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東
課堂討論是在教師領導或參與下,學生以小組或自由組合的組織形式,圍繞一個中心論題,共同討論、探究,掌握并理解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不重要。事實上,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主導著學生的學習。在課堂討論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體現:
一、預設話題,激發興趣
話題需要預設。課堂討論成功與否,話題的質量非常關鍵。一個好的話題,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首先,話題要有方向性。課堂討論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討論的話題應直接指向教學目標。預設討論的地方,應該是教學的重難點,教材的關鍵點,學生思維的疑惑點,新舊知識的聯系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通過對話題的討論,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其次,話題要有開放性,要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好的話題沒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加以探討。最后,預設話題還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照顧個體差異,要難易適當。話題過難,不易為學生理解,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喪失信心和興趣;問題過于淺顯,學生缺少探究的樂趣,也不利于能力的培養。好的話題應該難易適當,讓學生“跳一跳,能摘著果子”。
二、創設情境,營造氣氛
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從本質上講,創造性活動必定是異樣的,從而必定是異常的行為。對一個人的表揚贊許乃是促進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他就不會害怕表現和發展他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他可以在進行發散思維時無須處于防御狀態,從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討論式的課堂中,教師要特別注意以一種包容、欣賞的態度,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教師要變教導者為顧問、伙伴式的服務者,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用愛心為學生創造一個心靈放松、敢于質疑的課堂環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這里所說的環境,有教學情景的創設、教學氛圍的營造等,包括:師生對話的平等、民主、無障礙;多媒體所提供的信息、教學背景、教學資源的同步與交互進行狀態,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真正的協作、分享與共進。
三、善于傾聽,及時點評
善于傾聽是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學生的發言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信息反饋。教師要善于從語言的外殼去把握思維的內核,分析學生的思維路徑,了解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案,調控教學節奏。教師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語言,指導學生用簡明、連貫、得體的語言準確地表達思維的結果。要嚴格要求學生,對于他們言語的缺陷,不能等閑視之,應及時指正。教師還應該通過傾聽去把握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通過傾聽增強對學生的理解和熱愛。就像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所言,“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
教師還應該在傾聽中捕捉點評良機。當學生思維遇到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知識需要拓寬時,討論方向偏離教學任務時,教師應及時介入討論,通過點評,調控討論進程。要通過傾聽,審時度勢,調節氣氛,使討論始終圍繞中心問題和諧健康發展,做到“放得開、收得攏”。
四、面向全體,照顧個別
課堂討論需要團結合作,也離不開競爭。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思維敏捷性都存在著差異。對同一個話題,有人見解獨到,有人無話可說;有人還在冥思苦想,有人已經胸有成竹。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情形是:尖子生雄論滔滔,中等生隨聲附和,后進生游離于討論之外。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樂園。這時,教師就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及時調控課堂。對尖子生,可以控制他們的發言節奏,“請你稍等一會兒好嗎?”給其他學生留足思考時間。也可以通過個別指導,啟發尖子生作更深入的探究、思考。對學困生,教師要主動關心,有意識地把一些較淺顯的話題留給他們,甚至以指名的方式給他們提供發言的機會——“某某,對這個問題,能談談你的看法嗎?”總之,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討論課也不例外。
五、總結評價,正確導向
總結評價不是揭曉答案,不是一錘定音,而是討論的延續和深化,是引導學生從更高的境界理性地審視話題。它不是句號,而是句號基礎上的問號。總結評價要堅持正確的導向性,對學生在討論中表達的觀點和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應有正確導向。總結評價還應有啟發性。針對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困惑,三言兩語,打通關節,總結經驗,拓展思路,促進深入思考。總結評價要堅持鼓勵的原則,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之處,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快樂,從而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能動性。
參考文獻:
張彩霞.淺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J].中國西部科技,2009(10).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