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
【摘要】重視數學教學的情感因素,不應僅僅出于教學手段和策略的考慮,而應該同時從數學教學的目的本身來考慮。數學是中學主要基礎課之一。它的教學目的,除反映它特有的實用目的以外,無疑應服從中學教育總的教育、教養目的、服務于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在我們常以實用性和教育教養性為教育的目的,并不難看出其中的情感內涵。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1.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要合理組建學習小組,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
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不能放任自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調節課堂氣氛的能力。在組建學習小組時,以前后兩座四人一組或同桌兩人為一組。集體討論、小組討論和同桌討論的作用各不相同,所適應的問題也不同。比如,我在教學"加法"時,通過創設情境,請3個同學上臺表演一段場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同桌相互交流:"把你看到的與你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最后,再全班交流。讓學生感知:1名同學與2名同學走到一起,把1只紅紙鶴與2只藍紙鶴放到一塊兒,就是合起來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學"長短"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是怎么知道這些物品有長有短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學生就說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法,有的說"我是看出來的",有的說"把它們橫著平放在桌子上一頭對齊比另一端的",有的說"我的把它們豎著戳在手心上來比的",還有的說"把它們的兩頭都不對齊也能比較出來"。學生由于觀察、比較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出了各種不同的結論,但是這些結論都是有道理的,因此我都給予了肯定。
在三種討論方式中,以小組討論的參與率和有效性較高,也就是以"四人學習小組"為單位的綜合編組,在教學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2.師生換位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新課程理念不是讓你教師教教材,而是讓你教師用教材教。把以前的死的課堂變成充滿生命力的活的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把自己置身于參與者和服務者的地位,熱情鼓勵每一位學生,實實在在地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課堂上想說、敢說、愛說,積極參與課堂的活動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每個學生都喜歡老師的贊揚,所以教師多用激勵和贊揚的語言鼓勵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集思廣益,多方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遇到不易解決的問題,教師及時點撥,使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處在隨時互換的動態中,讓教學在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中完成,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3.培養學生敢于提問的精神
一名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學會質疑就是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標志。小學生大都活潑愛動,因此,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樂于思維,敢于對數學問題產生質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和平和的精神狀態對待每一個學生,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態度,建立素質教育下的新型師生關系。小學數學課堂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采用語言和手勢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并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肯定和贊許,這樣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勇氣,只有不畏懼錯誤、敢于質疑才能不斷進步,逐漸領悟小學數學的精髓。
4.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提升學生理性認識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根據陶行知的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讓手腦并用。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我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動手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三角形的認識"是一節比較枯燥的概念課,我讓學生用彩色塑料條圍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銀幕上。通過觀察,學生很快發現圖1和圖2是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圖3雖用了三條線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義從直觀的觀察之中升華出來了:"用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三角形。"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加強操作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順應他們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創造精神。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
5.加強實踐操作,培養應用能力
實踐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了解數學和認識數學,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領悟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要把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往往被錯綜復雜的生活現實所難住。這就要加強實踐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旗桿的高。旗桿高參天,如何測量?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提出爬上去量,但是兩手抱著旗桿怎么量?有人提議拿繩子,先用繩子量桿,下來后再量繩子。這可是個好辦法,可如何上去?這時我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這時正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于是我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量旗桿高的辦法嗎?學生想出:旗桿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教師補充"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旗桿影的長,算出了旗桿高。接著,教師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旗桿高公式嗎?"于是得出:竿長:竿影長=旗桿高:旗桿影長;或旗桿高:竿長=旗桿影長:竿影長。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