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摘 要: 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使得人們對于生活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物質水平的要求,更為注重精神水平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政府也越來越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環江縣是唯一毛南族聚居的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國家和政府為實現對毛南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不斷加大對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探究。本文主要對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簡要介紹,并研究其相關的保護工作。
關鍵詞:環江縣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79-01
前言
環江縣位于廣西自治區西北部,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聚居縣。其中有5個鄉,6個鎮該縣有壯族、瑤族、布依族、水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人34.5萬,其中毛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16%。環江縣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和獨特精湛的民間技藝,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部分少數民族文化正在流失,環江縣政府為了實現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相對較晚,目前保護工作還面臨一些問題,以下針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面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對策進行具體闡述。
一、環江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個人、團體、群體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活動,例如:舞蹈、戲劇、表現形式、技能有關工具、工藝品、實物、文化場所等[1]。環江縣作為毛南族唯一聚居的縣,具有豐富的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儺文化、花竹帽、分龍節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增強人們對于優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豐富文化的多樣性,激發人們的創造力。
1.儺文化
環江縣的儺文化主要表現在儺面舞上,儺面舞又稱毛南“肥套”。是毛南族一種大規模的敬神活動。儺面舞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多種表演形式,儺面舞表演風格古樸、氣氛凝重,在樂器的伴奏下,動作或熱烈或輕柔,富有神秘的色彩,淋漓盡致表現了毛南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建國以來,我國廣大文藝愛好者針對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其進行了創新和改造,曾多次在其他國家表演,獲得巨大成功,儺面舞正在朝著時代的方向不斷發展,使得民族文化愈加豐富。
2.花竹帽
廣西環江縣毛南族花竹帽,是當地毛南族婦女當作雨具的一種精美的手工藝品。毛南族稱花竹帽為“頂卡花”,意為“在帽底編織花紋”。花竹帽是用當地盛產的金竹和墨竹蔑子編織而成的,具有工藝精致,花紋美觀,帽形大方,結實耐用等特點。
關于花竹帽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個英俊小伙兒、是個編織能手,一天,他來到長滿金金竹和墨竹的毛南山鄉,看見這么多好竹子,喜出望外,砍了些竹子,連夜編成一頂花竹帽。第二天,他高興地戴著花竹帽上山繼續砍竹.看到有個毛南族姑娘正在砍竹。天突然下起雨來,小伙子毫不猶豫地把花竹帽遞給姑娘戴著擋雨。姑娘不好意思一個人戴,就與小伙子一塊兒戴。姑娘突然發現帽底編有精美的花紋,驚喜地說道:“多美的頂卡花!”后來,兩人結為夫婦。從此,頂卡花就成為了毛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毛南族婦女把花竹帽看成是美好幸福的象征。
3.分龍節
毛南族分龍節是毛南族祈神保佑豐收的傳統節日,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曾榮獲“中國優秀民族節慶·最具民族特色節慶獎”,分龍節是在陰歷分龍日前兩天舉辦,用來祭祀祖先與神靈,分龍節舉辦時,全村所有男女,包括外出工作或者外嫁的人都會趕來參加,此時各家都會做烤香豬、粉蒸肉、糯米飯等。人們會折柳枝將其插在糯米飯團上,以示大豐收。
二、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
1.資金支持力度不足
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由于資金短缺致使部分保護措施無法貫徹實施,例如編制花竹帽的保護和傳授過程,需要成立學習班對人員進行培訓,并給予適當的補助費,但是這些過程需要很大的一筆資金支持。因此在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資金支持力度不足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2.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環江縣雖然是毛南族唯一聚居縣,但是卻很少有毛南族的氣息,毛南族屬于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由于人口較少,相關文化的宣傳力度不足,致使人們對于毛南族所知甚少,這就使得具有豐富民族文化的毛南族難以實現自身的發展。
3.外來民族文化沖擊
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逐漸相融合,毛南族由于人口較少,發展緩慢,自身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漢族文化的沖擊,使得其許多習慣被漢化,嚴重制約了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降低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外來文化的程度成為十分重要的工作。
三、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問題的應對策略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主要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費用、實物經費、展示中心費用、征集珍貴資料費用、傳承人培養和資助費用等等。根據我國各縣區人民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各項費用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中,合理安排各項文化保護和研究費用的投入,此外政府應不斷加大資金的引入力度,鼓勵團體、企業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投入。
2.加強毛南族文化的宣傳
人們對于毛南族文化所致甚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其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工作的開展,因此當地政府應加強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首先,建立以市、縣文化部門為主要領導,其他各地區各部門積極配合的宣傳制度,其次,通過建立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網站,讓人們更多地關注毛南族,關注毛南族文化。最后,通過移動傳媒方式,例如汽車噴漆廣告、收音機、電視節目等,以實現對毛南族文化的廣泛宣傳,鼓勵大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文化保護知識,營造出良好和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3.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要把對于文化傳承人的保護作為整個保護工作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優秀文化的了解和發展。首先加強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重要性的認識,其次,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實現文化的傳承發展,加強對文化傳承工作的干預,鼓勵傳承人進行文化的傳承活動,通過學校和社會使優秀的民族文化代表后繼有人。
4.創造自身民族特色,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在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注重本民族文化、語言、文字、風俗等保護,降低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求同存異的狀況下探尋自身的發展方向。現代許多民族文化的成功發展的實例,得知發展旅游業是一種很好的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工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讓人們對花竹帽、儺面舞、分龍節等文化的了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目標。
四、結束語
環江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自治縣,應加強對于優秀文化的研究和保護,針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積極尋找出路,保障優秀民族文化的健康發展,使得社會各界人們參與到保護工作中。
參考文獻
[1]司馬俊蓮.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法律保護的特點、問題及完善對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1):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