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小龍
摘 要:現代管理理論認為,只有實行全員管理,整體的力量才能得到發揮,個性、積極性和素質才能得到提高。然而據觀察發現,在很多學校班主任仍然沿襲傳統保姆式、警察式的班級管理模式。這種以班主任為主導,忽視學生主體意識的管理,不僅加重班主任工作負擔,還常常不能及時發現并處理因管理缺位而引發的問題。
關鍵詞:班級管理;主體地位;實現
在學校,很多老師其實不愿意兼任班主任,因為班主任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要備課上課,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要隨時發現并糾正學生各種不良行為習慣,要聯系家長共同教育問題學生……這種以班主任為主導的保姆式、警察式的班級管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淡化了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阻礙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不經意間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只有班主任才有權力管理班級、教育學生的觀念,所以班主任到崗則什么問題都迎刃而解,一旦班主任因事或因病不能到崗,則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且無法較好解決,從而導致班級管理出現暫時的失控。
從學生角度上講,傳統模式下的班級管理,很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記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具體談到學生自治的四個好處:第一,學生自治可以為修身倫理的實驗。第二,學生自治能適應學生之需要。第三,學生自治能輔助風紀之進步。第四,學生自治能促進學生經驗發展。這種“自治”就其實質而言是學生自主意識的運應和表達,是以班級為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單位,通過班主任的有效組織,放大班級管理的功能,實現班級的“自主”管理,以充分發揮班級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班級管理工作模式。
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實現班級自主管理,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認知感,提高班級的工作效率,充分發揮個體潛能和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獲得班級管理主人的積極體驗,有利于優良班集體建設,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發揮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好處很多,那么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各校如火如荼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現狀下,通過哪些措施來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班級管理呢?
一、加強輿論引導,在班級管理中實現以“法”治班
首先,班主任要通過班會和前期的具體行動讓全班學生明白,服從班干部的工作安排,不是服從班干部的命令,而是服從于集體的需要,服從于規章制度的需要。其次,當有學生違反學校或班級的制度后,班主任盡可能由相關班干部出面,以班委會名義對違紀學生進行處理,并由班干部監督執行,同時班主任要逐漸淡化在整個過程中的影響,只是以督查的身份在事后對處理過程進行簡單的詢問,并適當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和建議,以此來鍛煉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增加班干部的工作信心,確保班干部管理的有效實行,同時在全體學生頭腦中不斷強化自己服從的不是班干部本身,而是班級的規章制度的意識,并最終在班級中創建以“法”治班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班干部的威信,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在全體學生心目中樹立班干部威信,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班干部工作能力和管理意識進行培養,讓他們能根據各項規章制度依“法”管理班級,盡可能地公平、公正、一視同仁,減少因個人情感和面子問題對相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從而影響學生對班干部的認可,甚至當面或背后抵制班干部管理,最終降低班干部的工作威信,對今后管理工作的開展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在班干部工作初期必須對全體強調,班干部管理或處理班級事務,因各種原因難免出錯,即使感覺班干部的行為可能是錯誤的,也不能當面抵制,以致影響到班級正常事務或活動的開展。作為班集體一員,你可以在不影響班級事務或活動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及時向班長或班主任提出異議,但絕對不能因與班干部意見相左,或不滿意班干部的工作安排而影響到班級事務或活動的開展。再次,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要及時公布各項事務的進程,特別是對違紀學生的處理依據,以確保信息公開透明,杜絕因個別學生想法相異或誤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三、通過人人參與,讓學生融入班級管理
要體現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真正實現服從組織和領導,實現自我管理。首先要讓全體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制度制訂,通過用自己制訂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管理自己,來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其次,通過輪流上崗,讓全體學生體驗班級事務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提高每一個學生對班級管理的參與度,使他們能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激發他們的主人翁意識。
總之,在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同時,同樣要重視班級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不但可以把班主任從原來繁重、瑣碎的工作事務中解放出來,而且還能夠增強班級凝聚力,使學生獲得班級管理主人的積極體驗,有利于優良班集體建設,更能鍛煉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蔣國冰.讓班級管理走向自立[J].教育教學論壇,2013(1).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