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濤
摘 要:高中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學習障礙,有些知識點成了學生的學習瓶頸,如何突破瓶頸成為物理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拋錨式教學在突破瓶頸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新課標倡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因此在教學時,教師應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巧妙設置物理情境突破學習瓶頸。
關鍵詞:新課標;瓶頸;拋錨式教學
新課標背景下的物理教學倡導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貼近生活,聯系生活實際。而對于學生的學習瓶頸則需要教師巧妙地應用拋錨式教學予以突破。何為拋錨式教學?拋錨式教學模式是指:教育者在教學時為學生創設類似于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并通過教育者對問題的巧妙設置和學生的互動、交流達到學習知識、提升應用知識能力的目的,有效的“拋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教學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大某教授給一些中央黨校的學員講課,在講到宇宙知識時,告訴這些學員地球是個球體,并且還在不停地公轉和自轉。這些學員基本沒有什么物理知識基礎,該教授考慮這些學員應該大部分都去過美國,就提出問題:“你們中哪位去過美國紐約?”“你們是怎樣去的美國紐約?”學員回答了很多方式,如,有些學員先經日本東京再到美國紐約,還有些學員是先到了倫敦、溫哥華最后到了美國紐約等。該教授接著問:“你往東飛,他向西飛,對不對?最后你們都到了紐約對不對?”學員豁然開朗,相信了地球是個球體的事實,但他們仍然不相信地球在轉。該教授問學員“中國有大海,那么地球那面的美國有沒有大海?”“美國的海水會不會跑出來?”“中國的大海向上,美國的大海是不是向下呢?”“中國轉到美國所處的位置海水會倒出來嗎?”在解決了上述問題后,這些學員輕松掌握了地球在轉的科學事實。教授“錨”拋得好,學員在教授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了問題。如果我們在為學生解決復雜物理現象時,也采用這樣的方式,學生還會感到那么抽象嗎?
對于許多高中生來說,學習“曲線運動”一章時感到力不從心,原因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從未接觸過曲線運動,也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而“拋體的運動”又是曲線運動中的一個典例,如何突破這一課例呢?我決定用拋錨式教學突破其中的典型問題。在講到物體水平飛行距離遠近的決定因素時,先提出問題:馬上要舉行學校運動會了,咱們怎樣選拔鉛球投擲運動員呢,是不是像賽馬一樣,都拉到操場上去投一投呢?學生回答:“當然不是”。有些學生會說我們選力氣大的,我說:“如果一只螞蟻力氣很大,并且能將鉛球舉過它的頭頂,它適不適合作為投擲鉛球的運動員呢?為什么?”學生會想到,如果螞蟻投鉛球的話,時間很短鉛球就會落到地上,所以它投不了太遠的距離。于是,學生提出運動員需要選個子高的,那樣會增加鉛球的空中飛行時間。這時可以鼓勵學生,能想到這一點你們真是很了不得。但是,假如一個人個子很高,但腰和蘆葦一樣細,他適合投擲鉛球嗎?學生會回答,當然不行了,很可能他會砸到自己的腳。這時,學生會想到投擲運動員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一個是身高、一個是力氣。這時幫他們糾正應該是身高和爆發力兩個因素決定了他適不適合作為投擲運動員,因此,一般投擲運動員大都身高很高并且爆發力很強。然后,讓他們觀看奧運會中投擲運動員的比賽視頻及個人介紹,看看與我們討論的結論是否相符。
在學習光電效應時,對發生光電效應的條件學生很難理解,而學校又不具備實驗條件,我利用了以下方法進行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對“超過了極限頻率不管光多么弱都能發生光電效應”這句話如何理解呢?比如,我給在座學生發核桃,只有得到10個核桃才能跑出教室,如果我拿個大盆裝了一盆核桃,直接撒給大家,這時候我撒核桃的強度夠大吧,可是我撒出一盆核桃后你手里能拿到10個核桃嗎?下面,我換一個辦法,大家看行不行,我用紙包將10個核桃裝好一包拋給大家,這次是不是有學生會很輕松地得到10個核桃跑出教室呢?但是這次我拋核桃的強度并不大,所以發生光電效應與入射光的強度沒有關系,而是取決于入射光的頻率,上面的10個核桃就相當于金屬的極限頻率,只要入射光的頻率達到或超過該值就可以發生光電效應。當然,拿到10個核桃跑出教室的學生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跑出教室他就沒有能量趴到地上了。如果另一個人拿到了15個核桃,他跑到門口會消耗10個核桃的能量,但這時他還具備5個核桃的能量,還能跑很遠才倒地。顯然,可以利用這種方式突破“光電效應方程”的學習瓶頸,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便于他們正確理解這個問題。
在進行“天體的運動”教學時,為了使學生形象地弄清楚地球既參與了圍繞太陽的公轉又參與了自身的自轉,我伸平雙臂圍著講桌轉起圈來,并且在轉圈的同時,加入了自轉,并讓學生觀察我什么時候面對講桌,即表示太陽可以照射到我們這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天;我背對講桌時,即表示太陽不能照射到我們這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夜晚。另外,提出問題,要想在太陽落山時,多觀看太陽落山時的美景,有什么辦法嗎?如果學生實在想不出解決辦法的話,可以提示他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這時有些學生就會想到,可以以足夠快的速度向西跑,這樣學生對自轉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時,可以再順水推舟地提出“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萬里”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會想到地球在自轉,因此與地球相對靜止的人也會隨著地球自轉。再提出問題,八萬里有沒有科學依據?不妨大家計算一下,這時告訴學生地球的半徑是6400千米,以赤道處的人為例。學生通過周長公式計算得到赤道處的人隨地球自轉一圈走過的弧長為40.192千米,約為8萬里。這樣,學生對地球的自轉就從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上述教學案例實施后,我發現學生對這些課理解得很透徹,看來,拋錨式教學在突破學習瓶頸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嘗試如何更好地“拋錨”為物理教學所用。
參考文獻:
[1]鄭強.實施高中新課程前沿論壇[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5.
[2]劉曉明.中小學有效教學模式[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