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波
摘 要:雞壞死性腸炎是在蛋雞養殖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發病率高,傳播快,且反復發病,對蛋雞養殖的影響較大。本文分別從臨床診斷、實驗室診斷和類癥鑒別3個方面對其診斷方法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關鍵詞:壞死性腸炎;診斷;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87
養禽業是山東地區畜牧業的重點產業,規模大,產值高,從業人員眾多。但是也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專業技術的缺乏最為突出。在蛋雞養殖過程中,有些疾病并沒有新城疫等疾病典型和有名,壞死性腸炎即為其中之一,又稱腸毒血癥,是由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表現是排出紅褐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樣稀糞,病死雞以小腸后段黏膜壞死為特征。產氣莢膜梭菌為革蘭氏染色陽性兩端鈍圓的粗短桿菌,單獨或成雙排列,沒有鞭毛,在自然界中形成芽孢較慢,芽孢呈卵圓形,位于菌體中央或近端,經人工培養后菌體常不形成芽孢。在機體內形成莢膜,這是本菌的重要特點。在厭氧條件下,能在鮮血瓊脂平板上形成大而圓的菌落,并有溶血性。本菌能產生多種毒素,如殺白細胞素、溶血素,能導致組織的水腫,內毒素能引起組織壞死。本菌的菌體一般消毒藥易殺滅之,形成芽孢后抵抗力強大,一般消毒藥不能殺滅。
1 壞死性腸炎的診斷
1.1 臨床綜合診斷
1.1.1 流行特點
本病多發于2周齡~6月齡的雞,尤以2~8周齡地面平養的肉雞及4~5月齡的蛋雞多發。
產氣莢膜梭菌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如水、土壤、飼料以及動物的腸道內都含此菌。雞主要經消化道攝入病菌而感染。產氣莢膜梭菌又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雞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引起發病,當受到應激或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時即可誘發本病。尤其當雞群患有球蟲病等腸黏膜受到損傷后,致使該菌在腸道內大量繁殖,促使本病的發生。
本病涉及區域廣泛,發病率為6%~38%,死亡率一般在6%左右。其顯著的流行特點是,在同一區域或同一雞群中反復發作,斷斷續續的出現病死雞和淘汰雞,病程持續時間長,可直至出欄。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多以溫暖潮濕的季節多發。
1.1.2 臨床癥狀
本病以突然發病、急性死亡為特征。病雞表現明顯的精神沉郁,閉眼嗜睡,生長發育受阻。腹瀉,有時排黃白色稀糞,有時排黃褐色糊狀臭糞,有時排紅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樣糞便,有時糞便混有腸黏膜組織,食欲嚴重減退。病程稍長的,有的出現神經癥狀。病雞翅腿麻痹,顫動,站立不起,癱瘓,雙翅拍地,觸摸時發出尖叫聲。
1.1.3 病理變化
打開腹腔尸體有腐臭味。主要病變部位集中在腸道,尤以中、后段較為明顯。小腸顯著腫大至正常的2~3倍,腸管變短,腸壁變薄,腸黏膜附著疏松或致密偽膜,偽膜外觀呈黃色或黃褐色。小腸內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殘渣及大量的紅褐色、黑色含有血液的內容物,呈“西紅柿樣”。有些病例在腸黏膜可見散在的灰白色壞死點。與小腸球蟲病并發時,腸內容物混有碎的小血凝塊,呈柿黃色,腸壁有大頭針帽大的出血點或壞死灶。
1.2 實驗室診斷
取腸內容物,或刮取病變腸黏膜組織做成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見到大量的著色均勻、有莢膜、兩頭圓純短粗的菌體,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即可判斷。亦可用腸內容物劃線接種血平板,37℃厭氣培養24h即可分離到病原菌進行鑒定。
1.3 類癥鑒別
1.3.1 雞潰瘍性腸炎
潰瘍性腸炎是由腸道梭菌引起的,糞便呈綠色、粉紅色,剖檢肝腫大,呈磚紅色或紫褐色,有粟米大到蠶豆大壞死灶(特征性病變),脾呈黑褐色,出血、淤血,十二指腸發黑有出血,而壞死性腸炎的盲腸和肝脾一般無明顯病變。
1.3.2 雞球蟲病
球蟲病主要以腸黏膜嚴重出血為特征,可通過細菌培養、球蟲卵囊檢查、藥物治療來加以區分。
2 壞死性腸炎的防治措施
通常來說,我們的思路是防大于治,能夠提前預防該病的發生無疑是最好的,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也不會帶來其他并發癥的影響,同時也對地區養殖安全是最有利的,但是一旦發病,則應該積極治療,盡快減少該病對雞群的影響。
2.1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避免舍內濕度過大,在飼糧中添加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微量元素等,以增加機體抵抗力,同時盡量減少應激因素。保管好動物性蛋白質飼料,防止有害菌污染。常發地區可在飼料中添加藥物進行預防。患有球蟲病、組織滴蟲病時應及時治療,以免造成本病的繼發感染。
2.2 治療
本病發生后,要盡快服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從實踐及相關報道來看,林可霉素、慶大霉素、桿菌肽、土霉素、青霉素以及泰樂菌素等對本病有都良好的治療作用。一般通過飲水或混飼給藥,治療時可同時添加抗球蟲藥物可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吳蔭坤,曹洪江.一例肉雞壞死性腸炎的診治[J].畜禽業,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