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寧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語文學科的教學被國家越來越重視,而作文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培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成為語文教師長期以來共同探討的問題。就如何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教學;寫作能力
一、在閱讀中開闊視野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首先讓學生多閱讀。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廣泛的閱讀可以使我們博采眾長,多方面地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首先可以采用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眾多優美的文章和片段,這是寫作教學的好材料。對那些好的文章要精讀,不但要看人家對問題是怎樣表現的,結構是怎樣安排的,評議是怎樣運用的,還要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摘記,甚至養成背名篇名句的習慣。積累的東西多了,到寫作的時候語言就會像涓涓細流,自然而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著名學者鄧拓說:“古今中外有學問的人,有成就的人,總是十分重視積累。”進行積累既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又是提高讀寫能力的有效手段。頭腦中的語言材料增多了,就有豐富的語言積淀,說話時就能妙語連珠,出口成章;習作時就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其次要寫好文章,單讓學生精讀課本中的課文還不夠,還要引導學生粗讀大量的報刊、名篇、名著,從“廣”的角度下工夫,使自己獲得多方面的營養。還可以讓學生“讀”現代高科技產品,如,電子書、電影、電視。擴展閱讀的內容,拓寬閱讀的范圍,開闊學生的視野,積累材料,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運用到作文中去。只有做到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
二、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
一篇優秀的作文不是材料的堆積和拼湊,而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景因情而生,情因景而發”。寫作的根源是因為人為情所動,用文表達。因此,寫作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真誠的情感是樸素的,不是喊口號,不是談報告,也不需要賣弄,不需要化妝,清水出芙蓉,素面朝天,最讓人怦然心動。“我手寫我心”。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心體驗生活,用眼觀察自然,激發情感,動腦思考,產生認識。隨著感悟的深化,學生心靈深處迸發出來的情感不斷積累,便會“情郁于中,自然發之于外”。這時寫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抒懷心中的沖動,推動著學生的寫作,不吐不快,水到渠成。那感動幾代人的《背影》,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景,那令人向往的《春》天,還有難忘的《小桃樹》。就會在今天的小作者手中再現了。
三、在修改中提高完善
我常對學生講,你們如果覺得改文章比寫文章更為艱苦了,說明你們對文章的寫作更進一步了。我這里說的寫,是指那些一揮而就的寫。古人云:“文字頻改功夫自出。”但在實際中,我們的學生只寫文章,不改文章,不懂得寫與改的關系。草上之作只是文章的雛形,是璞,而不是玉,要將璞琢成玉,需千錘百煉,也就是說要把寫的文章變成真正的文章,必須精心修改。呂本中在《呂氏蒙童訓》中說:“老杜云:‘新詩改罷自常吟。文字頻改,功夫自出。近代歐公作文,先貼于墻,時而竄定,有終篇不留一字者。”據說歐陽修修改《晝錦堂記》,此稿發出后派人用馬追回來,只加了兩個“而”字。“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加“而”字,確使語氣舒緩,更符合他自己的文章的風格。賈島一個“敲”字的更換,成就了千古名句。這都說明古人寫文章很注重寫與改的關系,同時也說明改文章遠比寫文章重要、艱苦。
教師應指導學生在作文草稿完成后,認真修改,至少自己改三遍。還要提倡學生之間互相修改,對那些啰嗦的字、句,要不惜刪去,與主題聯系不緊密的情節描寫,要惜墨如金,對突出主題的情節,要潑墨似海。如《范進中舉》一文中,對范進中舉后瘋走上集這一情節,吳敬梓大寫特寫,把一個一生熱衷功名、窮困潦倒的封建知識分子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四、在評比表揚中感受愉悅,走向成功
成功是人人所企盼的,渴望成功、獲得成功和體驗成功的快樂,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最佳途徑。學生大多具有好表現的心理特征,時刻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評價。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教師應經常性地對學生作文上的閃光點作正面評價,使學生感受寫作的愉悅,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重要環節。作文興趣的培養并不是憑空構造的,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當學生寫作興趣被激發出來以后,如果得不到穩定持續的發展,興趣就會慢慢地消退。為了穩定、保持這種興趣,教師要經常性地開展評優活動,堅持作文評講。對學生寫得好的作文在平行班級中宣讀、交流,學校語文教研組應定期開展作文競賽,組織學生參加上級征文活動,編寫校刊,為學生展示寫作才華提供舞臺。任課教師對優秀作文及時向校刊推薦發表,或打印成文稿張貼展示。鼓勵學生向社會刊物投稿,一經采用,全班、全級、全校表揚祝賀。這樣以點帶面,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收獲,就能大大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感召力,在大家的鼓勵中,高揚理想的風帆,駛向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郭雙紅.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幾點做法[J].學周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