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芳 袁文進 黃恩齊
摘要 著重闡述富順縣當前糧食生產現狀,因地制宜提出未來5年保障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糧食生產;現狀;對策;四川富順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323-02
富順縣是全省糧食生產大縣,“中稻—再生稻”和“高粱—再生高粱”產業是該縣優勢特色產業。當前,富順縣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是進一步穩定糧食生產,加快提高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品質,確保全省糧食大縣的重要地位。
1 富順縣糧食生產現狀
1.1 基本情況
富順縣位于沱江下游,四川盆地的南部,全縣面積13.33萬hm2,總人口109.02萬人,農業人口82.79萬人,占總人口的75.94%;耕地面積5.07萬hm2,其中水田3.28萬hm2、旱地1.58萬hm2,是一個典型的丘陵農業大縣、產糧大縣?!案豁樤偕尽鲍@準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2015年全縣糧食作物播栽面積7.06萬hm2,糧食總產量達50萬t,創行政區劃后歷史新高。
富順再生稻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得到長足發展,常年再生稻蓄留面積3萬hm2以上,2015年再生稻實現有收面積2.91萬hm2,平均產量2 587.5 kg/hm2,總產量7.52萬t。目前該縣再生稻面積已占四川全省10%左右,產量占全省的12.5%,是全國年總量最早超過5萬t的再生稻生產大縣。
富順縣再生高粱從2002年開始進行引種試驗示范,已摸索形成了較完善的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到2009年進行大面積示范推廣,面積逐年擴大,2015年全縣高粱+再生高粱推廣面積已達3萬hm2,兩季高粱總產達5萬t。目前,“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已成為富順農業的兩大特色糧食產業,享譽省內外。
1.2 主要問題
1.2.1 基層政府和部門對發展糧食生產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有的鎮鄉主要領導、村社干部存在“重特色產業、輕糧食生產”的現象,在組織領導、宣傳動員、思想發動、項目規劃、政策落實等方面有觀念偏差、力度不夠、措施不強。
1.2.2 農業生產成本急劇升高,種糧比較效益偏低,影響農戶種糧積極性。近年來,盡管中央、地方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連續出臺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托底,加大補貼力度,但糧食生產的費用多年高企,導致糧食價格的上升幅度遠低于糧食生產成本的增幅,散戶種糧效益極其低下,嚴重影響到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和資金投入力度。在投入的結構上,農民注重短期利益,對農藥、化肥、種子、化肥等農資硬性投入增加,但對長期養地投入如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等往往投入欠缺,導致土壤板結,有機質降低,糧食生產環節粗放,難以形成可持續的發展。
1.2.3 糧食主栽品種不突出、難以形成規模和特色效應。目前,糧食作物種子市場充分放開,種子經營者不斷推出新品種,市場上種子品牌過多、過亂,富順縣農資市場上水稻品種170余個,玉米品種160余個,導致糧食作物主栽品種不顯著、市場監管難度大。同時,基層農技部門對本區域內的品種缺乏規劃和指導,導致在同一區域內多個品種同時種植,增加了田間管理難度,標準化欠缺,又影響訂單收購。
1.2.4 糧食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嚴重滯后,集約化生產程度不高,龍頭帶動能力弱。稻、玉、麥、薯類生產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產業,需要適度規模經營才能大大降低生產成本,獲取適當的利潤。而富順縣地處川南丘陵區,人多地少、丘區面積大,在糧食生產方式上以傳統單獨分散種植為主。近年來,地方政府大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種植大戶建設,但傳統耕作和分散種植的現狀沒有根本轉變,難以獲得理想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加工業發展。富順縣有15家糧食加工企業,由于產業鏈條不足,產品以初次產品為主,綜合經濟效益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未能充分發揮。
1.2.5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配套不足,生產條件、農耕設施亟待改造提升。富順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春早氣溫回升快,但冷空氣活動頻繁;夏季降雨集中,多連晴高溫,常有春、夏旱發生;秋季氣溫下降快、多雨。洪災主要以秋季為多,暴雨、連日暴雨或連綿秋雨形成雨洪災害。同時,富順縣全境均屬沱江水系,沱江由北向南貫穿全境,境內河流縱橫,有大小溪河327條。全縣小型水利工程分布在26個鄉鎮,大多建于20世紀50—60年代,工程已運行幾十年,年久失修,完好程度僅43%,渠道多為土渠,滲漏嚴重,農業用水浪費現象較嚴重,亟待整治維修和改擴建。且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分布不均、已有渠道風化嚴重、護坡普遍老損,渠段垮塌、淤積現象突出;山坪塘、蓄水池等塘堰設施淤積、垮塌、滲漏嚴重,基本不能發揮作用。蓄引提水設施配套不完善嚴重影響全縣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壯大。灌溉方式落后,目前基本采用大水漫灌形式,節水灌溉工程措施較少,水資源浪費嚴重。一些坡耕地由于成塊面積小,無灌溉設施,目前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不能實現旱澇保收。冬干、春旱連夏旱、暴雨、洪澇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各級干部群眾急盼政府加大農業基礎建設經費投入,以提高抗災減災能力[1-2]。
1.2.6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完善,“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的推廣應用不能適時到位。當前,富順縣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許多技術人員兼職較多,加之基層政府行政人員嚴重缺編、事業人員被擠占現象突出,真正服務于糧食生產的技術人員大大減少;村兩委沒有專門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無法直接與種植戶見面,基層農技人員年齡、知識結構老化,農技推廣服務弱化。
2 保障和提高富順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
立足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按照“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原則,以提高耕地質量,依靠科技主攻單產為重點,在穩定面積基礎上努力增加糧食產量。5年內富順縣糧食單產水平力爭每年提高75 kg/hm2,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50萬t以上。
2.1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改造完善
下決心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切實增加投入,盡快建立糧食生產基礎設施投入的長效機制,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主體多元、合理布局、綜合配套、集中連片、保護生態、建管并重的建設思路,堅持改善農田基礎設施、農業生產設施和農村生活設施聯動,工程、技術和政策措施結合,以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綜合配套建設為重點,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3-4]。
2.2 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全面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改造,提高灌區灌溉保證率和排澇標準,增加有效灌溉面積。以小型水利建設重點縣、規?;O施灌溉、灌區改造等項目為抓手,因地制宜地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提高節水灌溉能力。深化小型水利工程體制改革,建立多種形式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茖W編制治理規劃,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涉農項目資金,加大農發行、國開行等金融資金投入,實行全域覆蓋、分步實施、區域治理、規模開發,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網、溝渠路相配套的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堅持用地養地結合,嚴格保護耕地,加強耕地占補管理,強化地力監測和培育,實施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探索耕地輪作、休耕試點,普及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綠肥種植和有機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2.3 因地制宜推進適度規?;?、集約化生產經營
以農村土地流轉為突破口,積極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快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一是以農村土地確權頒證為契機,創新農村產權制度,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深化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激活土地要素,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戶轉場、場建社、社升企、企成規、規改股、股上市”的農業經營主體梯度提升發展機制,構建多元并存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發展“六有型”家庭農場,積極發展土地股份等新型股份合作社,做大做強做優農業龍頭企業集群,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業“大眾創新,萬眾創業”。
2.4 建立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選拔聘任村級“四員合一”(村級農業技術推廣員、農產品質量監管員、農藥協管員、農業信息員)隊伍,落實補貼、獎勵經費。全面推行“包村聯戶”工作機制,推廣“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技術服務模式,構建基于“互聯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新通道,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開展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同時要在村班子成員中明確一名兼職的村級農技員,并落實一定的工資報酬,真正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具體問題。
2.5 提升糧食生產科技水平
堅持“綠色化、生態化、產業化”發展導向,以提高糧食產能為重點,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著力點,按照糧食種類、結構、路徑多元化的發展思路,發展專用品牌糧食,大力提高種糧效益。以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體,以部、省、市三級糧食綠色增產攻關示范片,國家和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平臺,圍繞“三推三節五化”,綜合實施糧食生產新型主體培育、綠色增產關鍵技術創新、耕地質量提升、化肥農藥減量高效利用、農作物耕作制度創新、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糧食專用品牌建設等推進措施,加快糧食生產方式轉變。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戶、新型創業農民,積極組織開展高產攻關、高產創建和新技術新品種的展示推廣活動,在農民身邊樹典型、建樣板,輻射帶動全縣大面積平衡增產增收。
2.6 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化經營
一是積極推動專用品牌糧食發展,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糧食綠色增產增效。鼓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提高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區域內“三品一標”認證覆蓋率,示范帶動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品質提升。二是以開甑香、巧媳婦等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為載體,以扶持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為重點,充分發揮糧食加工企業的龍頭作用,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基地”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入品牌運營,大力發展訂單生產。
2.7 健全糧食生產防災減災體系
建立和完善糧情監測預警體系,健全符合富順縣實際的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和消費調查統計體系,建立部門信息協作機制,探索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信息技術,加強糧情監測預警和統計分析,努力實現預警先兆,并及時向社會發布權威糧食生產、消費、價格等信息。
2.8 強化農資市場監管
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監測預警和追溯體系,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產記錄可存儲、產品流向可追蹤、儲運信息可查詢,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推行農業投入品經營主體備案許可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經營誠信檔案和購銷臺賬制度的落實,堅持日常巡查制度,完善監管檔案,做到監管有痕跡。全面落實高毒農藥定點(專柜)經營、實名購買制度,實施農業投入品監測抽查制度。組織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推廣農資連鎖經營和直銷配送,構建新型農資經營網絡,提高優質放心農業投入品覆蓋面。嚴查蔬菜、瓜果生產集中區禁限用農藥的銷售和使用情況,堅決打擊違規違法銷售和使用高毒、禁用農藥行為。進一步規范執法行為,對違法案件要嚴格按相關要求,及時進行公開,強化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3 參考文獻
[1] 許慶,尹榮,梁章輝.規模經濟、規模報酬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于我國糧食生產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1(3):59-71.
[2] 熊偉,林而達,蔣金荷.中國糧食生產的綜合影響因素分析[J].地理學報,2010(4):397-406.
[3] 黃季焜,王曉兵,智華勇.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對農業生產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1(1):4-12.
[4] 黃季焜,楊軍,仇煥廣.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政策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