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芳
【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歷史學習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實施中學歷史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中學歷史;創新;教學方法
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歷史學習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廣大中學歷史教師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歷史學習中去。歷史學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學生介紹人類歷史上一切文明進步的成果,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用所學歷史知識解釋社會現象的能力。本文作者將結合教學實際和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對于中學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將情境教學融于中學歷史課堂
中學歷史教學內容對很多學生來說,會覺得很遙遠、很抽象,很難產生直觀的感覺。學生往往會覺得歷史內容學習起來既枯燥又乏味,提不起興趣。但又迫于考試的壓力,只能是硬著頭皮死記硬背機械的學習。而如何改變這種學習現狀,就需要歷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大膽創新,改換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展開歷史教學工作。教師可以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制作科學的課堂設置,將學生引入書本歷史情境中去。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去領悟,去探索,這便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
1.利用直觀物品創設歷史情境
這里所謂的直觀物品是指具有歷史教學價值的物品,或是文物的贗品和歷史物境的模型等。教師如能很好的利用這些直觀物品創設歷史情境,把抽象的歷史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就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更加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解新民主主義革命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幾種不同的毛主席紀念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情境創設遵循啟發性教學和直觀性教學的原則。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可以借助圖片、模型、投影等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再現歷史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
2.通過影視創設歷史情境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正確的影視情境設置為學生再現歷史,把歷史內容直觀的展現到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感受,身臨其境,再配以教師的講解,大大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這也便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教師在運用影視作品教學時,要注意甄別真實歷史和影視劇情的差別。在遇到影視劇情與歷史不符的地方要及時為學生做出講解,以免學生出現歷史混淆。另外,影視教學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運用要有針對性,時間上也需合理安排。
3.通過問題創設歷史情境
在正式授課之前,歷史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與下面要講內容相關的幾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這種方法不但在其它學科的教學中非常有效,在歷史教學中也同樣有效。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問題,積極思考,然后解決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空間。
另外,在問題設置方面還需要注意:①問題設置要明確清晰避免歧義;②需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設置問題,控制問題的難易程度,突出問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③師生要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下對待所設問題;④教師需要給學生留出充分時間空間來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調動全體學生的一同參與到問題解決中來。
二、知識串聯教學法
針對歷史知識的特點,可以將歷史內容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幾大要素串聯起來,將所有歷史知識串聯成一張網,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更加系統和清晰。例如,按時間推移線索列出年代大事表;按空間推移線索,串聯這一個區域范圍內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按人物活動為線索,羅列重要歷史人物的相關歷史內容;按歷史事件的發展為線索,明白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此外,還可以按社會矛盾為線索,分清歷史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串聯相關歷史知識。
三、討論式教學法
在廣泛征詢學生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在學生中能引發爭議的問題,教師和學生共同定期組織一場辯論會。在辯論會前,學生分成正反兩個辯論組,然后分頭搜集整理相關歷史資料,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歷史學習的互動活動。歷史教師在這其中可以發揮指導作用,指導學生撰寫辯論稿,并進行辯論會現場指導工作。學生為辯論會必然要搜集辯論資料做準備。歷史教師可以協助學生正確利用網絡資源和圖書館歷史資源,為辯論尋找并整理理論依據。學生通過辯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必然加深理解,所學內容也同時得到了鞏固。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必然會翻閱大量資料,這一過程無形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構架。學生在大量閱讀過程,也逐步培養了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四、與時俱進,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在歷史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授課內容應以現有國家歷史教材為依托,大膽引入新的學術觀點,更新教學材料,開拓學生思考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外,還要加強各學科知識的聯系和相互溝通,努力探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和途徑。要讓課堂面向自然開放,理論聯系教學實際,使教學內容具有開放、實用和創新特點,從而整體提高學生在學科基礎知識融會貫通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對教材現有的歷史觀點或觀點敢于發表自己的異議,并協助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來對觀點進行求證。在這個思考求證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自主質疑、探求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培養探索知識的勇氣,樹立創新思考意識,從而培養學生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需立足于時代發展的前沿,立足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及時轉變教學理念,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