新挑戰和不斷成功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心,感受到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如,點名時可以報學號,幼兒一個接一個地連續報號,既在游戲中練習了連續接數,又培養了傾聽意識。教師還可以變換不同的數數方法,如:單雙數數、倒數、對數等;在放水杯時中班體驗序數,小班體驗上下;在散步時數數院子里的樹有幾種,每種各有幾棵,體驗分類與計數;在給圖書做標記時,小班在書上貼三角形,在書柜上也貼同樣大小和顏色的三角形,中班在書上貼數字,柜子上貼等量的實物,發展數物對應能力;大班書上貼數字,書柜上貼上分解,這些都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二、教育教學中的數學活動
1.在數學活動中運用實物演示法,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具體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利用幼兒經常見到的實物進行操作。實物演示法能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師在使用演示法的過程中,可以運用一些比較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說明,同時還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幼兒的思考和探索,從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比較能力和判斷能力。
如,在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二等分”中,引導幼兒理解二等分的含義時,可以拿一張正方形的紙進行演示,先把紙對邊折,等分成兩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教師可以邊等分邊引導幼兒觀察是怎樣把一個正方形分成兩個相等的長方形。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分成的兩個長方形是不是完全相等的。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向幼兒演示長方形、圓形以及其他圖形等分的過程,最后使幼兒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觀察及思考,知道二等分的概念:把一個圖形分成相等的兩個部分,就是二等分。
2.在數學活動中運用引導發現法,讓幼兒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
興趣是幼兒的學習動力,要引導幼兒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充分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及欲望,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探索新的數學知識。如,早操后進行餐后散步,孩子們走到幼兒園門口時,有小朋友喊了起來:“哇!我看見了‘婆婆丁。”孩子們立刻都跑過去看,“真的是‘婆婆丁呀,就是有點小。”我立即鼓勵孩子們:“那咱們再去尋找。”孩子們四散跑開尋找,很快就找到了。我問孩子們:“你們找到了幾棵?”孩子們一邊尋找一邊大聲地數:“1,2,3,4,5,6……”孩子們大聲報出自己的數量,還跟同伴比較誰多誰少。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數學知識。
3.在數學活動中運用操作法,讓幼兒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思維從動作開始,切斷了與活動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幼兒借助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思維活動,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改變了“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幼兒的很多經驗正是在動手操作中形成的,如果僅給幼兒以語言講解,而沒有實際操作,只是將抽象的數字符號強加給孩子,那么幼兒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數學概念。在幼兒數學教學中,操作活動的運用,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自主、獨立、愉快地體驗某一數學概念的屬性,探索數學運算的規律,獲得數學知識和技能。在材料的選擇時要注意所選材料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價的實物,因地制宜地將現實生活中的材料當作數學材料。
4.在數學活動中運用游戲法,讓幼兒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正如福祿貝爾所說:“游戲是幼兒的最高階段,是這一時期人類發展的最高階段,因為游戲是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寓數學知識的學習于游戲之中,使整個教育活動更富有情趣,這更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為此,在戶外活動中,應著力于在幼兒熟悉的游戲中滲透數學內容。如,在組織幼兒玩“網魚”的游戲時,當“漁夫”捉住了許多小魚的時候,不要急于把“小魚”放走交換角色,而是說:“今天的漁夫捉住了很多只小魚,可他怎么數也數不清,小朋友來幫他數一數好嗎?”幼兒聽后很快來了興趣,幫忙數了起來,一數正好是10條。再繼續進行引導,“如果我們把這10條魚分給小熊和小貓,有幾種分法呢?”這樣,孩子又興致勃勃地復習了10的組成。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將一些數學知識巧妙合理地融于充滿情趣的游戲中,孩子們會學得更主動,學習效果會顯著提高。
三、區域活動中的數學活動
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可在區域游戲活動中嘗試將幼兒數學游戲化操作的探索,從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出發,讓幼兒在游戲中體驗,在興趣中學習,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積極性,提高幼兒對數學的認知能力。在制定數學區域活動目標時必須注意:制定的目標應淡化靜態的知識、技能的要求,應定位于培養幼兒喜歡數學的情感、態度,以及幼兒的學習方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為幼兒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活動設計為幼兒感知周圍實物,并不決定于事物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而完全從幼兒的興趣、意愿出發,自己感興趣的就是“最重要的、有價值的”。因此,在設計區域活動時,教師應根據目標,依據每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精心設計區域活動,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如小班幼兒具有自我中心意識較強、思維具體形象、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學習經驗少的年齡特征。因此,在設計區域活動時,應采取形象具體、操作性、游戲性強,獨立操作為主的方式。中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能力逐步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理解力、自控力不斷提高,合作、競爭意識已產生并逐漸加強。在設計區域活動時,主要應考慮具有合作競賽和挑戰性的方式,如棋類游戲、撲克游戲、拼圖游戲、走迷宮、轉盤游戲以及電子軟件游戲等等。讓幼兒在與同伴的學習互動中,通過合作、交流、分享共同感知、探索、發現問題,從而獲得更多的有關數學經驗和邏輯知識,發展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同時也可以讓幼兒體驗到獲得勝利的喜悅,從而促使他們樂于參與,在玩中積極、主動地學習。
幼兒是其自身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幼兒園開展數學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等特點,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以及教學學習的需要,精心為幼兒創設和設計數學活動環境,實現幼兒自主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杜威.經驗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 史玉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