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明 張志如 董建鋒 高苗苗

摘 要:調查顯示,新媒體是體育院校大學生獲取資訊的最主要途徑。多數學生對意識形態的了解不夠,大多數學生的政治信仰比較堅定,充滿制度自信。多數同學的政治敏感性較低,缺乏深度的判斷力,對意識形態領域內的爭執與滲透放松了警惕。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應高度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警惕西方國家利用新媒體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要發揮主導作用,依據國家法律對新媒體實行監督和管理;要充分利用新媒體便捷途徑,加強正面宣傳教育與引導;要加強對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和面對不良信息時的“免疫力”。
關鍵詞:新媒體 體育院校 意識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3(a)-0095-03
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對當今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意識取向和價值認同。通過新媒體(微博、微信等)獲取信息早已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途徑,新媒體為大學生了解時事政治和參與政治活動搭建了便利平臺,對政治社會化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新媒體在傳播主流信息的同時,也難以避免負面信息和媒介大眾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為了解體育院校大學生新媒體使用情況以及意識取向的相關信息,梳理新媒體時代體育院校大學生意識取向,以期對今后更加有效地開展體育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1 基本情況
1.1 研究對象
選取全國14所體育院校中的首都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6所學校的本科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發放1300份問卷。
1.2 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的需要自編大學生意識形態取向調查問卷,在6所體育院校共發放調查問卷1300份,收回有效問卷1176份,有效率為90.5%。樣本情況見表1。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情況、新媒體環境下學生對黨和國家時事政策的關注程度、學生對意識形態的關注程度和態度、對意識形態爭奪領域的態度、如何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等六方面,共23道題。
1.3 統計處理
調查結果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對對收集的各種數據指標進行處理。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院校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基本情況
調查顯示,開通新媒體(微信、微博)賬號的同學占到了絕大多數,比例達到了91.8%;體育院校大學生新媒體使用時間普遍較長,占據了大學生課余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其中每天使用新媒體1~3 h的占到總數的34.8%;使用3~5 h的占18.9%;使用5 h以上的占到17.5%;體育院校大學生每天登陸使用新媒體次數較為頻繁,其中每天登陸6~10次新媒體的占到總數的30.7%;登陸11次以上的占23.3%。
由此可見,使用新媒體(微信、微博)己經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一個生活習慣,無論是在學習還是業余生活當中,新媒體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通過新媒體了解即時的、全面的資訊信息已經成了當今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體育院校大學生關注新媒體的內容方面,調查顯示娛樂依然是大學生關注程度最高的主題,比例達到23%,其次是體育、健康,分別是21%和17%。對時事政治的關注,僅占15%。可以看出,作為90后體育類大學生平時利用新媒體主要關注的是娛樂資訊、體育和健康類的主題,對時政類主題的關注度不高。
2.2 體育院校大學生對意識形態的態度
在對體育院校大學生意識形態概念了解情況的調查中,選擇“了解”的比例占到了45.9%,但也有46.8%的學生對什么是意識形態根本不了解,還有7.3%的學生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說明部分多數學生對意識形態并不關心,不了解。
對體育院校大學生政治信仰的調查顯示,有61.5%的大學生堅信社會主義制度。另外有21.4%的大學生持一種比較冷漠的態度,不怎么關心,什么制度都無所謂。還有10.2%和6.9%的大學生認為其他社會制度比較好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好。這說明,大多數學生的政治信仰比較堅定,充滿了制度自信;少數學生存在政治信仰危機,值得關注。
但是,在對微信、微博中出現不利于社會制度的信息態度調查中,有14.3%的大學生“評論指出其錯誤且轉發”,18.3%的大學生“評論指出其錯誤但不轉發”,有50.7%的大學生“對不利于社會制度的信息不評論不轉發”。在對微信、微博中出現不利于共產黨的信息態度調查中,有15.2%的大學生“評論指出其錯誤且轉發”,22.9%的大學生“評論指出其錯誤但不轉發”,有48.6%的大學生“對不利于社會制度的信息不評論不轉發”,13.3%的大學生“不評論,轉發”。由此可以看出,多數體育院校大學生不能主動捍衛意識形態陣線,對涉及意識形態的負面信息持一種較為冷漠的態度。
相比較意識形態負面信息,體育院校大學生更喜歡傳播意識形態正面信息,宣傳正能量。在對體育院校大學生對轉發或評論意識形態正面信息的調查中,能夠做到經常性的轉發或評論的大學生所占比例有17.9%,偶爾轉發或評論的大學生占到多數,能夠達到53.1%,同樣有29.0%的大學生從來不轉發或評論意識形態正面的信息。
2.3 體育院校大學生對意識形態領域爭執、滲透的態度
根據調查數據,體育院校大學生看待意識形態領域爭執中,只有15.2%的大學生能充分意識到“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執是具長期性、又十分尖銳復雜的”;有28.2%的大學生“大致了解”,有40.2%的大學生“不甚了解”,有16.3%的大學生“不關注”。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體育院校大學生對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執不了解。
根據調查數據,體育院校大學生關注意識形態滲透情況中,非常關注和關注學生的比例分別是7.7%和37.9%,不關注和無所謂學生的比例是41.9%和12.4%。可以看出,多數學生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并不敏感,甚至持有冷漠的態度。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也日益激烈和復雜。當前,一些西方國家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資本主義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將意識形態滲透的重點領域和對象放在我國高校學生,滲透的方式也由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等途徑轉變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調查結果也反映了多數同學的政治敏感性較低,對意識形態領域內的爭執與滲透放松了警惕。
2.4 如何加強體育院校學生意識形態教育
調查顯示,認為需要加強正面宣傳引導的比例占到27%,加強網絡信息傳播法規建設的有20%,認為需要加強紅色網站社區建設和培養社會主流價值觀網絡代言人的比例均有19%,有16%的大學生為需要刪除負面信息。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體育院校的大學生能充分認識到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需要正面宣傳引導、加強網絡信息傳播法規建設、加強紅色網站社區建設和培養社會主流價值觀網絡代言人等幾個方面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新媒體是體育院校大學生獲取資訊的最主要途徑。學生注重新媒體的主題主要集中在娛樂、體育和健康,對時政類的主題關注較少。
(2)體育院校大學生對時事政治的關注程度不高,關注時事政治的主要途徑是通過新媒體;多數學生對意識形態的了解不夠,大多數學生的政治信仰比較堅定,充滿了制度自信。
(3)多數體育院校大學生不能主動捍衛意識形態陣線,持一種較為冷漠的態度。多數同學的政治敏感性較低,缺乏深度的判斷力,對意識形態領域內的爭執與滲透放松了警惕。
(4)絕大多數體育院校的大學生能充分認識到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認為需要對大學生加強教育和引導。
3.2 建議
(1)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警惕西方國家利用新媒體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西方文化利用網絡傳播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一個重要手段。他們試圖通過新媒體用文化滲透的策略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態度和價值取向,最終產生對西方意識形態的盲目崇拜心理。因此,需要更加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構筑嚴密的新媒體防線。
(2)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要發揮主導作用,依據國家法律對新媒體實行監督和管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頻繁,西方錯誤思想和腐朽文化不斷向高校滲透。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傳播信息、觀念與思想的重要陣地,并對高校群體的思想意識形態、文化氛圍產生了深刻影響。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執乃至斗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因此,政府和高校要發揮主動作用,依據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力對新媒體網絡加強管理,運用大數據技術完整呈現輿情,開展凈化網絡的行動,營造健康向上、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
(3)充分利用新媒體便捷途徑,加強正面宣傳教育與引導。絕大多數大學生社會政治認同主流積極健康向上,對社會主義制度非常認同感,愛國熱情高,但不能忽視的是他們中間有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淡化和缺失的問題,對政治問題認識不全面或淡漠的問題,以及片面追求政治“西化”等問題。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建設一支素質精良的新媒體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優質政治宣傳資源,占領輿論新高地,主導政治話語權,澄清青年學子認識誤區,幫助他們進一步明確政治信仰。
(4)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和面對不良信息時的“免疫力”。高校應把網絡素養教育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通過整合學校各方面資源,推動網絡素養教育進入課堂教學。充分用好新媒體,用深入淺出、生動活潑的話語為青年學生答疑解惑,引導青年學子學習信息安全常識,培養青年學子識別信息安全風險的能力,以加快養成網絡社會中健康上網的基本技能和素質,提高他們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俞婧.媒介生態視野下的體育專業學生媒介素養培養研究一一以南昌高校為例[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2] 范俊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養成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4.
[3] 信玲玲.加強體育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4(11):225.
[4] 王世杰.體育院校大學生的行為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1):17-18.
[5] 雷于佳.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現狀調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29):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