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爭紅
【摘 要】國家對從事教育的教師提出的要求,轉換教師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這些都在要求教師與學生相處要真誠平等,即帶著一顆平等心走進學生。
【關鍵詞】帶著;一顆平等心;走進;學生
陶行知先生希望今后教育者應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今天,當我再讀陶先生的這段話,感觸頗深。我想,從某種意義上說,陶行知的偉大正是在于他對學生真誠的平易親切。正是這樣真誠平等的態度,不但使先生贏得了他所有學生的由衷愛戴,也不僅使他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更重要的,是使他心甘情愿拜學生為師;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而且也成為無數孩子及廣大的平民百姓最真誠的朋友!
現在,新課程標準也對從事教育的我們提出了同樣的要求,轉換教師的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這些都在要求教師與學生相處要真誠平等,即帶著一顆平等心走進學生。當我們帶著一顆平等心,走進教室,走進學生,你便會有柳暗花明又是一村的感覺。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回想自己的教學,當我和學生是朋友的時候,當我以一顆平等之心處于他們中間的時候,恰恰是我教學最流暢的時候,也是自己最滿意的時候。
學生是我的老師,我以他們為師。在教學《太陽是大家的》一課時,使我對此有了更深的體會。這是一首詩歌,讀起來非常簡單,蘊涵意思卻是非常深刻,要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相處,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同時還要體會課文擬人化的寫法。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求是偏高的。“西邊天上的朵朵白云,變成了紅彤彤的晚霞,從東山上升起的太陽,到西山上就要落下!”在學習這第一段詩歌時,我本打算讀一讀很簡單地交流一下讀了體會到什么,就過了,課文的重點是下面的三段。剛開始交流,小朋友的回答就讓我大吃一驚。“老師,我從這段話的到西山上就要落下!這里讀出了不舍,太陽公公舍不得離開大家!”還有這層意思,我備課時卻沒有想到的。我便引導:“朱春斌小朋友真會讀書,還讀出了不舍,我們請他把不舍的語氣讀出來!”接著,我又說:“我們還能從哪些地方讀出不舍?”小朋友的發言多了,有人提出,還應該是大家也舍不得太陽。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我告訴自己不能讓這個機會溜走。于是我請他們說出各自不舍的理由,并用朗讀來表達。接下去,精彩的答案不斷,有人體會到,太陽公公幫助了大家,她把快樂帶給大家,自己也很快樂,所以舍不得走。這是多好的回答啊,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意思,被他們那么深刻的理解了,我高興。有了小朋友自己定下的感情基調,課文接下來的學習是那樣順暢。在第二段課文的學習時,沈敏達第一個舉手說到:“我從這段話的三個她,體會到,太陽公公就像是人類的媽媽,她愛每個孩子,把快樂送給地球上的每個人!”“老師也沒有想到哦,向你學習!”這又是一個我在備課時沒有想到過的地方,也是課文的難點,沒想到學生是那樣聰明,一下子就從字里行間體會到了課文的中心。這時的我只需順著他們的思路,引導讀課文感悟,想象說話:“那么,太陽公公愛把快樂送到了哪里,送給了誰?”可以說,都是由學生自己在讀,在思考。(但我這樣說時,他們馬上提醒我說錯了,應該是太陽媽媽。從他們認真的神情,我知道,他們已經進入了課文的情景,我高興。于是我在學生偶爾說錯太陽公公時,也會和學生一樣認真地糾正。)課堂中的學生讓我驚訝,也讓我為他們驕傲,我要以他們為師!當我以一顆平等之心處于學生中間時,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在備課時要學會用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孩子的耳朵去傾聽生活為孩子演奏的樂曲,讓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孩子的思想感情交織在一起。從學生的角度想一想,根據學生實際設計自己的教學預案。這大概就是陶行知先生說的,“先生學業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學生的鍛煉。”吧!
學生是我的朋友,我以他們為榮。前幾天,因為去叫一位老師聽課,到她教室時不小心把腳扭傷了。當場就腫了,沒法下地走路了。于是這幾天的上班,對于我來說是一種痛苦。不能走路,意味著我只能選擇一個地方待著,比如上課只能坐著;下課只能呆在教室;中午吃飯要人幫我拿到教室……但,這些困難,在小朋友眼里都成了快樂,班里的弱智生鳴小朋友一直跟在我左右,隨時等著扶我換地方。周五,學校承辦了品德片活動。因為要組織活動、要參加聽課,所以我一直待在了四樓的多媒體教室。每每下課,門一開,我總能看到鳴小朋友站在門口傻笑,哦,她是在等著扶我下樓,她的傻笑這時亦變得那樣可愛。于是聽課的老師不再笑她的傻,而是不停地夸她那么愛老師。中午,課聽完了,活動也結束了。門一開,老師們都很奇怪,怎么有那么多小朋友站在門口。哦,弱智的鳴、調皮的紫鑫和勤飛、高高大大的昊……是他們!“老師,楊老師的飯要拿嗎?……”老師們都笑了,“你的學生對你真好!”“看,他們還記得你的中飯呢!”“哈,看來你的腳還是慢點好哦!”聽著這些調侃的話,看著這些可愛的學生,我也笑了,幾天來的痛苦被我的學生用快樂替代。在這么多外校老師面前,我為我的學生驕傲,我以我是他們的老師為榮。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我想,他就是在說,人格要用人格去鑄造,情感要以情感去點燃,而能力也只有靠能力來培養。當我們帶著一顆平等心走進學生,以自己的真情感去感染學生時,“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
我是學生的朋友,他們以我為榮。記得上學期,有篇課文是《掌聲》,說的是一個瘸腿的女孩在班級小朋友的掌聲中勇敢地站起來,參與到了正常的班級活動中,并從此走上了自信自強的路。在學這篇課文時,班里很多小朋友都是含著淚水讀課文的,他們的體會也是那樣細膩,讓我感動。于是在當時,我順勢引導他們,該怎么對待我們班里的弱智鳴小朋友和手殘疾的陽小朋友,他們都很真誠,對這兩位小朋友說了很多鼓勵的話,還為他們的表現鼓掌。課學完了,我以為,在他們小小的心靈中不會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我發現,在以后的課堂中,只要小朋友有很出色的回答,教室里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因為那不是老師要求的,就更顯得珍貴。我很感慨。而當學到這個單元的園地時,因為那里的詩句很難讀,我說:“先聽老師讀一遍吧!”當我讀完放下書本時,教室里竟然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一下怔住了,隨即我意會到,他們,我的學生是在為我鼓掌,他們把我當做他們中的一員,當作了他們的朋友。當學生和我成為朋友時,我們互相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靈感受心靈。他們為我鼓掌,他們以我為榮!
陶行知先生曾這樣深情地告誡師范生:“未來的先生們!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您立刻會發現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許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許多您以前以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為一個小孩子,您會發現別的小孩子是和從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所以,讓我們都忘了自己的年紀,變成孩子;讓我們都忘了自己教師的身份,走進學生中間。我相信,那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都奉獻給我們。這樣,我們便把一個教師的高大的形象刻在了學生的心中!
參考文獻:
[1]周開權.尊重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J].網友世界.2012(16)
[2]林瑞霞.教育需要懲罰[J].校園英語.2014(09)
[3]涉秀蓮.熱愛學生誨人不倦[J].太原科技.2000(03)
[4]張耀庭.童話情結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積極影響芻議[J].學周刊.2014(01)
[5]湯溶溶.大學生身心亞健康現狀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