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
摘 要:《藝術設計概論》課程是我國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之一,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環節中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經比較研究可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該課程的本質特征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和匹配性。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與創新,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將得到很大的變革,教學理念得以與國際化接軌,教學效果也必然取得顯著的提升。
關鍵詞:翻轉課堂;藝術設計概論;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TU23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0-0228-02
一、“翻轉課堂”的概念及發展歷程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
2000年,美國邁阿密大學的墨林?萊格Maureen Lage、格林·普萊特Glenn Platt和米希爾·崔歌利亞Michael Treglia在他們的論文“翻轉課堂:創造通向包容性學習環境之路”(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介紹了他們在教授《經濟學入門》時采用“翻轉教學”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績。
同年,J.韋斯利·貝克Wesley Baker在“第11屆大學教學國際會議”上發表了論文“翻轉課堂:通過網絡課程工具輔助教學”(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主張在課堂上,老師主要進行問題輔導,或者對做實驗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這種模式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開始使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逐漸在美國流行起來并引起爭議。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其他現實世界面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翻轉課堂”的本質含義
翻轉課堂模式是大教育運動的一部分,它與混合式學習、探究性學習、其他教學方法和工具在含義上有所重疊,都是為了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催生“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式”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由此將引發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不是“在線視頻”的代名詞,不是用視頻替代教師,更不是讓學生孤立自學,其本質首先就是要增加學生和教師互動和個性化溝通的方法。通過視頻及互聯網等教學工具,在課堂上節省大量的灌輸式教學時間,轉而給到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討論。教師不再是講臺上的圣人,而是身邊的導師,隨時與學生互動。
同時,該教學模式有利于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在課外學生已經通過視頻了解了教學要點和基本理論,課堂上學生帶著問題與項目,與老師和同學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積極的學習中,而不是像傳統教學模式那樣被動接受。而且在討論中,教師不斷解答或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這使得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個性化教育。
由此可見,“翻轉課堂”模式是教師直接指導和建議式學習的混合模式。即一方面通過視頻,仍然保留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而且課程內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閱和修正;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式的課堂討論,教師給到學生建議式的教導,從而給學生較大的主動性和思考空間,讓主動學習成為習慣。
再者,學生的學習過程一般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信息傳遞”,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實現的;第二個階段是“吸收內化”,是在課后由學生自己來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師的支持和同伴的幫助,“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感到挫敗,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翻轉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重構。“信息傳遞”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老師不僅提供了視頻,還可以提供在線的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三、《藝術設計概論》課程的本質特征
《藝術設計概論》課程是高校藝術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之一。主要理論模塊包括藝術設計的歷史,藝術與設計,設計與科技,設計方法、程序與管理,設計的哲學,設計與文化,設計師與設計,以及面向未來的設計等豐富的內容。
本課程要求教師全方位描述并闡釋藝術設計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涉及藝術設計的概念、范疇、方法、程序、美學等眾多方面,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從課程在設計學課程體系中的定位而言,要求通過理論學習使學生能夠將美學與藝術科學的基本概念運用到設計問題的適當表述之中,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并加以改進;能夠理解設計活動中涉及的重要社會與文化因素,了解國內外傳統文化差異,并能夠將中國傳統民族民俗元素融入設計思想中;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具有追求創新的態度和意識,在創新的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服務和環保意識,具有科學的環保意識;具有一定的審美情趣、文學藝術修養和文化品位,有健康的人文科學素質。
由此可見,《藝術設計概論》課程除了要求學生通過一個學期的理論課教學掌握一些專業的知識和原理而外,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較先進的、科學的、創新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為學生今后的設計學習與實踐提供理念支撐與方向指引。從某種角度說,正確的觀念較之知識的堆砌對學生的成長更有價值和意義,這一點理應成為高等院校基礎理論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
正因如此,“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恰好符合了該課程的本質特征及其教學培養目的,兩者具有的共通性是本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基礎所在。
四、《藝術設計概論》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一)課時安排
本課程教學的課時數多為32課時,每周2學時,分16周完成,多由教師完全以講課的方式完成;考察方式多以試卷的形式開展,且期終成績占了很大比例。
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宗旨,我們將本課程的教學安排改為每周4學時,分8周內容完成。每周都對應一個教學模塊,分別為(1)藝術設計的歷史;(2)藝術與設計;(3)設計與科技;(4)設計方法;(5)程序與管理;(6)設計的哲學;(7)設計與文化;(8)面向未來的設計。
每一板塊仍保留了部分課堂教學導讀。學生在預先通過課程視頻掌握每一章的基本原理后,由教師選定與之相關的、有實際背景的藝術設計專題或設計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在課堂上講授相關內容。教師主要負責引領、講評和提示。
(二)主題討論
教師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選用若干綜合性的藝術設計問題,在“翻轉課堂”的時間,通過互動討論和教師要點輔導的方法,訓練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
在這個環節,教師走下講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主要負責課堂秩序的管理、課題討論的組織,以及教學過程的記錄和答疑。
學生則被分成若干小組,分兩個階段展開討論。第一階段在小組內討論,形成小組觀點和結論等,并選擇代表參加下一階段討論;第二階段則進行小組間討論,先由每組代表在講臺上陳述,然后由其他同學提問和相互辯論。
(三)考核方式
本課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考核:
第一部分是“翻轉課堂”的環節,占60%的比重,考核的是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以及討論環節的表現。學生觀看了教學視頻之后,是否理解了學習的內容,視頻后面緊跟著的四到五個小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進行檢測,并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出判斷。如果發現幾個問題回答的不好,學生可以回過頭來再看一遍,仔細思考哪些方面出了問題。學生的對問題的回答情況,能夠及時地通過云平臺進行匯總處理,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視頻另外一個優點,就是便于學生一段時間學習之后的復習和鞏固。評價技術的跟進,使得學生學習的相關環節能夠得到實證性的資料,有利于教師真正了解學生。
第二部分是課堂小論文的撰寫,考核的是學生對藝術設計理論環節的掌握及表現,占30%的比重。此外的10%是學生出勤與課堂紀律的考察。
(四)教學效果
通過“翻轉課堂”的課程改革與創新,以及考核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初步具備了以下的綜合能力:
(1)基本把握了藝術設計本質特征及其范疇等概念;
(2)能夠從多方位的角度思考與藝術設計相關的問題;
(3)初步具備了解決藝術設計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
(4)基本掌握了藝術設計發展和演變進程的知識;
(5)初步具備了對藝術設計發展趨勢的預測能力;
(6)能夠從復雜多變的客觀實際中,明確設計目標、確定設計策略、提煉設計要素等主要問題。
(7)基本具備了結合實際問題,為開展藝術設計工作做好準備的能力。
五、結語
通過本文關于“翻轉課堂”的概念、發展歷程與深刻含義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到其與《藝術設計概論》課程的本質特征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和匹配性。進而通過教學實踐我們也在課時安排、主題討論、考核方式和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教學改革和創新,并論證了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可以得到很大的變革,教學理念能夠進一步與國際化接軌,教學效果也必然取得顯著的提升。“翻轉課堂”的教學新模式或許未必適應于所有課程教學,但卻非常適用于《藝術設計概論》課程的改進。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04).
[2]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01).
[3]容梅,彭雪紅.翻轉課堂的歷史、現狀及實踐策略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5(07).
[4]范文翔,馬燕,李凱,邱炳發.移動學習環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探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