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摘要】校訓體現了一個學校的治學理念,具有非凡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部分高校的校訓,可以觀察出校訓具有許多共同點。中文校訓的翻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在這一領域,還存在一些學術上的紕漏,因此,在翻譯中文校訓時要遵循翻譯原則,提高翻譯水平,譯出具有美感的相應的英文。
【關鍵詞】中文校訓;校訓翻譯;現存問題;翻譯原則
古今中外的高校都非常重視校訓。無論何種校訓,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著學校創辦者或辦學者的某種教育理念。一定的教育理念通過校訓這種載體,抒發辦學者的理想、明確對受教育者的要求、激勵師生,追求對社會的貢獻與價值。
一、起源
在現代大學出現以前,古代一些書院用精練的語句教導學生做人的道理,這些語句一般是教育家自創或引用名家的佳句。例如,長沙岳麓書院的院訓是:“忠孝廉潔”等可以說是現代大學校訓的先聲。不少大學的校訓就刻在校門口非常醒目的碑石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師生。
二、特點
校訓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引經據典類,國內高校的校訓絕大部分來自儒家經典或古籍。例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名家題詞類,高校校訓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名家題詞,其中大學校長的題詞特別多;如云南大學的校訓: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學識,成一等事業;推陳出新類,一些高校在傳統校訓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演化、提煉,推陳出新,最后形成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大學校訓。例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訓:規格嚴格,工夫到家。
校訓具有穩定性,即字面表達保持長期的相對穩定;特殊性,能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時代性,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與時俱進,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
三、翻譯現狀
了解了中文校訓到這些特點,在進行漢語校訓的英譯工作時,就應該牢記這些中文校訓的本色特征,不能喪失了精髓。現階段校訓翻譯中存在較多的問題。由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力度的文字往往既內涵豐富,又古色古香。不少大學的校訓文字古樸、洗練,言簡意賅,翻譯頗具難度。總體來看,中國大學校訓翻譯中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1、漢語美感難以保真
如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雖其英譯文“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已非常出色,但總覺得十分精練的古文與“有欠活潑”的英文難以在此相提并論,讓人感覺美感有所失落,這實非譯者筆力不濟,英漢之異使然。
2、贅述
南開大學校訓“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曾被譯為“Dedication to the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 round capability 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passing day”不像是翻譯而更像釋義。事實上,更簡潔的譯文為:“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 round Capability,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Each Day.”
3、中式英語
如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也曾被翻譯為:“Studying to teach and acting to example”還是未將原文內涵充分表達出來。它最基本的含義是“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而譯文的用詞過于直白平淡,同時還有中式英語痕跡。
四、校訓翻譯
校訓,其實非常類似箴言。校訓的翻譯首先要理解原文的真意,即校訓用的出處及所含的文化背景,其次校訓譯文的用詞要反復推敲,既要涵蓋原文的意義又要符合譯文的語言特點,再者就是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美感。在翻譯漢語校訓時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透徹理解原文
漢語的校訓多為四詞八字排比結構句,其中每個詞常常就概括一種精神,因此語義高度濃縮,有些用詞還引經據典,非常考究。要透徹理解原文首先得了解用于校訓詞語的來源,如武漢大學校訓中的前三個詞“自強、弘毅、求是”都能從我國古代典籍中找到出處。在有此認識的基礎上,校訓被譯為:“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
2、譯文要符合英語的特點
漢語是意合語言,行文過程中一般無需邏輯標記,而邏輯自明,讀者心領神會。相應的英譯,就必須化隱為顯,變含蓄為明示。如香港理工大學的校訓“開物成務勵學利民”被譯為“To Learn and to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是很好地運用了英語的詞匯結構,而且簡單易記。
3、保持原文美學色彩
從美學視角看,校訓在語言上有如下幾個主要特點,即:語言精煉,語聲鏗鏘,語韻感人。校訓往往讀起來都能朗朗上口,聽起來能使人如聞其聲,具有易于傳播的特性。校訓的翻譯既要能反映原文的真意,又要充分體現原文的美學特點。如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譯為“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譯得十分傳神,十分簡練。
4、注意大詞的適當使用
大詞泛指語言中的長詞、難詞、生僻詞等,其正式程度及語域皆高出一般詞匯。大詞,英漢皆有。然而,細心讀者會發現,英語使用大詞,頻率高于漢語,且能溢出別樣的美。英語擁有大量源自希臘語、拉丁語和法語的外來語。這些語言都曾是征服者和統治者所使用的語言,具有希臘、拉丁和法語詞源的詞一般都是一些大詞,莊重而又典雅。大詞的適當使用能增添校訓譯文的莊重感,如蘇州大學的校訓為“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被英譯為:“Unto a Full Grown Man.”由于使用了一個古香古色的大詞Unto,使譯文顯得更為莊重典雅。
五、結語
盡管中西方大學校訓在語言特點、內容和文化內涵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但都反映了各自的辦學精神和理念。通過分析可看出中西高校校訓措辭既有相似之點,也有不同之處,但總體來看,不同大于相似。這些不同點體現兩種不同文化體系;而相似點反映校訓及大學的共有特點。了解這些異同點,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及翻譯中文校訓,在翻譯時能更準確地反映學校及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 滕少華, 馮文全, 李化樹. 我國大學校訓的導向功能探析[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7, (3).
[2] 范武邱, 范頭嬌. 中國大學校訓翻譯: 問題與基本對策[J]. 上海翻譯, 2008 (2).
[3] 周永模. 大學校訓的主要特點及翻譯原則[J]. 中國科技翻譯, 2008 (2).
[4] 安敬濤. 中國大學校訓漢英翻譯研究綜述[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9 (6).
[5] 楊天平, 徐吉洪. 中西大學校訓的比較研究[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