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出師表》的教學為例,簡要談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和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關鍵詞】學生;個性化解讀;《出師表》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出師表》一文時,我特別注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一、課前預習,大膽質疑
我所執教的是新疆預科班學生,他們都是從新疆遠道而來求學的少數民族學生,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文言文,基礎尚未打牢,所以《出師表》的學習對他們而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班上學生思維活躍,在老師的引導鼓勵下更易踴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個性化理解。所以,我據此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文言知識的查漏補缺和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我讓學生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背景資料,從而做到“知人論世”。并在此基礎上就《出師表》的內容或情感態度提出一個自己困惑或懷疑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有很多,教師的作用不是確認哪個是正確的,而是用一個問題引出更多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說出自己的個性化理解。
例如,在理解諸葛亮寫作《出師表》時的情緒時,我拋出了課前第一小組提出的疑問:課文結尾作者為什么說“不知所言”?學生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學生一認為,諸葛亮雖然向劉禪表明了自己出師北伐的決心,但由于客觀形勢不容樂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因此他還是不自覺地表達了一種憂慮;學生二認為,諸葛亮一開始從劉備三顧茅廬開始就盡心竭力輔佐劉備興復漢室,但如今劉備已死四年,而自己仍未兌現承諾因而感到愧對劉備與劉禪;學生三則認為,諸葛亮臨別贈言,情詞懇切,雖然說了那么多但仍無法表達自己所有的情感,所以覺得“不知所言”。學生能夠聯系背景及文本表達自己的獨特看法,得到了我的鼓勵和贊許。
當然,鼓勵個性化解讀的同時教師還需通過正面引導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同時不能偏離教學目標。
二、課堂生成,各抒己見
課堂生成是不可預見的,但是只要教師引導得當,意外的生成總會變成美好的收獲。
《出師表》是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師北伐前寫給當時蜀漢后主劉禪的奏疏。其情辭懇切,令人讀之無不動容:字里行間流溢著對先帝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對白帝城之托的盡心竭力之奉行;而文末的“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短短12個字則將諸葛亮的一片赤誠忠心更加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無怪乎諸葛亮被奉為忠臣楷模。因此,我計劃從直觀感知諸葛亮情感的角度讓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式真切體會其忠臣形象。
不少學生在朗讀中都再現了諸葛亮的赤膽忠心,同時浸透著自己對他的崇敬之情。就在我要就這個問題進行總結的時候,一個男生舉起了手,提出了一個讓人始料不及的問題:“諸葛亮忠心我不否認,可是他太自私了。”說實話,對于諸葛亮的形象,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我曾經也讀過這類文章。但是課前考慮到學情和課堂容量的問題,我沒打算就這個問題做更多的探討,可是現在這個問題被學生自己拋出來了,我不能視而不見。況且我知道,這個意外的生成會成為學生思維碰撞的契機,同時它并沒有偏離我們的教學目標,反而有利于我們對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的更加豐富、多元的解讀。
但是,我沒有立即回應,而是把問題又拋回給學生。我說:“你的觀點很新穎,你能告訴我們你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嗎?”他說:“他為了興復漢室,不考慮當時蜀國的實際情況,貿然北伐,最后遭殃的還不是老百姓嗎?”一個女生說:“他不是希望老百姓更好地生活嗎?”又一個男生說:“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只有災難!”一個女生反對道:“那也不能說諸葛亮是自私的。只能說他考慮得不夠周全,或者方法不對呢。”很奇怪,這個問題的討論最后變成了男女生的一場辯論。
眼看著下課時間快到了,而且辯論有點離題,我趕緊打住,就這個問題做了小結:“同學們,我很高興,今天看到了你們思維的碰撞,你們說出了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獨特理解,每個人都很棒!諸葛亮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自古至今都無定論,不過這樣的他才是真實的,因為人本來就是復雜的。但就《出師表》這篇表文來看,他的忠心是不可否認的吧?我建議大家今天回去,把你們對諸葛亮的理解都寫在讀書筆記本上,因為這是你們自己的智慧結晶。”
同學們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無法自拔”。
三、課后辯論,激活思維
下課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只要引導得法,課后時間也可以成為學生思維拓展的最佳時機。
“老師,我覺得諸葛亮并沒有他自己說的那么忠心。”一下課,一個男生便跑到我面前說。我看他這么積極,便說:“為什么這么說呢?”他回答:“有句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諸葛亮如果真的忠心耿耿的話,應該把他的治國之道教給劉禪。可是他臨走前把什么事都給劉禪安排好了,連用哪些人都幫他決定好了,這也太專制了吧。這樣的話,劉禪完全就沒有自主的權力啊,久而久之,也難怪他漸漸就安于享樂,最后亡國啦。”很多同學聽了他的話都圍過來了,也都頻頻點頭。這個學生的想法不無道理,但是我覺得有點偏激,而且顯然對其他同學產生了影響,需要適當引導。于是我說:“你說的很有道理。諸葛亮確實應該多教劉禪一些治國的方法,而不是什么事都幫他做好。看來,諸葛亮這個丞相做的真是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啊。可是他為什么這么做呢?是因為專制嗎?”我又把問題拋給了學生。
一個女生擠到我前面來,說:“我覺得‘專制這個詞形容諸葛亮不恰當。首先,他并沒有奪劉禪的權。他只是給劉禪提出建議,比如‘誠宜開張圣聽、‘不宜妄自菲薄等,他說的是‘宜——‘應該,并沒有說‘必須。其次,諸葛亮是受先帝所托輔佐劉禪,劉禪稱他為‘相父,作為一個長輩給晚輩一點囑托也沒什么不對。第三,正因為諸葛亮事無巨細,才說明他忠心,否則,他什么也不干,當他的丞相享福就行,為什么還要冒險去北伐呢?”這個女生的回答一下子激活了同學們的思維,他們有的小聲討論,有的搶著發言。于是我說道:“兩個同學的發言都很精彩,說明他們都認真、深入地思考了。看來就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更深入地探究呢。”
這時,之前發言的女生提議,同學們寫完讀書筆記后各小組整理一下,下次班會課開展一場辯論賽,就談諸葛亮的形象。這個提議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我也覺得非常好,便同意了。后來,學生自己整理材料,組織了一場題目為“諸葛亮精神應當/不應當弘揚”的辯論賽。學生在激辯中表達著各自的見解,彰顯著自己的個性,并參考了豐富的資料,對諸葛亮的形象做了多元解讀。這是學生個性化解讀的優秀成果,也促進了后來每一次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新課標指出,學生都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化發展。語文教師更要在日常教學中鼓勵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從而彰顯他們的個性,實現其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紀聯昕.談《出師表》的品讀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37.
[2] 王志堯,高梓梅.一代賢相憂君報國的正氣歌[J].閩江學院學報,2003,(8):13.
[3] 駱秀文.《出師表》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2):46.
[4] 朱劉君.淺議教師文本解讀和學生個性解讀的關系[J].學術論壇,2011(2):63.
[5] 張朝滿.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對策[J].語文教研,2011,(1):68.
作者簡介:
劉必莉(1988~),女,江蘇南京人,專業或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