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鄭州 451191)
微課程理念下會計電算化開放式教學的探討
趙穎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鄭州 451191)
隨著會計信息化的發(fā)展和ERP在企業(yè)的推廣,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文章以用友ERP-U 8軟件為例,在微課程和翻轉課堂的基礎上對高校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進行開放式創(chuàng)新設計,針對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
開放式;微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翻轉課堂;錯誤重現法
隨著ERP軟件在企業(yè)中的廣泛應用,現代社會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會計電算化逐漸成為高校財經類專業(yè)的重點課程,如何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社會對財會人才的需求已成為會計電算化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1.1會計電算化課程特色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課程,教師和學生既需要具備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專業(yè)知識,又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課程本身知識點瑣碎,細節(jié)較多,處理一筆業(yè)務需要掌握多個不同的知識點,操作過程中各個知識點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某一個操作錯誤,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后期業(yè)務內容錯誤甚至無法繼續(xù)處理。例如:用友ERP-U8軟件中,項目目錄中的核算科目指定錯誤,會導致該科目期初余額無法錄入,期初余額的不平衡會造成當期憑證無法記賬,期末無法結賬。
1.2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ERP的應用能夠打破企業(yè)“信息孤島”的局面,將人、財、物、供、產、銷全面結合,通過財務將生產和供應鏈集成在一起,實現財務和業(yè)務的一體化。而傳統(tǒng)的會計電算化教學主要針對ERP系統(tǒng)中的總賬、固定資產、應收應付款等財務模塊,對于供應鏈、生產管理和成本核算等模塊涉及較少,導致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進入企業(yè)后不能進行財務業(yè)務一體化的處理,對會計電算化的應用停滯在“核算”階段,對其“預測、分析、決策、控制”等管理功能的應用能力匱乏,ERP的優(yōu)勢蕩然無存。
此外,會計電算化教學多采取“教師講授演示+學生練習”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對于業(yè)務處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課時和實驗室條件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學效果,造成社會所需人才與高校輸送人才的不配比,會計電算化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面對社會信息化的巨浪,會計電算化教學應該一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推陳出新,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2.1實現教學內容與ERP功能和內涵的同步
除了單一的財務模塊“賬—證—表”的業(yè)務核算外,將供應鏈、生產制造等模塊列入教學大綱,進行財務業(yè)務一體化處理,在實驗中運用ERP的事前計劃、事中控制以及對供應鏈資源的集成管理功能。
2.2“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的轉變
“開放式”主要針對教學過程、教學空間、學生思維的開放,改變“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課堂教學模式。一方面將微課和翻轉課堂引入教學,進行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空間的開放,另一方面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和錯誤重現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實現學生思維的開放。
2.3增加有效學習課時
會計電算化的教學主要包括系統(tǒng)初始化和業(yè)務處理兩部分內容,ERP—U8各子系統(tǒng)的業(yè)務處理建立在初始化完成后的賬套基礎上,初始化中很多基礎檔案的設置操作簡單,技術含量低卻占用了大量課堂時間,可以將此過程省略,由教師統(tǒng)一提供完成初始化的賬套,減少簡單、重復的資料錄入。
會計電算化的開放式教學,不僅是教學資源的開放,還包括教學過程、空間以及學生思維的開放,筆者根據會計電算化課程特色進行了開放式教學方案的設計。
3.1完善開放式實驗資源,加強微課程建設
微課程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化成的、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會計電算化知識點繁多瑣碎,學生需要大量的實踐操作,僅通過課堂教學教師的授課時間和學生實訓時間受限。可以將微課程引入到會計電算化的教學中,學生課下在線學習與和課堂教學同步進行。
具體運作先將會計電算化中各個模塊的知識碎片化,由教師將整體模塊按照小知識點進行拆分,把各知識點的理論講解和操作步驟做成PPT,將PPT的播放搭配系統(tǒng)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制作成一個微課程視頻文件,每個文件不易超過5分鐘。將這些視頻文件根據模塊和具體操作內容命名,公開放置到學校會計電算化課程主頁,學生采取按照知識點在線學習的方式進行自學,課堂上教師不需要再對理論知識進行逐一講解。如總賬模塊,可以將填制憑證、憑證的審核、憑證的修改等知識點分別做成小視頻。如此一來,學生在課下就可以對相關知識進行在線學習,并可以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隨時進行復習,解決了課堂時間不足和實驗間隔期長、學習效果差的問題。
3.2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實驗主體
任務驅動教學法強調“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將多個知識點融入到一個具體的任務當中,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對任務進行分析,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任務。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最關鍵的工作在于任務的設定,根據會計電算化課程知識點瑣碎、連貫性強的特點,可以按照初、中、高三級設置多層次任務,只有與某中級任務知識點相關的初級任務全部完成后才能開始該中級任務,以此類推,學生按照初、中、高級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完成實驗。初級任務針對各個模塊單獨設置,如總賬模塊中將若干筆經濟業(yè)務的憑證處理設置為一個任務,可以包含憑證的填制、修改、刪除、審核和記賬等幾個知識點;各模塊任務完成后,將兩個或三個模塊的內容組合成一個中級任務,如要求錄入應收應付、固定資產和總賬模塊的期初數據并對賬;最后可以將財務、供應鏈各個模塊知識點融合在一起設置高級任務,例如處理某公司一個月的業(yè)務并編制當月報表,通過高級任務的解決,實現知識點最終的“破鏡重圓”,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財務業(yè)務一體化任務。
3.3翻轉課堂與錯誤重現法的融合
微課堂理念下,理論知識和操作步驟能夠在課下在線學習,課堂上的時間便可以一分為三:其一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主導權交給學生,每班學生按照實驗模塊分組,如總賬組、固定資產組、銷售組等,每次實驗結束后由該組成員向全班學生搜集實驗中出現的錯誤,并將錯誤重現在賬套中,分析每個錯誤出現的原因和更正方法,在下節(jié)課派出代表講解,師生進行互動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和評價。既能復習上次實驗內容,加深學生對難點、易錯點的印象,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分析、解決、總結問題的能力;其二由教師布置每周的任務,針對本周實驗中易出現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其三則是由學生根據本周任務進行實訓練習,教師負責指導。
3.4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重視形成性考核
會計電算化課程更側重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過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應該重視形成性考核,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測評。根據課程內容將考核分為三部分:課堂表現(20%)、日常任務考核(40%)以及期末考核(40%)。課堂表現根據上文中分組每組的課堂講解情況,由教師進行十分制評分,組內成員根據每人對小組任務的貢獻進行十分制互評,將教師評分與小組互評的平均值相乘,得到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分值。日常任務是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礎上,給每個任務按照初、中、高級的難易度設置分值,只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正確完成任務即可拿到分數,任務可以在課堂或課下完成,所有任務分值合計為100。期末考核是期末在統(tǒng)一的時間和地點對所有學生進行綜合測試,考察學生對課程的整體把握情況。
例如銷售組有甲、乙、丙三位同學,教師對該組評分為10分,小組內甲的平均得分為9,則甲同學課堂講解得分為90,若甲同學日常任務考核得分為95,期末測試87,則學期總成績?yōu)?0×20%+95×40%+87×40%=90.8。
形成性考核方式的使用,能夠鼓勵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也更能體現出考核成績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推行開放式實驗教學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構建開放式共享教學資源庫,完善微課程的資源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包括教學目標、大綱、實驗指導書、課件、案例庫、習題庫、教學視頻、各級任務及答案、賬套等。其中教學視頻、任務的設計和賬套的準備工作需要任課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雖然工作強度較大,但實現開放式教學后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教師技能的提高和課程建設也會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還要保證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全天開放,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隨時進入實驗室選擇任務進行練習,實現會計電算化課程空間和時間的開放性,使實驗室成為學生自學能力得以體現的重要場所。
通過上述資源的充實、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制定相關教學資源的開放制度,在微課程的基礎上實現會計電算化的開放式教學。
主要參考文獻
[1]周虹.本科會計ERP電算化教學改革思考[J].財會月刊,2015(9).
[2]于玉林.創(chuàng)新驅動:推進開放式會計實驗教學[J].會計之友,2014 (12).
[3]葉怡雄,劉中華.開放、創(chuàng)新的用友ERP—U8實驗設計[J].財會月刊,2015(30).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139
G420
A
1673-0194(2016)19-0241-03
2016-07-28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創(chuàng)辦人科研基金院級項目(SDXM2016018)。
趙穎(1983-),女,河南鄭州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