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穎 田治威 張衛民

摘要:當今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企業貫徹與執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企業需樹立環境友好型經營理念,而利益相關者也應引導與支持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的實施。文章首先分析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的特點,然后分別對企業內部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進行研究,最后探討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與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發現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與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是一體的而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互相促進。
關鍵詞:環境友好型經營;利益相關者;綠色決策
一、 引言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企業作為社會組成中的重要成員,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建設對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導企業主動保護環境,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從只重視經濟績效轉變到兼顧環境績效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若企業對環境的貢獻和破壞都能順利傳遞給利益相關者,而利益相關者又有環保理念,在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進行綠色決策,則會促進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有動力也有約束力主動進行環境友好型經營,而企業自主進行環境管理既節約社會成本,也最為有效。那么下面來分析利益相關者的決策行為如何影響企業的經營行為。
二、 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
環境友好型經營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重視環境保護,將環境保護活動看作是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在供、產、銷各環節都考慮環境因素,減少經營活動中對自然資源的浪費,降低排放的水、氣、化學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采購過程中,選擇原材料的標準優先考慮材料在生產中產生廢氣、廢棄物較少,產品報廢時也產生廢棄物少或可回收或可降解,而不是僅僅考慮材料的成本。設計過程中,設計出能幫助企業最大程度地降低對環境影響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與環保的生產設備,減少原材料的浪費與廢棄物的產生,盡量減少廢氣、廢水的排放、節約生產用水用電。廢物處理中,建立廢氣、廢水的處理車間,合理處理而不隨意排放,降低廢氣、廢水對環境的污染,建立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
對于環境而言,企業在經營中采取環保的方式非常重要。無論是企業自身的辦公方式,還是為消費者提供的產品,都將顯示出一家企業對于環保的重視程度。在全球倡導綠色環保的大前提下,人們也更愿意購買具有環保責任感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更重要的是,一家公司在環保方面付出的努力會讓消費者從各個方面感到放心。
三、 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
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內部的和外部的,內部利益相關者站在企業的角度或個人角度來進行決策,外部利益相關者則站在各利益主體的角度進行決策,由于角度不同,所以考慮的問題與關注的焦點都不同,相應的采取的行動也就不同,那么下面分別來討論內部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
1. 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企業的內部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企業內部的股東、高層管理人員和員工。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與企業的環境友好型經營是一體的,當企業整體理念是環境友好型經營時,則內部利益相關者就會做出綠色決策,而當內部的利益相關者進行綠色決策時則企業就是在進行環境友好型經營。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分別為:
(1)股東:股東投資的目的是獲得資本回報,因此決策的原則是經濟利益最大化也即投資回報的最大化,但是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為了保護環境而需要采用環保材料,更新生產機器,購置環保設備,這些支出勢必在短期內會降低股東的投資回報率,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股東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樹立環保意識,則會做出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決策,但相反則會置環境污染于罔顧。股東自我樹立環保意識,外部政策等又能對股東的環保行為積極引導與支持有利于股東做出綠色決策。
(2)高層管理人員: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高管人員的環保意識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是企業經營戰略的實際制定者,在制定企業的投資、研發、采購、生產、銷售等決策時是否考慮環境因素,都最終體現為企業經營結果對環境的影響。因此有環保理念的經營者對企業是否實施環境友好型經營影響非常重大。
(3)員工:作為企業中最大的群體,員工的行為對企業的影響非常大,若員工有環境保護意識,則會在企業經營中的每一個環節上體現對環境的愛護,通過點滴積累使企業整體實現環境友好型經營。
2. 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潛在投資者、債權人、客戶或消費者、管制部門、媒體公眾利益群體。
(1)政府:綠色財政。綠色財政包括了綠色稅收、綠色補貼、綠色采購和綠色財政管理等。綠色稅收也即環境稅,是以開發、使用環境資源的個體作為課稅主體,以對環境資源利用和保護、污染和破壞的程度作為征稅依據,而征收或減免的稅。在這個征稅過程中包含了懲罰與獎勵,例如對廢氣、廢水、廢棄物“三廢”企業的稅收減免,對節能、治污等環保技術和環保投資的稅收優惠,而對于污染產品的生產和污染項目的開發則征收較高的環境稅。綠色補貼是政府通過環保投資或專項資金投入低碳、綠色、環保企業,加強對生態建設型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綠色采購指政府在采購商品與服務時要有綠色理念,從而對企業進行綠色生產也起到支持作用。綠色財政管理是政府在財政管理中也秉承環保理念,使綠色深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
(2)潛在投資者:綠色投資。綠色投資的投資者是具有環境保護理念和社會責任感的經濟人,他們投資過程中的判斷標準不是單一的經濟投資回報率,而是綜合考慮所投資項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例如選擇的標準是社會形象較佳,沒有炒作土地或破壞環境的記錄的企業[4],這類投資即是綠色投資。這里的投資指的是外部投資有別于企業的內部投資。
(3)債權人:綠色信貸。綠色信貸通過信貸投向的傾向性,引導企業的經營行為,作為市場經濟手段可能會比一些行政手段更有效,通過在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環境準入制,把更多的信貸資源投放到綠色環保行業,而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限制貸款,遏制其投資沖動,解決環境問題,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不提供信貸支持,切斷其資金鏈條,對于企業的環保投資給予優先貸款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推出綠色抵押等環境金融產品對企業的綠色決策行為給予支持等等。
(4)客戶或消費者:綠色消費。綠色消費也稱可持續消費,是具有生態意識的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消費活動,是一種以崇尚自然和保護生態等為特征的新型的理性消費行為。綠色消費包括的內容非常寬泛,可以是消費有利于節約資源、無污染、保護環境的綠色產品,例如購買電動汽車,也可以是物資與能源的再利用或有效使用,總之綠色消費是為了避免或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的消費行為。
(5)管制部門:綠色監管。我國的環境管制部門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負責環境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定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因此企業經營過程中涉及到的環境問題也受到管制部門的監管。環境管制部門的制定制度的嚴格程度與實施過程中的嚴格程度都會影響到企業經營中對環境的重視程度。
(6)公眾媒體:綠色關注。在信息化時代,公眾媒體的信息披露使得任何事物都似乎在透明環境中存在,公眾媒體越重視,關注度越高,事物的隱秘程度就會越低,因此公眾媒體如果關注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并追蹤企業應對環境問題的態度與措施,公正真實地將相關問題揭示出來,則會起到對企業環境經營很好的監督作用。
四、 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與利益相關者綠色決策行為的關系
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與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之間似乎又互為因果,可以說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是綠色決策的前提條件,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又促進與引導企業的環境友好型經營;也可以說因為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企業在利益權衡下不得不選擇環境友好型經營。因此兩者之間是彼此促進、共生共長的。企業的經營理念與利益相關者的決策理念同步地樹立起綠色理念,有助于環境友好型企業的形成更進一步有助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具體來說兩者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1. 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在對企業的相關決策行為中秉承的理念與樹立的原則以及行為偏好都會影響并引導著企業的經營決策方向,若企業內部決策者只考慮短期經濟效益,那么在環境成本外部化,加之目前對于環境污染的處罰金比較低,違規成本低,而治理污染的成本卻較高的情況下,就可能會不顧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但是若利益相關者環保理念強烈,且能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則促使企業也樹立環境經營理念,實現環境友好型經營。
2. 政府如果對實施綠色經營的企業有稅收優惠等利好政策,則會引導企業向綠色經營靠攏,然而目前由于我國環境稅制缺失,沒能發揮稅收對于環境行為的調控作用,同樣也沒有能用于環保的稅收收入。不過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提出國家對環保事業給予減免增值稅、投資抵免、進出口關稅優惠等多項稅收優惠政策,有助于環保事業的發展。此外對環境稅的呼聲已經非常高漲,相信開征環境稅勢在必行,這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會有很好的幫助。政府的綠色補貼和綠色采購也是對企業進行綠色經營很有力的支持,企業有資金支持可以用于綠色技術的研發,也可以開發綠色產品,最終形成綠色經濟增長點。政府的綠色財政管理,可以為企業樹立綠色管理的學習榜樣,促使企業在經營管理中也執行綠色管理理念。政府的各種綠色財政行為有助于促進與引導企業實現環境友好型經營。
3. 投資者愿意或更傾向投資于綠色經營的企業,則企業為獲取支持,在經營中就會考慮環境因素,而如果投資者只重視經濟回報,不考慮環境問題,則企業也可能會只關注經濟效益,很可能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對企業的經營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而有環保理念的投資者在投資成為企業的股東后也會對企業進行環境友好型經營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4. 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發放信貸時對于環境友好型經營的企業有優惠政策或更寬松的信貸條件,則企業為獲取貸款,也會積極樹立綠色經營的形象,此外企業的綠色研發需要大量資金,而綠色信貸對于環保項目的支持,也會使企業有積極性也有資金投身于環保項目的研發。目前我國已有多家銀行建立起綠色信貸通道,包括五大國有銀行和部分商業銀行,例如民生銀行設立了綠色金融專營機構,加大綠色信貸產品供給,浦發銀行也推出綠色金融服務,為環保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5. 作為企業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的客戶或消費者,他們的消費偏好是企業經營的風向標,若客戶或消費者樹立環保意識,在消費中對于同質的商品,偏好于選擇綠色產品、環保產品,則企業在生產中勢必會開發與生產綠色產品,當然這還要取決于產品的成本,如果綠色產品的生產成本遠高于功能相同的非綠色產品,則可能消費者的選擇就不太偏好綠色產品,這就需要企業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協調配合,也就是綠色稅收、綠色投資、綠色信貸的共同努力,一起來降低綠色產品的成本。此外非常重要的還有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的綠色經營理念,通過綠色研發投入,研究與生產質高價廉的綠色產品。
6. 監管部門如果重視對環境污染問題的監管,且對不遵循環境保護法規的企業采取較為嚴重的處罰,加大違規成本,使企業的違規成本遠高于循規成本,則企業在成本效益原則的考慮下會采取綠色經營。目前我國對企業環境保護約束機制較為欠缺,例如違規企業的認定,賠償數額的確定很難找到準確的標準和合理依據,因此企業環境違規的機會成本比較低,因此在環境污染的監管問題上需要各監管部門的配合,例如環保部門與審計部門就應配合執行環境污染監管。
7. 媒體公眾利益群體如果關注環境問題,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進行曝光,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企業的負面消息會直接影響企業的形象與聲譽,從而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媒體公眾若不僅僅關注企業的營業利潤,而是樹立環保意識,關心企業創造利潤是否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在這種情況下,也會促使企業主動關注環境問題。同樣媒體公眾對于企業在環保方面的貢獻也要披露給外界,輔助企業樹立綠色形象,這樣會鼓勵企業經營中的綠色決策行為,而且個別企業綠色形象的樹立也會給同行競爭者起到榜樣帶動作用。
五、 結論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經濟人為了可持續發展也應向社會責任人方向轉變,在決策中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應關注社會利益與環境影響,如果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者都能樹立環保理念,進行綠色決策,各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努力對企業環境友好型經營給予充分支持,則首先可以實現環境友好型企業,進一步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利益相關者的綠色決策行為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理念,所以決策者們首先要樹立綠色理念,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參考文獻:
[1] 馮巧根,馮圓.企業文化與環境經營價值體系的構建[J].會計研究,2013,(8):24-31,96.
[2] 雷又生.科學發展觀與我國綠色稅收新思路[J].商場現代化2011,(13):157-158.
[3] 李劍玲,黃海峰.論中國綠色投資管理[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2,(4):15-19.
[4] 秦立莉,孟耀.綠色投資及其發展方向[J].當代經濟研究,2006,(6):18-22,73.
[5] 袁廣達.綠色投資、綠色資本及其價值[J].現代經濟探討,2009,(11):13-16.
[6] 袁志彬.中國綠色消費的主要領域和對策探索[J].消費經濟,2012,(3):8-11.
[7] 雷劍鋒.發展綠色經濟的財稅政策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19):25.
[8] 蔣先玲,徐鶴龍,于瑾.商業銀行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演化博弈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現代管理科學,2016,(2):15-17.
作者簡介:張衛民(1964-),男,漢族,河南省洛陽市人,北京林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資產評估;田治威(1958-),男,漢族,山西省榆次市人,北京林業大學管理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林業財務會計;李辰穎(1981-),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中央財經大學管理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
收稿日期:2016-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