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光
摘要 對“互聯網+”經濟的政府服務模式進行探討,包括夯實基礎支撐、提供服務支撐和強化專業隊伍建設、發展眾創空間、拓展互聯網金融創新服務等方面,以供參考。
關鍵詞 互聯網+;經濟;政府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 F49;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5-0321-01
阜新市轉型試點以來,充分挖掘資源優勢,以培育和壯大接續替代產業為核心,多元化接續替代產業發展格局已見雛形。但在目前仍然面臨經濟疲軟、增長放緩、產能過剩、財政負擔沉重等嚴峻考驗。如何破解這些難題,需要重新思考以往傳統的以資源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互聯網+”帶來了突破發展的可能,它不但可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也可不斷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應在互聯網經濟盡快融入新常態方面,加大推動力度,超前思維,超前部署。
1 “互聯網+”的基礎支撐需要進一步夯實
1.1 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需要進一步加強移動通信網絡寬帶建設,增加帶寬提高速度,擴大無限網絡覆蓋面積,特別是加強農村地區網絡的普及提速,首先在硬件配置上確保阜新市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不落后其他地區。
1.2 支持創業型和中小微企業深入挖掘公共數據價值
政府的各個行政部門長期積累大量的公共數據,這些大數據都將成為企業競爭力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但對開放共享與協作考慮不足,加上傳統的管理體制,造成大量數據壁壘,使公共數據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利用,數據價值無法得到挖掘。需要打破各個領域各自為戰的思想,分類逐步向社會開放相關數據,推動全社會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建立好數據安全保護體系,建立可協作可融合的環境與條件。支持創業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深入挖掘公共數據價值,全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1.3 普及全社會對互聯網服務終端的廣泛應用,促進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現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的眾多服務和APP應用都可以助力政府加強公共服務。健康醫療、教育、交通等民生領域互聯網應用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多元,線上線下結合更加緊密,公眾可以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但推廣實踐的瓶頸在于可以使用平臺服務的人群有限。類似問題還有目前大力倡導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雖然在技術層面已經不是問題,但苦于掌握終端操作的群體有限,難以有效地融入和推廣。還需要政府本著開放的原則與市場各方合作,普及互聯網平臺和APP應用,對樣板工程發展要有扶植政策,鼓勵和推廣廣大市民使用服務平臺,讓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每個個體能夠找到自己在“互聯網+”時代的位置[1-2]。
2 為互聯網+農業提供服務支撐和強化專業隊伍建設
2.1 建立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的服務支持體系
阜新市于2014年啟動建設200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帶工程,經過幾年的規模化發展,農業示范帶很快進入結果期或豐產期,如何在有效時間內為大批農產品找到銷路是一個很現實又很嚴峻的問題。阜新市的農產品質量在全國都有非常強的競爭力,但在全產業鏈對接方面還有很多欠缺。互聯網+時代的農業將傳統的蔬菜公司、批發市場、多級經銷商環節全部舍去,借助互聯網行銷,中間的運營過程通過農電商企業來完成,是農業生產流通銷售方式的重大變革。阜新市目前亟需培育一批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農電商企業和創業帶頭人,要支持傳統農企和經紀人往農業電商轉型,推廣成熟可復制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借助電商龍頭尋求支撐服務,如可以在淘寶網平臺的特色中國館中開放阜新特色館。而除了尋求平臺電商以外,還有專注農產品和水果的移動APP電商和微商模式,他們最關注的就是具有特色的原產地水果和農產品資源。阜新市應加大與這些知名專業電商的洽談對接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好這些銷售渠道。同時積極探索“互聯網+土特產”的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幫助阜新市貧困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民脫貧致富,為阜新市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進一步提質增效。
2.2 完善信息服務、系統保障服務體系建設
引導農民發展互聯網農業需要有一支對本地情況十分熟悉、有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的專業信息工作者隊伍,進而建立符合本地實際需要的信息服務、保障系統。有很多一時興盛的淘寶村,都因為缺少中長期的運營指導和電商帶頭人而中途夭折。阜新市發展互聯網+農業就需要總結前車之鑒,及時探索農村、農業創業引導人的培養機制和扶植措施。
3 積極發展眾創空間,孵化培育本地創新性小微企業
阜新市應積極發展扶植創建眾創空間、創業咖啡等創業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商貿企業集聚區、小微企業創業示范基地等現有條件,通過市場化方式積極構建發展眾創空間,為其提供創業創新的綠色通道服務。對大學畢業生等年輕創業者來說是重大政策利好,為廣大創業創新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不僅降低創業門檻和成本,同時集聚式的創業創新也會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舒緩就業壓力,實現創業和創新、線上和線下、孵化和投資相結合,迅速孵化培育一大批創新性小微企業,并培養出能引領創新型經濟的龍頭骨干企業,形成新的經濟產業[3-4]。
4 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創新服務
在當前各級地方財政非常緊張的情況下,更需要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相關創新企業的投資,實現在新常態下,政府財政和社會金融力量“兩條腿走路”。隨著金融與互聯網交叉滲透的深入,互聯網的經濟模式已經孕育出很多具有競爭力的創新金融模式。通過互聯網平臺讓各級政府向民間資本進行直接融資,對新常態下轉型升級中的經濟形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經濟大環境面臨巨大的壓力下,把居民儲蓄轉化成直接投資,并通過互聯網的高效整合,讓民間資本直接投入政府的基礎建設或者大項目建設中,老百姓既可以通過P2G平臺獲得低風險、可持續的收入,避免手中財富因通脹而貶值,政府也可解決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問題。
5 參考文獻
[1] 代成斌,黃玉珊.互聯網+農業:以信息化促進農業現代化[J].世界電信,2015(5):65-67.
[2] 寧國富,鄒運芳,陳明志,等.“互聯網+”時代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J].中國郵政,2015(7):36-41.
[3] 劉玉忠.“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創新科技,2015(7):71-74.
[4] 柳彩蓮.論“互聯網+農業”的新經營策略[J].中國集體經濟,2015(1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