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仁厚
長期以來,思想品德課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原理晦澀、內容枯燥、乏味、空洞,在教學方法和考試上就是死記硬背,對于學生來說毫無興趣可言。于是在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厭學的局面。臨到考試臨時抱佛腳,考完后全部忘光。怎樣才能扭轉這種頹廢消極的心理?怎樣才能克服昏昏欲睡、無精打采不利教學的局面?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應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發(fā)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突破陳規(guī)
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解決問題。教師要允許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互相爭辯,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然后推薦小組代表進行回答、交流,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打破學生頭腦中習慣性的定勢思維,充挖掘學生個體的智慧和潛能,引導學生敢于突破陳規(guī),不唯書、不唯師,不滿足現成的答案。鼓勵學生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出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的中國物理學家楊家福說得好:“不要把學生的腦袋拿來填知識,而應把它當作被點燃的火種,教師的角色就是點火種的人?!睂W生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質疑,學會批判,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失去的只是依葫蘆畫瓢般的墨守成規(guī),收獲的卻是思維放飛后的創(chuàng)新和喜悅,真可謂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滿足人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到自己有價值、能力,從而迸發(fā)出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易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苯處熞獦淞⑿碌慕逃砟?,課堂上建立彼此信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師生應成為教學過程中相互學習主體,共同參與,雙邊協(xié)作,共同發(fā)展。教師親切和藹的語言,微笑期待的目光,自信堅定的神態(tài)都能對學生產生較好的引導和鼓舞效應。同時,民主的課堂氣氛還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寬容,不能簡單用“是”或者“否”來評判,對學生回答正確的應肯定,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和回答,更要肯定并鼓勵,絕不能諷刺、挖苦,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時時注意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寬松的教學氣氛中,學生才會拋棄種種顧慮,樂于思考創(chuàng)造,大膽想象、大膽質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學習的主體。
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教師還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教師在構建以學習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活動中,要勤于積累資料素材,巧于設計問題情境,善于駕馭語言技巧,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把五彩繽紛的圖畫,美妙動聽的音樂、引人入勝的故事、幽默省人的漫畫、生動活潑的奇聞軼事、膾炙人口的民謠、詩歌等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每上一節(jié)課,都有新感覺、新發(fā)現、新體驗,使他們在課堂上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并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每個正常人都有創(chuàng)造細胞,關鍵在于用意識喚醒它,發(fā)揮它的潛能?!?/p>
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由于老師擔當教學和管理者的雙重角色,教師沒有把學生看成平等的主體。學生也覺得教師是高高在上的,雖然一些教師在課堂外也和學生交流,也會讓學是感到親近,但在課堂上他會是另一副面孔,這仍然是把學生作為一個被管理的對象來對待的。這種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的多是會聽話的機器,而不是會思考的個體。要培養(yǎng)會思考、有創(chuàng)新精神全面發(fā)展的個體,平等與民主是必要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要轉變,既要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課堂紀律的維持和管理者,又要成為課堂學生的一員,成為他們的朋友。對學生的不同意見,要耐心去聽;教態(tài)上要始終保持微笑平和;對學生課堂上犯的一些下錯誤,要多一些寬容、多一份理解;對學生以表揚、鼓勵為主,對學生的表現欲望充分尊重,并給他們創(chuàng)造發(fā)揮的機會;多一點幽默、少一份古板,要讓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感到心里輕松。這樣學生才敢大膽的回答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成為學生思想活躍、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場所,思維才能有創(chuàng)新。
四、“授之以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教學中,許多教師包辦的再一個原因是:認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長期以來,教師教授學生被比作給水:“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是這一看法的集中體現。事實是如前所述: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已經多樣化。教師的知識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學生的多,知識反哺已經成為事實?!暗茏硬槐夭蝗鐜煛泵鎸@種情況,教師要不斷學習,使自己“桶里的水”多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僅僅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就是從教師處獲取知識,就是錯誤的。這樣勢必形成教師對學生只重視灌輸,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通過大量的練習考試對已學過的知識不斷鞏固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被動的學習、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扼殺。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多數可以考到高分的,但是一旦沒有教師灌輸,很多學生就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笆谥贼~,不若授之以漁”,對于教學中的問題,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書,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輔導學生學習時,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有效信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法。要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向導”,把他們領進門,如何修行要看個人的造化和領悟能力。“向導”給學生指引的路必須是正確的,對學生遇到的問題要加以輔導。“教的目的在于不教”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教師不能作學生的“保姆”。只有自己會修行的,才能真正成為佼佼者。
五、尊重學生個性與才能,關注個體差異,滿足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需要
學生的個體是有差異的,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實際上是在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的發(fā)展。教學中在整體目標的前提下,把學生作為能動的學習主體,允許學生有選擇性的學習。一是允許學生能根據學習的需要,有效地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二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接受水平選擇相關的活動和練習;三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不能一刀切。當然學生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的,教師要給予引導。課堂教學過程要體現學習的實踐性。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實踐性學習,是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條件下的一種特殊的參與活動,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必須處理好文化知識的傳遞與文化知識的選擇、應用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整體推進與個別化關系,學生參與中合作與競爭的關系,形成學習共同體以產生整體效應。
總之,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搞好思想品德課教學,培養(yǎng)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的發(fā)展作為目標,轉變教學理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充實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