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年
一年多前,有記者就中小學教材選文變化的事情電話采訪我。我說:“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不在于變幾篇課文,而在于提升教師的工作熱情,提升教師對教材的挖掘、使用能力。簡言之,教師才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靈魂與核心。”同樣教《背影》,有人重知人論世,有人重詞句揣摩,有人重以讀促寫。立在三尺講臺上的那個人不一樣,呈現出的課堂就不一樣。同課異構,正是展現教師專業能力的好方式。
一、同課異構,“同”的是教材
公允地說,現在的中學教材比幾十年前好多了,既有傳統文化,也有現代思潮;既有新聞實事,也有美妙暢想;既有鐵肩道義,也有小我溫情,可謂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兼收并蓄。教材內有人生選擇,有風格個性,也有生命狀態;有文學原典,有歷史煙云,更有哲學思辨,幾乎包含了整個人文世界。因此,相較于其他學段,中學應該更關注對教材“人文性”的挖掘。
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也就是說,我們是借助這些例子去實現更重要的教學目標的。比如情感態度價值觀,比如閱讀方法、寫作手法,比如邏輯訓練、語言表達……那么,對教材的處理自然應該千差萬別。但是,在現實課堂中,我們卻看到了許多千人一面的情況。為什么呢?
首先是對教參、教輔的迷信。比如對《夢游天姥吟留別》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理解就必須是蔑視權貴,因為教參里說了:“李白在這里所表示的決絕態度,是向封建統治者所投過去的一瞥蔑視。”真的是這樣嗎?大家如果往前讀“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一句,會發現“且”和“須”兩個字,也就是“暫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間,“等到”要行走的時候就騎上它去訪問名山——李白并沒下定決心歸隱,明明是心有不甘。而且,上一秒鐘剛剛聲稱可能要瀟灑歸去,下一秒就突然變成了激烈的憤慨,情緒轉變實在太突然。另外,詩歌主體部分也沒有與“摧眉折腰事權貴”對應的描述,這最后一句幾乎是天外飛來之筆。由此可見,這句吶喊是進而不能、退而不甘的李白不由自主爆發出的一聲吶喊、一聲怒吼。從這句中我恰恰看到了一個痛苦的、糾結的李白,一個心有不甘、故作瀟灑的李白,一個并未真正冷眼看穿的李白。這豈是“蔑視權貴”一語所能概括的?在提倡懷疑精神、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今天,照本宣科、迷信教參不利于教學的改進。
其次是沒有教學熱情,思維懶惰。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備課時可以很輕易地獲取豐富的資料。有些同行真的就從網上下載些教案,自己再隨意一組合就號稱備完了一節課,懶惰到極致的甚至連改也不改,直接拿著別人的東西就進教室!這種情況下,自己教得沒勁,學生學著更沒勁,雙方互相折磨,這是何必呢?因此,葆有教學熱情、勤于鉆研非常重要!我主張先反復讀教材,讀出自己的感受、疑問和判斷,再去閱讀專業書籍豐富自己的思考,可以對自己的思考形成佐證、補充,也可以對自己的思考進行矯正,最后設計出一篇課文的講法。這個過程既能讓我們去體會學生的思維過程,了解學生的思考狀態,又能保證教學的專業性。在這樣的備課方式下,語文教學才是扎實的。仍以《夢游天姥吟留別》為例,教學時,教師要先反復閱讀本詩,確定自己的直覺判斷,找到教學突破口;之后可以閱讀周勛初的《李白評傳》、李長之的《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等相關內容,對李白的人生、性格、信仰等做比較全面的了解。做了充足的準備后,再和同行討論,這樣“磨”出來的教學設計才會言之有據、言之成理,才會是有深度的。當然,我們不可能每篇文章都這樣處理。但是,在一輪教學中,一個教學單元重點研究一篇課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下一輪時,再換一篇課文做重點研究,兩三輪下來,教師的語文教學水平就會有較大提升。
二、同課異構,“異”的是教師
1.教師的價值觀有差異
面對《蘇武牧羊》,有人崇敬蘇武的氣節,有人則認為這是封建時代的愚忠,不值得提倡;在李陵和蘇武的選擇中,有人傾向于李陵,因為他情真意切、以直報怨,有人傾向于蘇武,因為他剛直忠貞、以德報德——各有各的立場和道理。因此,有的教師就打著個性解放、尊重人性的旗號去迎合學生,否定蘇武的崇高,說他有奴性,說他不顧親情、不近人情。我卻主張要理解并尊重崇高。我們可以不效法崇高,但絕不能消解甚至詆毀崇高。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師群體,在面對紛繁的世界時,真的需要想一想,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因為他們決定了我們的未來。語文教師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價值觀問題。
2.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差異
既然教語文,就得像一個比較專業的語言文學研究者,得有對遣詞造句的敏感,得有對謀篇布局的判斷能力。這種能力怎么提升呢?一是增大閱讀量。“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大量的文本閱讀能培養基本的語感。二是閱讀文學研究類書籍。詩詞、小說、散文等,教師都要閱讀,這是學鑒賞方法。三是閱讀語文教學類著作或語文教學雜志,這是研習語文教學法。
下面以語言鑒賞為例簡單說說課堂運用。韓軍老師在上《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曾使用過語言的對比法。韓老師問:“將原詩改為‘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墳墓/你的瓦菲/你的園地/你的石椅,非常簡練,效果好嗎?”引導學生賞析修飾語對營造氛圍的意義。這用的是刪減對比法。以此遷移,《祝福》中寫祥林嫂:“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可以用更換語序對比法改為:“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空的破碗”,“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比較二者表達效果的差別,你會發現原文既符合觀察由整體到局部的特點,又能突出定語部分,照應“純乎是一個乞丐”的結論。還可以用替換對比法。比如《背影》中,“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將動詞“攀”替換為“抓”“搭”,將“縮”替換為“舉”“提”“抬”,比較表達效果的差異,都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用語的準確。用這樣的教學過程去實現教學目標,相當于給了學生扶手和鑒賞方法。
以上是輸入,再說輸出,即用什么語音語調去講授,去交流,去傳遞。教師授課的節奏和情緒,都帶有強烈的表演性,雖然是表演性的,但同時必須是真實的,也必須是真誠的。語文教師必須是最會“講”的教師,必須是最有感染力的教師!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段寫讀書的文字:
“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陶醉其中的狀態,甚至讓學生產生了“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的心理,這樣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了。因為他觸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興趣則會引領學生自己走進閱讀的世界。
3.教師的特長有差異
《世說新語》中有個小故事:“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意思是殷浩雖然思維能力一般,但對于才性之學特別精通。如果談到《四本論》,他就像鎮守著湯池鐵城,有堅不可摧之勢。教學中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呢:作為教師的我,特長在哪里?教學中如何將其發揮出來?
聽一位教師講《赤壁賦》,講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時,隨手寫出了繁體的“驚”字,并解釋說:“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驚馬一樣的波濤,拍擊著岸邊,非常兇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這是一江怒濤!”貌似信手拈來的一個繁體字,恰恰反映了這位老師的學養和敏銳的感受力。這就是課堂上的亮點,是能抓住學生的地方。教師該怎么形成自己的亮點呢?我的做法是專題閱讀、積累。通過對某一專題的深入閱讀形成自己熟悉的領域,讓自己的課堂有一點特別的地方。
有了幾個比較熟悉的領域,備課、上課的時候才會有他山之石,才會有意外的靈感,既增加課堂的容量,又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課堂穩重中有靈動之氣。
比如講授《夢游天姥吟留別》時,“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對應的不正是魯迅先生“人最痛苦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嗎?而李白的形象也正好對應了《論語》中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找不到合乎中庸之道的人,就去和志向遠大敢說大話的“狂士”做朋友,就去和潔身自好的“狷者”交朋友。李白不正是這樣一位既能進取又能有所不為的狂狷之士嗎?這些教學內容的呈現與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有很大關系。
讓我們葆有對語文的熱情、對學生的熱情,努力修煉內功,做“專業”的語文教師吧。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