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平

摘 要: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新課標精神的基礎上,將其所大力倡導的優秀教育教學理念靈活、能動地運用在教學實
踐中。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實際;信息技術
伴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日漸更新與發展,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意識到傳統教育背景下落后教育觀點及教育教學形式的弊端所在。并以此為基礎,持續投入到新課改所倡導的先進教育教學形式及策略的學習、研究與實踐活動上。以下筆者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就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展開分析與探討。
一、結合初中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學生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應用型工具,有利于幫助學生輕松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要求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必須以初中階段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實際體驗為基礎展開具體的數學教學活動。”
新課標的這一指示就要求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采取“生活
化”的教學模式,即充分挖掘初中學生現實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學習資源,并將其合理、科學地運用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活
動中。
筆者在對新課標的認真學習后,將這一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進行了積極落實與實踐。例如,在初接觸“可能性”這一知識點時,很多學生由于對“一定”“不可能”及“可能”這三種現象所表示的真實內涵尚未形成足夠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因此,他們經常對上述現象混淆或錯用。為了有效解決這一狀況,筆者向學生出示了如下一組例子,如下所示:
太陽東升西落;
某人自出生一來,就沒吃過一丁點兒東西;
天氣預報推斷,明天會下雨;
有人吃飯時用左手;
月亮從西方升起;
松手之后,手中的鐵塊飛到了天上;
……
隨后,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經驗,對例子中的說法進行判斷。
這樣就為學生精心創設了一個貼近其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學生借助自身的社會生活經驗便可對上述例子進行判斷。這樣能幫助學生在已有社會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對“一定”“不可能”及“可能”這三種現象分別代表的真正含義的深刻認識。
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數學教學
初中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必須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以此作為豐富學生數學學習資源、改善其數學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考慮到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的顯著優勢后,筆者通常會從具體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其進行科學、恰當的運用。在很多情況下都收獲了預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如,在學習“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知識點時,針對圓與圓位置關系的多樣化,不少學生通常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這樣就使他們很容易遺忘或者重復某種具體的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就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反映圓與圓位置關系的幾種情況都集中到一張幻燈片中,并附以具體的示意圖,幻燈片如下所示:
若連心線長為d,兩圓的半徑分別為R,r,則:
1.兩圓外離?圳d>R+r
2.兩圓外切?圳d=R+r
3.兩圓相交?圳R-r
4.兩圓內切?圳d=R-r(R>r)
5.兩圓內含?圳d
如此一來,就使得圓與圓的多種位置關系變得一目了然,更加形象、直觀。
三、面向全體學生展開具體的數學教學
初中數學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具有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生都能學到必需的數學,都能實現自身數學素質不同程度的進步與發展。”
這就要求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應當搞所謂的“一刀切”,也不能在忽視學生數學主觀差異的基礎上采用統一、標準的教學方法。因為這將很可能出現“數學基礎好的學生吃不飽”“數學基礎差的學生難消化”等尷尬教學現象。而這很顯然是一種非常畸形的數學教育表現。
對此筆者認為,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對新課標所提倡的“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數學教學”這一理念形成足夠深刻的肯定與重視,并在自身的實踐教學過程中真正樹立“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教學、促進全體學生數學素質共同進步與發展”的科學教育目標。以筆者自身的教育實踐為例,如,針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筆者在開展某一知識點的教學時,會特意降低教學目標與學習任務的難度,讓他們真正做到在數學素質上循序漸進地進步與發展;針對數學基礎較扎實的學生,筆者則會采取截然不同的教學策略,即減少基礎知識點的講解比例,適當拔高教學目標與學習任務的難度,以此滿足這部分學生內心對數學學習的真實主觀需求,進而促進其數學修養的進一步提升與發展。
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新課標精神的基礎上將其所大力倡導的優秀教育教學理念靈活、能動地運用在教學實踐中,在促進學生數學素養及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的同時,真正推動初中數學新課改運動目標的落實與實現。
參考文獻:
趙亮義.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科技信息,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