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玉
摘 要:語文是一項集社會性、人文性、思想性、實踐性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對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以及思維整合能力都有重要的促進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為有效學習打好基礎,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習慣教育、情感認知培養,以便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從語文教學中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入手進行論述,談一下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聽說讀寫;學習成果
一、重視引導聽的習慣,為有效信息輸入打好基礎
“聽”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發現,同樣是坐在教室里,有的學生獲取的知識較多,而有的學生獲取的知識卻較少,這就是學生個人聽力技能的差異。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不斷提升他們的聽力效率,為有效的信息輸入打好基礎。如果學生在聽講的時候不用心、不留神,可能就會錯過關鍵的內容,導致理解過程出現問題。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在聽講的時候進行重點內容、關鍵詞的記錄,養成做好課堂筆記的習慣,以便能夠對于自己不熟悉、沒掌握的知識進行重點學習,提升學習的針對性。此外,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在聽講的時候養成邊聽邊想的習慣,特別是在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時候,對于別人的思路、想法不能一味接受,而是要結合自身的學習認知、學習經歷進行思考,“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樣才能夠去糟取精,提升聽的效率。
二、重視培養說的習慣,引導學生進行信息內化輸出
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學生只是一味地聽講,學生對于教師的言論大多不會反駁,不會質疑,全盤接受。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自主思維、缺乏主體思想,當自己有疑問的時候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解決,與教師的思維有沖突的時候可能會否認教師的權威,導致對于教師的不信任,影響日后的學習發展。新時期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善于創設良好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說”,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思維能力,講出自己的困惑、提出自己的問題,也要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過程中,大家的思維得以碰撞、靈感得以激發,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內化與輸出,讓學生感受自身學習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自身在學習中的引導者角色,善于站在“幕后”進行“導演”,適時開展點撥,引導學生能夠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還能夠感受到“過程與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講普通話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說的時候能夠口齒伶俐、表達清晰,培養他們講話的科學性;另外,教師也要培養學生在說話前要有一定的邏輯準備與語言準備,以便在說的時候能夠有條有理、語意連貫;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培養學生敢于說出自己想法、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特別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求異思維、創新思維尤為重要,不同的思維對于大家而言就是一種思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大家在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的過程中也能夠完善彼此的學習認知,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與綜合提升。
三、著重培養讀的習慣,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渠道
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途徑,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么閱讀就是攀登知識高峰的過程。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量的多少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大教育家程端禮說過:“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可見閱讀對于作文也有重要的促進價值。語文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積累知識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以便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為科學、更為有效。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坐姿,不少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往往不注意姿勢,有的趴著閱讀,有的躺著閱讀,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身體疲勞,影響閱讀體驗,導致對于閱讀的興趣下降。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合適的坐姿、光線、視距對于閱讀的效果都有重要的影響,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衛生習慣,以便能夠提升閱讀的質量。此外,教學中我們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動筆習慣,“不動筆墨不看書”,閱讀不是簡單的“雨過地皮濕”,而是要收到應有的效果。學生如果只是簡單的泛泛而讀,就算閱讀量再大也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善于記筆記、寫心得,對于其中的經典句子、美文段落要及時進行摘抄,以便日后能夠進行重點學習。另外,在閱讀的時候也要重視內容的選擇,多讀一些名著、美文,少讀一些言情小說、武俠小說。由于學生的課時安排相對較緊,很難有大段的時間進行閱讀,我們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片段時間,比如課下、睡前等時間進行閱讀,將閱讀這個大任務落實在點點滴滴的課下時間,提升閱讀的效率。當然,我們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歸納總結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的美文、經典語句,要定期進行梳理、總結,不斷加深學習認知。
四、加強培養寫的習慣,引導學生鞏固語文學習成果
寫作是學生語文技能的綜合體現,也是學生個人思想、意識的集中展示。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對于寫作的科學認知:寫作不是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而是自己思想、情感、思維能力、綜合知識的結晶。引導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做到主動、積極,而不是被動、消極。在日常學習中要養成勤思考、勤觀察、勤動筆的習慣,對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進行片段記錄,對于思維靈感進行及時的記敘,這樣一來,就能夠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方便日后的調用。另外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先列好提綱、打好草稿,以便在寫作的時候能根據規劃進行寫作,控制好各個段落的字符,提升寫作的有效性。當然在寫作的時候也要重視名人名言、古詩名句的引用,以便能夠提升文章的整體質量,提升可讀性。另外,教學中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要用心去寫,做到坐姿端正,字跡清晰、工整,格式正確、規范,提升卷面的整潔度。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做好教學引導,也要重視學生體驗,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的學習發展做好引導、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劉義民.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或研究[D].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