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珠 段海春 杜紅 番玲 李兆全 林雪萍
摘要 自2013年以來,在云南保山隆陽區開展了馬鈴薯新品種引進篩選示范研究、馬鈴薯密度試驗、馬鈴薯晚疫病藥劑篩選、有機肥直接蓋種研究、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通過研究結果,舉辦各類高產樣板,加速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力度。結果表明:2013—2015年累計示范推廣應用0.208萬hm2,主推麗薯7號,平均單產27 401.9 kg/hm2,比本地傳統精耕細作栽培下的平均產量增加3 564.6 kg/hm2,新增總產量7 414.5 t,經濟效益顯著。
關鍵詞 馬鈴薯;高產集成技術;應用效果;云南保山;隆陽區
中圖分類號 S5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110-02
馬鈴薯是保山市隆陽區傳統糧食作物之一,又是營養豐富的蔬菜作物,為了穩步推進馬鈴薯產業,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節本增效,確保糧食生產安全。2013—2015年,隆陽區植保站依托馬鈴薯高產創建項目,開展了0.208萬hm2的馬鈴薯高產栽培集成技術示范推廣[1],加權平均單產達27 401.9 kg/hm2,成功引進篩選出麗薯7號等一批脫毒馬鈴薯新品種應用于生產,積累了一整套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培養了一支高素質技術隊伍,取得顯著成效。
1 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取得顯著的效益
1.1 經濟效益分析
按照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關于農業科技成果經濟效益計算方法對該項目進行效益分析[2]。有效使用面積0.208萬hm2,有效使用年限3年。單位面積產量27 401.9 kg/hm2,總產值9 997.1萬元,新增產值1 300.5萬元;同時,推廣綠色防控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一次,節約農藥成本31.2萬元(按150.00元/hm2計算);新增純收益947.2萬元,科技投資收益率2.68,推廣費投資收益率4.15,推廣成效率86.7%,農民得益率4.57。
1.2 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示范推廣應用,一是成功引進篩選出麗薯7號等一批脫毒馬鈴薯新品種應用于生產,青薯9號為隆陽區冬馬鈴薯持續發展儲備種源;積累了一整套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培養了一支高素質技術隊伍,為馬鈴薯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示范推廣[3],增加馬鈴薯總產7 414.5 t,總產值增1 300.5萬元,滿足隆陽區市場對馬鈴薯菜用的需求,增加了農民種植馬鈴薯的效益;三是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比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真正實現了出產量、出效益、出經驗、出品種、出技術、出人才,帶動大面積生產發展的項目宗旨。
1.3 生態效益
項目區推廣優質抗病脫毒馬鈴薯新品種,采用黃藍板誘殺斑潛蠅等措施,減少防病治蟲農藥用量;推廣綠色環保型農藥,減少對農產品的殘留量,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節約成本,提高產值,減少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確保馬鈴薯生產持續穩步發展的目的。
2 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研究進展
2.1 加速新品種引進篩選鑒定
隆陽區植保站依托馬鈴薯高產創建優勢,加大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篩選試驗示范力度,開展馬鈴薯高產栽培集成技術模式攻關,爭取早日選出適應隆陽區不同區域的優質、高產、抗病、廣適的脫毒馬鈴薯新品種及高產栽培集成技術[4],在隆陽區馬鈴薯示范區推廣應用,促進隆陽區馬鈴薯產業建設的持續發展。2013—2015年開展新品種篩選鑒定、區域試驗、新品種展示4組次,引進馬鈴薯新品種24份,成功篩選出高產優質抗病新品種麗薯7號應用于大面積生產;篩選出青薯9號提供多點示范。
2.2 積極探索馬鈴薯高產栽培模式
2013年以來,為了摸索隆陽區不同區域馬鈴薯高產栽培種植密度[5],植保站開展了密度試驗,設計52 500、60 000、67 500、75 000、82 500、90 000株/hm2共6個處理,小區面積13.5 m2,3次重復。經方差分析,處理間差異極顯著,重復間差異不顯著,說明試驗數據真實可靠。82 500株/hm2的處理單產58 050 kg/hm2居第1位,篩選出最佳密度為60 000~75 000株/hm2,提供隆陽區馬鈴薯種植區域推廣應用。
2.3 加快馬鈴薯晚疫病藥劑篩選
馬鈴薯晚疫病是影響其產量的主要病害,針對其有效藥劑進行試驗篩選,篩選出722 g/L霜霉威鹽酸鹽水劑、80%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687.5 g/L氟菌·霜霉威懸浮劑、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億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25%嘧菌酯懸浮劑、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劑、75%苯酰·錳鋅水分散粒劑、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9個農藥均可用于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其中,25%嘧菌酯懸浮劑的防治效果為80.4%,為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最佳藥劑,提出在苗期使用25%嘧菌酯懸浮劑450 mL/hm2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效果最好,可供大面積防治使用。
2.4 加強有機肥直接蓋種對出苗影響試驗
針對目前農家肥使用數量少,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的現象突出,提倡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結合的科學原則。為進一步摸索用有機肥直接蓋種,對馬鈴薯出苗是否會造成影響,設計45%有機質含量的有機肥1 200、1 500、3 000、6 000、9 000、12 000 kg/hm2共6個處理,馬鈴薯播種后,直接用有機肥蓋種,試驗結果,6個處理的有機肥直接蓋種,均對馬鈴薯出苗沒有影響,馬鈴薯種植區域在沒有農家肥蓋種的前提下,可用有機肥直接蓋種。
2.5 開展馬鈴薯綠色防控技術
項目區采取投放黃藍板誘殺斑潛蠅等害蟲,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綠色環保型農藥25%嘧菌酯懸浮劑450 mL/hm2防治馬鈴薯晚疫病,25%吡蚜酮懸浮劑450 mL/hm2防治蚜蟲,減少農藥用量,減輕環境污染,減少農產品污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為廣大市民提供綠色環保有機食品。
2.6 舉辦各類高產樣板,加大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力度
通過2013年以來的連續品種篩選和栽培技術研究,總結出一套較完整的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并應用于生產。3年完成馬鈴薯高產創建樣板0.208萬hm2,加權平均單產27 401.9 kg/hm2,比非項目區增產237.64 kg/hm2,增幅14.95%,累計增加總產7 414.5 t,總產值增1 300.50萬元,節約成本31.20萬元,新增純收益947.20萬元,科技投資收益率2.68,推廣費投資收益率4.15,推廣成效率86.7%,農民得益率4.57。其中:2012—2013年,舉辦冬馬鈴薯高產創建活動面積0.067萬hm2,加權平均單產21 328.4 kg/hm2,比非項目區平均單產(19 884.3 kg/hm2),增加1 444.1 kg/hm2,總產14 270.2 t,總產增加972.32 t,總產值增加194.47萬元(按2元/kg計算);2013—2014年,舉辦冬馬鈴薯高產創建活動面積0.074萬hm2,加權平均單產31 648.5 kg/hm2,比非項目區增產4 597.5 kg/hm2,增幅17.0%,總產23 419.9 t,總產增加3 402.2 t,增加產值680.43萬元(按2元/kg計算);2014—2015年,舉辦冬馬鈴薯高產創建活動面積0.067萬hm2,加權平均單產28 822.5 kg/hm2,比非項目區增加4 560 kg/hm2,增幅18.8%,總產19 215 t,總產增加3 040 t,增產值425.6萬元(按1.4元/kg計算)。
2.7 技術創新
一是成功引進篩選出優質脫毒馬鈴薯新品種麗薯7號進行大面積推廣,馬鈴薯產量、商品率大幅度提高,農戶增效快;二是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投放黃藍板,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25%醚菌酯懸浮劑、25%吡蚜酮懸浮劑,適時進行病蟲害防治,減少用藥1次,節約了成本,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推廣配方施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減少了污染;四是推廣桑樹間種馬鈴薯種植模式,提高了復種指數,為農民增效找到發展路子;五是對馬鈴薯晚疫病實施定點監測,填補了馬鈴薯病蟲監測及防治技術空白;六是積累了一整套高產栽培技術措施,培養出了一支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高素質技術隊伍,為馬鈴薯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6]。
3 結論
通過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研究,選育鑒定出了一批具有推廣前景的新品種,儲備了一批新品種資源,總結出一套較完整的馬鈴薯高產高效集成技術推廣應用,帶動大面積生產發展,取得顯著的綜合效益。
4 參考文獻
[1] 2013—2015年農業統計(年終)報表[Z].隆陽區統計局,2013-2015.
[2] 姚國勝,呂國朝,楊志輝,等.馬鈴薯晚疫病菌對甲霜靈敏感性及交配型測定[J].華北農學報,2007(3):19-22.
[3] 楊玉珠,楊榮權,劉玉印,等.云南保山隆陽區馬鈴薯高產創建實施方案[Z].云南保山隆陽區農業局,2013—2015.
[4] 楊玉珠,段海春.保山市隆陽區冬馬鈴薯生產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5(15):114-115.
[5] 劉愛華,何慶才,胡輝,等.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模型[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2):2711-2714.
[6] 鄭元紅,潘國元,毛國軍,等.脫毒馬鈴薯葉面噴施鉀肥試驗[J].貴州農業科學,2007,3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