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摘 要:本文通過對鄰水縣的退耕還林經果林現狀原因及對策作出以下分析,原因為樹種選擇不當、苗木質量低劣、經營粗放、栽培水平低,對策為樹種調整、品種改良、豐產措施、引進業主開發機制、田間授課等。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退耕還林;經果林;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64
引 言
退耕還林工程是20世紀末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大舉措,也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減少了項目區坡耕地耕作帶來的水土流失、改善小區氣候、改良土壤,促進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還能增加項目實施區農戶的經濟收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等,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德政工程。鄰水縣自1999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截止2006年全縣共實施退耕還林7733.3hm2,涉及40個鄉鎮,惠及10多萬農戶40多萬人。鄰水縣退耕還林工程成效明顯,有林地面積增加5600hm2,未成林造林地增加2133.3hm2,全縣森林覆蓋率增加3.89%;按退耕還林第1個補助周期標準計算,國家年補助資金2668萬元,退耕農戶平均增加收入250多元,對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鄰水縣退耕還林工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退耕還林地中栽植的經果林還存在不少問題。下面對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現狀及原因作出分析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解決辦法。
1 鄰水退耕還林經果林現狀
1.1 退耕還林經果林面積情況
鄰水縣自1999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全縣共實施退耕還林7733.3hm2,其中生態林6186.7hm2,經果林1546.7hm2。經果林主要栽植樹種為柑桔、梨樹。在生態林中,兼用樹種(核桃、板栗、花椒)面積586.7hm2。把生態林中的兼用樹種面積計算在內,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實際面積為2133.3hm2。
1.2 退耕還林經果林經濟效益情況
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大部分栽植于2003年以前,按照柑桔、梨樹、板栗、花椒等樹種的生物學特性,2002~2003年栽植的柑桔、梨樹、板栗、花椒2006年應進入試花試果期,1999~2001年栽植的柑桔、梨樹、板栗、花椒2006年應進入盛產期。但現狀并非如此,大部分經果林未進入試花試果期,更不用說進入盛產期,未產生經濟效益。
1.3 退耕還林經果林經濟效益低下的危害
1.3.1 影響退耕農戶的經濟收入
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大多分布于省道304線、國道210線、包茂高速、滬蓉高速等鄰水縣主要交通路線附近,交通極為方便的地方。栽植經果林的退耕土地大多土壤厚度在60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退耕前是退耕農戶的當家土地,年產值高,農民從這些土地上獲取的經濟效益較高。退耕后僅靠國家的退耕還林補助,原本指望靠栽植的經果林獲取較好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經果林未產生經濟效益,一旦國家停止對退耕還林的補助或降低補助標準,經果林的效益還不如生態林。退耕農戶的經濟收入將直線下降,達不到“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退耕還林目的,也不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不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
1.3.2 不利于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
由于退耕還林栽植的經果林遲遲不能見效,影響了退耕農戶的經濟收入,導致他們對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懷疑。為了追求經濟收入,就極有可能復耕,破壞退耕還林成果。事實上,在鄰水縣個別地方,已經出現毀林復耕的現象,這種苗頭的出現,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種。這個問題如不能妥善解決,勢必會帶來諸多問題,不僅會影響退耕還林成果,還會帶來不少社會問題。
2 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經濟效益低下的原因
2.1 樹種選擇不當或苗木質量低
2.1.1 樹種選擇不當
在退耕還林初期的1999~2000年,實施鄉鎮領導(包括當時的部分縣領導)及退耕群眾不顧退耕地的土壤厚度、肥力、酸堿度等具體情況,片面地認為經果林的效益就一定高于生態林,一味追求退耕地的經濟效益。在土壤厚度僅為20~30cm、肥力差、保水保肥能力弱的退耕地上栽植經果林(如城南鎮南埡村南石埡芭蕉河大橋公路至南石埡埡口公路以上栽植梨樹),導致栽植成活率低,即使成活了長勢也極差。出現經過多次補植,成活率(保存率)依然達不到國家退耕還林存活率(保存率)85﹪(80﹪)的驗收標準。在這些退耕地上栽植的經果林普遍營養生長不良。從而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更不用說達到栽植的預期目的。
2.1.2 苗木質量低
在退耕還林初期的1999~2000年,四川省苗木市場良莠不齊,大量劣質苗木以次充好,嚴重影響鄰水縣退耕還林初期經果林苗木質量。由于鄰水縣缺乏經果林專業技術人才,加上當時調運苗木大多是由行政領導或退耕農戶代表完成的,根本無能力對苗木質量作出判斷,簽訂苗木購銷合同時也未約定所購苗木出現質量問題時的追究條款。出現了大量實生苗充當嫁接苗、品種不純、甚至以外觀類似的生態林樹種苗木充當經果林嫁接苗。銷售價格極高的經果林苗木質量低劣,嚴重損害了退耕農戶的經濟利益。經果林苗木質量的低下直接導致了退耕還林經果林栽植效益的發揮。
2.2 管理粗放、經營水平低下
2.2.1 管理粗放
雖然鄰水縣近幾年來進行了經果林管理技術培訓,但參加的均是鄉鎮分管領導或農技站站長和少量的退耕農戶(種植大戶),沒有廣大的經果林退耕農戶參加,培訓效果不明顯。由于對經果林管理知識的極度缺乏,不少退耕農戶把經果林管理等同于生態林管理。對自己在退耕地上栽植的經果林僅僅進行除草、殺蟲等簡單的撫育管理工作,部分退耕地栽植的經果林甚至雜草叢生,病蟲危害猖獗,導致退耕地栽植的經果林成活率(保存率)低,即使成活或保存下來的經果林苗木長勢也差。
2.2.2 經營管理水平低下
不少退耕農戶在栽植經濟林初期,也對自己在退耕地上栽植的經果林進行了施肥、除草、病蟲防治等簡單的經營活動,但沒有進行修枝、整形、人工授粉等精細管理,致使經果林樹木長勢雖然不錯,但不開花結果,即使開花結果,要么座果率低要么品質不好,從而影響經濟效益。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對退耕地上栽植經濟林的農戶打擊最大,認為自己栽植的經果林不管怎樣進行管理也不會結果,產生了悲觀失望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方法不當,技術措施不到位。
3 提高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經濟效益的辦法
要提高鄰水縣退耕還林栽植的經果林栽培效益,就必須針對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以提高退耕還林經果林栽植農戶經濟效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3.1 對樹種選擇不當或苗木質量低下的退耕還林經果林解決辦法
3.1.1 樹種選擇不當退耕還林地經果林的解決辦法
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樹種調整,在經果林地栽植能夠適應該地塊的生態林樹種或其它經果林樹種,以實現退耕還林地的經濟效益;對退耕還林經果林地進行土壤改良,具體方法為從外處運進比較肥沃的土壤以增加經果林地的土壤厚度,提高土壤肥力,進而改善經果林地的理化性能,以適應經果林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需要,從而提升經果林的栽培效益,這種辦法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瘠薄的經果林經濟效益,但成本高、工作量大,普遍采用的可能性不大。
3.1.2 苗木質量低劣退耕還林地經果林的解決辦法
利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建設品種改良改造項目進行品種改良改造,對以實生苗充當嫁接苗、品種不純的經果林地可以采取高枝嫁接的辦法,從經過相關部門鑒定的采穗圃內(或在本地已處于盛產期品質優良的優良母株上)采取良種穗條在適宜的季節由懂嫁接技術的人員進行嫁接,以改良所栽植經果林苗木質量。在嫁接時,要做到:削面要平,穗條的形成層和枝條的形成層對齊,綁扎要緊,速度要快。或者根據現在市場狀況選擇優良品種重新進行栽植經果林或速生豐產用材林,以實現退耕還林地的價值。
3.2 經營水平低下退耕還林經果林的解決辦法
要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低下的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的栽培效益,可以利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建設豐產措施項目來提高經果林的經營管理水平,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由低投入低產出轉變為高投入高產出,以實現經果林“早產、豐產、優質、高效”的栽培目標,做大做強鄰水縣經果林產業,切實提高廣大退耕農戶的經濟收入,建設和諧社會。
3.2.1 引進業主開發機制、以點帶面、提高經果林經營管理水平
鄰水縣退耕還林經果林現在主要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由于規模、資金、技術等缺乏不利于提升經果林的栽培管理水平。而引進業主來進行規模經營、統一管理,有利于發揮業主的資金優勢和規模效應。業主有充足的資金能夠聘請經果林技術人才對經果林經營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提升經果林經營管理水平;規模上去了,能夠進行集約化管理和機械化操作,也便于產業化的發展,同時業主也有足夠的資金保證各項經營管理活動的正常進行。這樣,管理和技術水平的提升能讓業主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業主經濟效益的提高就必然會帶動鄰水縣經果林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也能帶動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在經果林地中務工和退耕地出租收入)。
3.2.2 采取田間授課的方式、提高退耕農戶的經果林經營管理水平
由縣經果局在各個管理季節聘請經果林專家或種植能手深入到經果林地現場對栽植農戶進行相應的管理專項技術培訓,并解答群眾提出的具體問題,不僅能提高培訓效果,而且對全面提升鄰水縣經果林必然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斌.關于退耕還林政策的探析[J].防護林科技,2009(4):103-104.
[2] 江甫順.試論基層退耕還林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綠色大世界:綠色科技,201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