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非常高興今天和大家在一起研討學校文化和教師專業的問題。有一點先做一下說明,“豐悅于心,慧通于世”是郭鋒校長提出來的理念,我也非常贊同,所以我就按學校的要求題寫了這幾個字。今天來到學校,聽了校長的介紹,我對櫻花園實驗學校有了很形象的、很好的印象。確實,學校這幾年來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特別是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學校文化。
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一個是學校文化,一個是教師專業發展。這兩個主題是學校最最關鍵的問題。
為什么要建立學校文化呢?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如果一所學校沒有靈魂,那么就是一盤散沙。學校文化能夠凝聚全校師生的共同愿景,有統帥的作用,同時學校文化也具有熔爐的作用。有了學校文化就有了學校的傳統,哪怕是有新的新師和新的學生來了,這個傳統都可以使他們很快地、自然而然地融入進來。所以建設學校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櫻花園實驗學校的文化建設有很突出的特點,這里不再重復。也有同志說這個文化有一定的普適性,可以推廣,我也同意,但是別的學校也可以有自己特點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并不一定要千篇一律。每個學校都應該辦出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歷史條件、自己的環境、當地社區的文化,結合國家整體的教育方針,如立德樹人等的國家指示,立足自己的特點形成學校文化。
辦好學校一定要有先進的文化理念?,F在我們講教育現代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國家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現在距離實現還有四年。究竟什么是教育現代化?有人說要用信息技術來帶動現代化。那么怎么理解信息技術?是不是做做課件就叫信息技術了?國家花了很多錢,信息化硬件設備都很好,如“校校通”,但是教師們會不會用?理解不理解信息現代化?信息化有什么特點?在我看來,信息化的特點是個性化、互動性、開放性、國際性。其中,互動性就是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和學生互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信息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同于傳統的學習環境,我們如何來運用這個環境,怎樣使學生個性得到發展,這也是學校文化所要解決的問題。信息化還要處理好三個字的關系。第一個字是“器”。要有硬件的建設。如手機能上網,我們的課程也可以放到手機上,帶著手機能走遍天下,這是一個發展趨勢。第二個字是“技”。要掌握技術,要對信息化有正確的認識、理解與使用。學校教育是如何引導學生使用技術,把它用到有益于學生的發展上。技術發展和使用是不可逆轉的,要思考怎樣可以讓信息化真正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促進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第三個字是“氣”。信息技術不能為搞技術而技術,搞信息而信息,一定要賦予其人文精神。信息化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手段,在這樣新的環境下,教師的專業怎么發展?教師的觀念是不是達到了現代化?要知道,教師專業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教育思想的轉變。是不是信息化以后,學校能取消了,教師就消亡了?教師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信息化要正確處理好器、技、氣三者之間的關系。
當前教育最關鍵的是促進公平、提高質量,這兩個重點其實是一個問題。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其實就是質量的不均衡?,F在有的新建學校的校舍和設備條件遠遠超過發達國家。最最關鍵的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是不是達到現代化。就全國來講,目前教師隊伍建設還是很不均衡的。2015年我到了西藏自治區、青海、湘西等西部地區,與這些地方相比,北京的辦學條件很優越,但是我們的教育思想是否真的達到了現代化呢?比如,出國留學出現低齡化,現在有很多父母很早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高中、初中甚至小學都要把孩子帶到國外去,為什么?還比如,在北京的一所很好的學校里面,教師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限制學生。有的學校不給學生布置書面作業,但布置很多活動,而這些活動很多是機械性質的,又都需要家長幫助去做,家長苦不堪言。在國外有過上學經驗的孩子不愿回國上學,說國內的教師老訓孩子。我們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怎么培養學生?用什么思想培養學生?教師還是原來的那一套教育觀念,讓學生聽話,教師怎么講學生怎么做,而不是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那就談不上好的教育觀念了。我們要尊重生命,教師專業發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教師這方面觀念的轉變、思想的轉變。
不是說西方教育有多好。中西方文化不同、傳統不同,從培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來講,我們確實還應向人家學習。有一些舊的教育觀念束縛了我們教育的改革?!皝喬浐辖M織”調研數據表明,上海教師是全球最好的教師。我們看到很高興,但是其指標體系中沒有提到教育觀念問題。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縮寫)測試中上海兩次考第一名,但是我們的學生做作業時間要比國外多得多。在高中階段,國外學生的負擔比中國的還重,但是國外小學生的負擔是不重的。國外小學是在玩中學,在充分的玩中發展個性。所以,孩子要在活動中成長。這些活動一定要包括思維活動。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們在課堂上開展活動?我們不主張堂堂課都小組討論。在聽課中發現:小組中積極的學生還是積極的發言,不積極的學生站在旁邊不發言,到底他動腦筋了沒有?并不一定小組討論都啟發了學生。好的課堂是能夠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的。不管是動手還是不動手,首先要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調動起來。在活動中成長最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活動。比如,孩子在做一個玩具,光做不行,要追問為什么這么做,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對教育改革來講,教師專業發展來講,還有很大的空間。國家提出的“立德樹人”,怎么讓學生真正樹立做人的品德,根本的問題也是要在活動中體驗怎么做人。國外非常重視的一個核心素養是社會情緒。什么叫社會情緒?社會情緒是做人的準則,是人際關系,是能否與人合作,情緒是否能夠自我控制。從幼兒園就要開始培養兒童的社會情緒。社會化的過程就是社會情緒發展的過程。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布置作業后,就埋頭苦干不跟人交往,哪來的社會情緒培養?要鼓勵學生交往,在遇到矛盾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和人際關系。
今天我們討論的這兩個題目都非常好,櫻花園實驗學校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學校的理念很先進,對教師發展的要求也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經驗。今天的研討會給了我們啟發和思考。我常講“有一個好的校長就有一個好的學校”。好的教師要靠校長來引領。有的學校為什么沒有辦好,就是校長沒有引領的思想,教師就是按部就班地上課,校長不去考慮學校怎么發展、怎么建設學校文化,怎么考慮把教師的力量凝聚起來,學校自然就辦不好。我親眼看到有的本來很好的學校走了下坡路,也親眼看到有的不是很好的學校在一個好的校長的引領下幾年以后就發展起來了。我們還希望,領導們要讓校長少開會,讓校長能走進課堂,走進教師,走進學生。校長真正走進課堂、走進教師、走進學生,學校才能辦好。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