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玄穎
摘 要:當前,中學生越來越熱衷外來文化。我們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特殊功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彌補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讓我們的學生成為立足本土、立足本國、俯瞰世界的一代中國人。
關鍵詞:傳統文化;閱讀教學;初中語文
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農村孩子也慢慢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吃起了洋快餐,看起了外國電影,越來越遠離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天天唱著意境淺顯的流行歌曲,卻背不出字字珠璣的古詩文;捧著卡通漫畫看得津津有味,卻對古典名著敬而遠之;傳統節日不知意義何在;民族英雄不知時間朝代……正應了網絡流傳的一句話,現在的中學生知道鄭智化,不知鄭成功。站在時代的講臺,語文教師應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個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燦爛的民族文化長河中遨游,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代代相傳。
一、在課本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還是課堂中的閱讀教學。因我國的傳統教育,以德育教育為先,我認為現代教育,也不能失掉這一點,教學時不應純粹講知識,應把我國傳統教育的精華,即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因一切“物語皆情語”。在課堂教學中,應教育學生孝敬父母、關愛弟妹,寬容忍讓、有禮有節、誠實守信、團結合作、熱愛勞動、樂于助人、淡泊名利。如在《荷葉——母親》《散步》《羚羊木雕》等課文的教學中,教育學生熱愛母親、體諒寬容母親。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都不關愛,還能真心去愛其他人嗎?
充分利用課文資源,對學生進行愛祖國的文明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如從《黃河頌》《土地的誓言》中,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為祖國獻身;從《中國石拱橋》《故宮博物館》的學習中,教育學生熱愛祖國文明遺跡;從《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中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風俗民情;從《安塞腰鼓》《竹影》中教育學生熱愛民族文化,如腰鼓藝術和中國畫。
從古典名著的閱讀與古詩文的學習中去感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例如,從《岳陽樓記》中感受古圣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廣胸懷,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追求;從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學習詩人雖棄官但仍時時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奉獻精神。從古典名著中學習鮮活人物形象的優秀品質。例如,從諸葛亮身上可以學到“智”,從關羽身上可學到“義”,從岳飛身上可學到“忠”,從陳勝身上可學到“反抗壓迫”,從孔融身上可學到“禮讓為先”,從包拯身上可學到“公正廉潔”等。以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長大成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心胸坦蕩的中國人。
二、用多種教學形式彌補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
1.我們可以利用綜合性學習與實踐活動,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進行語言實踐交流。如端午節,引導學生查找資料,弄清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與哪些名人有關,端午節各地都有哪些風俗習慣,你家是怎樣過端午節的,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感受傳統節日的濃濃民族情結。還可以利用春節、中秋節、重陽節,有計劃地讓學生去探究實踐,把地域文化結合起來,能更好地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傳授給學生。
2.利用系列講座,如成語故事、文學典故、文學常識、名人傳記、奇聞軼事等學生感興趣、易于被接受的故事,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如典故“頭懸梁”“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來歷,“推敲”一詞是怎樣產生的,“江郎才盡”中“江郎”是誰,“洛陽紙貴”發生在哪個朝代。
3.通過有趣的故事,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故事:一年臘月,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從老家山東移居浙江紹興,新春之季,他連寫了兩副對聯,因字好、詞好而被人借走,無奈,他讓兒子把對聯攔腰剪斷,先貼上半截,對聯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果然再也沒有人去揭。第二天凌晨,王羲之讓兒子貼出下半截,對聯改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對聯寓意喜慶,對仗工整,成為千古佳聯。
三、注重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熏陶
教室內外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對教室內外的墻壁、黑板角、課桌角張貼一些帶有傳統文化的名人名言,激勵教育學生,讓學生沉醉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利用課前把音樂課上學習的京劇片段、古詩詞譜成歌曲學唱,如周杰倫的《青花瓷》、王菲的《水調歌頭》,也可以播放古曲古樂,早讀舉行古詩文朗誦比賽、經典詩文朗讀等,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熏陶。
農村學生比城里學生接受的文化氛圍較少,家長也很少給孩子灌輸。只要教師持之以恒,從小處著手,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春風化雨般無聲地把傳統文化的雨露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社會不斷發展,文化的內涵也在進一步擴大。我們語文老師,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時,既要對學生進行世界文化知識的教育,讓學生跟上時代,跟上世界大潮,也要無時無刻地把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讓我們的中學生成為立足本土、立足本國、俯瞰世界的一代新國人。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關健英.文化傳統視野下的中國古代德治主義[J].道德與文明,2011.
[3]陳敏華.試論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D].江西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