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亮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民數量不斷減少,城鄉差距擴大,耕地保護與現代化城市發展之間,應當找到一套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本文將對土地增減掛鉤及其實踐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談一下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僅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資源;增減掛鉤;實踐;研究
土地增減掛鉤,最早見于2004年國務院的28號文件,旨在鼓勵廣大農村優化整理建設用地,城鎮用地增加應當與農村建用地減少密切聯系起來,二者之間相互掛鉤,目的在于指導地方科學用地規劃。自第一次提出“土地增減掛鉤”概念以后,至今已是第十二個年頭,面對新的形勢,筆者認為在土地增減掛鉤實踐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領導重視,健全和完善組織機構
實踐中,建議成立由地方政府領導牽頭、紀委、公檢法以及監察和國地稅等部門領導共同參與的合作小組,同時還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辦公室,國土資源領導兼任,對項目協調進行統一協調和管理。通過該種方式進行綜合整治,全面清查違法、違規占地用電行為,從而為土地項目的實施提供一定的空間。因歷史原因,在土地項目規劃建設與整治工程中,很多參與企業沒有合法手續,非法企業嚴重阻礙了土地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針對這一現象,地方政府應當組織國地稅、公檢法以及國土和林業等相關部門,積極開展短期嚴打行動,以此來依法清查違法企業,確保土地項目順利進行。
同時,還要關注民生,解決好拆遷過程中的難題。在土地項目實施過程中,因擬建工程所在地區條件有限,生存環境非常的惡劣,加之廣大人民群眾怨聲載道,加大了拆遷難度。針對該種情況,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擴大籌資渠道,保證群眾拆遷資金到位。實踐中,為加快土地項目擬建地區的拆遷工作順利進行,地方政府可從全區抽調精兵強將,既要耐心,又要細致。通過完成群眾拆遷,土地項目區內居民能夠順利搬遷,從而為土地資源綜合整治和利用,打下堅實基礎。
二、突破城鄉土地置換模式,實現鄉鄉土地資源共享
土地增減掛鉤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土地應用和增值潛能,有效發揮比較優勢, 并且實現優勢資源的共建共享。目前,18億畝耕地紅線理論依然受到重視,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用地也受到了嚴格的控制;耕地紅線下的土地管理工作中,要求嚴格保護基本農田,以保障糧食安全。比如,國內平原地區建立的糧食生產功能區,可以有效地推進了規?;l展;然而,在江浙地區建立大規模的水稻種植園顯然沒有必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上述地區距大城市較近、物流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市場穩定,所以建議發展附加值比較高的養殖業或者蔬菜瓜果種植業,同時這也是因地而異的要求。
由于對各地比較優勢嚴重的忽視了,因此教條地執行糧食政策。土地充裕的地區因缺乏資本,發展基礎薄弱,所以土地整治不到位,難以進行規?;l展,棄耕、荒地現象非常的普遍。部分地區因強迫種植那些收益相對較低的農作物,而導致本地區農民經濟損失。以某地區為例,基于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要求,場地租金減少。其中,土地用于水產養殖租金每畝1500元、 瓜果蔬菜種植每畝1200元,而用于水稻種植每畝組金只有700元而已;上述土地租用方式不同,收益也不大相徑庭,比如水產養殖收益每畝近萬元,水稻種植靠復種、政府補貼。在大城市周圍相對比較發達地區,大量種植低收益農作物,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不應當提倡。然而,出于對國家糧食整體安全的遷就,建議政府采用土地增減掛鉤模式,在典型土地被拋荒以及棄耕地區,通過集中整治、完善基礎設施,促使土地重新復耕;同時,承擔上述任務的商業資本和企業,可申請糧食生產用地改革,結合比較優勢大力發展適合本地區特點的特色農業,而且政府應當對其適當的免減稅。通過實施土地增減掛鉤制度,提高農民租金、使企業增收,政府無需支出補貼即可保障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可謂一舉多贏。
三、突破地域,不同區域的土地可以依法置換
傳統意義上的城鄉建設過程中,土地增減掛鉤置換,實際上是在同城內部的城郊、鄉村實現的。然而,發達地區因整體性經濟非常的發達,而且級差地租差別和懸殊并不大,進行土地置換所得收益也不夠明顯。針對這一現象,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用地困局,因地區無法有效的解決,所以建議與省內對應地區加強合作,以實現共贏之目的。然而,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人口少、資金匱乏,加之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建議政府鼓勵開發商對齊進行改造,提高該地區的糧食生產能力;根據開發商的表現,突出者將城郊土地與開發商進行置換。農業發展也是如此,農產品商品化發達地區,區域范圍內的土地置換級差地租相對較低,鼓勵企業到此地整治土地,從而使土地得以復耕,充分發揮土地應用優勢。
四、創新治理模式,促使土地增減掛鉤
環境治理過程中,亮點在于開創環境治理與土地增減掛鉤相結合。環境治理工程建設任務獲批以后,經實地調研,在國土局的協助下,建議結合環境治理區域規模和特點,將土地整治與之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植入土地掛鉤工作。在此過程中,應當不斷創新土地治理模式,通過優化環境治理,整理出耕地用于土地增減掛鉤,以此來緩解土地用地指標緊缺。
結束語:
在國內土地規劃利用過程中,面對“土地增減掛鉤”等公共政策,對國家政策討論和制定,需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為他們的利益著想,從大眾視角進行設計、評價。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得以有效的落實,才能實現土地優化利用之目的。
參考文獻:
[1]張鮮化;李丹超.淺析土地增減掛鉤中土地復墾項目的測繪工作流程[J].價值工程,2013(12).
[2]田孟.土地增減掛鉤“跨縣”流轉[J].決策,2015(03).
[3]陳學文;錢鋮晨.規范城鄉土地規劃中增減掛鉤實施行為的思考[J]金田,2014(03).
[4]創新治理與土地增減掛鉤相結合[J].國土資源,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