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琴
【摘 要】課程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建設高品質的課程是學校發展的必然條件。在“以人為本,豐富內涵,共同發展”的辦學理念支持下,溧水區永陽鎮中心小學以讀書育人為特色,開發了“三小(小書本、小活動、小課型)”地方課程。
【關鍵詞】地方課程建設;讀書育人
【創新點】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彌補了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更符合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的需求。
在充分解讀我校辦學理念“以人為本,豐富內涵,共同發展”,及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生源較為復雜,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家庭情況,文化背景不一,導致基礎學科——語文學習素養與城區學校學生有一定差距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開發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三小(小書本、小活動、小課型)”地方課程。
該課程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和終身學習習慣的培養,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渠道的廣闊性,學習時間的延展性和資源選擇的自主性,突破了國家語文課程內容經典卻不夠豐富、指導性雖強實踐性不夠、他育為主自育不足等局限性,實現了語文的更深層次的潤育。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校本課程開發案例叢書——校本課程開發:上海經驗》指出:教師必須根據國家課程標準或其他的課程文件,在自己的專業活動范圍內,關注對象的需要,做出課程設計及其他決定;學生有受教育的權利,同樣也應有自己的課程的權利,他們有權在一定的范圍內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選擇課程甚至老師,規劃自己個人的學習方案。
【案例】
溧水第三小學的地方課程很好地詮釋了學校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豐富內涵,共同發展”。學校以讀書育人為特色,以“誦經典文,立君子品,做有志人”為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于三個“小”(小書本、小活動、小課型),豐富了語文課程,在活動性、靈活性、個性上做文章,強調讀書育人、活動育人、環境育人、課程育人。
“三小”的內涵為:
1.小書本——這是相對于國家語文課程規定的語文教科書而言的,在語文學科學習需要的促發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選讀的課外書。這是可以由學生自己規劃選擇的課外教材,體現的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過程中的自我選擇、個性選擇。這注定了學生對其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
2.小活動——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在活動中成長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每年11月的“紅領巾讀書節”和6月的“享閱童年”讀書活動是學校經典讀書活動,屆時會征求學生、教師的建議開展豐富的活動等。孩子們在豐富的活動中,閱讀了大量的課外書,展現了自己閱讀的成果,生命在書香里得到浸潤和成長。
3.小課型——指的是一、二年級的“自主識字課”和三—六年級的“課外閱讀指導課”。重在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活動進行指導,提供展示平臺。從制度上對學校的地方課程進行了保障。
在課時設置上,從國家規定的語文閱讀教學課時中拿出一課時。隔周安排一課時,每學期上到10次左右。
課的類型也很豐富,如一、二年級的自主識字課,可以開展自主剪貼識字交流活動,可以帶學生現場參觀親身體驗識字活動,還可以在閱讀中識字……三——六年級閱讀指導課類型也很豐富,有閱讀方法指導課,讀物推薦課,閱讀實踐活動等。地點形式多樣,現場交流,閱覽室閱讀,與作家零距離互動……
課程內容及結構如下:
1.一、二年級開發的校本課程為自主識字課,使用的教材為自編的自主識字課本共四冊:《我們上學了》《可愛的校園》《美麗的家鄉》《有趣的節日》,充分將本地區、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融入校本課程中,讓學生時時處在識字時,處處成為識字本,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在閱讀中識字。
2.三—六年級開發的校本課程為課外閱讀指導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結合語文課本,依據新課標對課外閱讀的要求,編寫了課外閱讀指導課校本教材《閱讀指導課案例》,它是語文教師上課外閱讀指導課的指導手冊,為教師選擇課外閱讀課的內容以及上好課外閱讀指導課提供了較好的范例。它也是學生更好地、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的范例。
——方法篇。注重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循序漸進指導學生讀書的方法有:學會查資料,學會瀏覽,學會擇書等二十種左右。按“指南針”——“跟我學”——“我能行”結構編寫,列舉的讀書方法只作簡要介紹,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感悟。
——實踐篇。“校本教材更重要的是一本活動手冊。”我校編寫的校本教材是學生讀書活動手冊。在教材中編排了近六十次讀書實踐活動,有的是隨課文拓展的活動,有的是與課本有關內容整合的實踐,有的是課外讀書交流會……以提前布置——認真準備——集中展示——綜合評價為活動過程,把教師讀書,指導過程與學生讀書活動融為一體,努力以一次次活動帶動學生看一本本,一系列課外書籍,以一次次展示,一項項評價,保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加油站”在每篇教材之后設有“讀書加油站”,以讀書記錄卡的形式呈現,學生既可以閱讀教師推薦的有關篇目的書籍,也可以閱讀經典名著,把每周的閱讀情況記錄于“加油站”中。表中有父母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充分調動家長的參與和學生自主讀書的內驅力,在家,校協作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受益終身。
——“推薦書”,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學生的閱讀實際,向學生推薦了八十本(套)左右圖書,供學生自主選擇閱讀,為學生、家長購書指明了方向。
學校利用校園現有的布局,在走廊、墻壁、班室、專用室,甚至草坪、花壇布置了形式多樣的名人讀書箴言,學生自創的小小讀書書畫、格言,充滿古雅氣息圖文并茂的詩文匾額等,力圖打造出具有濃厚書香氣息的校園文化,使校園“處處是教育之地”,在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融合中體現出校園文化。
我們的地方課程是不太起眼,也沒有什么高大尚的光環,卻在做著最為基礎,也最為重要的,為人生奠基的工作。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區域提升學校課程品質的研究》(課題批準號:FHB120479)子課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