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君
【摘要】目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嚴重不足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漸凸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各大高校與學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又具有長期性與復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業難的問題將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現狀,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路徑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開始由精英化轉為大眾化,高等教育也逐漸顯現出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特征。大學生作為各大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是否能被用人單位接受,主要取決于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提升和培養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已成為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
一、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含義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通常以綜合素質為基礎的綜合能力的表現為主,集中了體力、實力、智力以及經歷等。就業競爭力與職業能力不同,職業能力只是競爭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得到某一特定職業所需的實際能力,而就業競爭力除了包含職業能力外,還包括了適應能力以及市場能力等,只有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就業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社會與市場競爭中得到一席之地。因此,各大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對職業能力的培養,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主要包括顯性的素質能力與隱性素質能力。顯性的素質能力主要包括了環境適應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與寫作能力等,通常是在畢業生就業過程中能被用人單位發現與認可的能力;隱性的素質能力通常是指大學生畢業生自身擁有的創新能力、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等,這些能力是畢業生在今后的發展中逐漸表現出的潛在的素質能力。
二、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構建及其意義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包括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大學生獲得工作機會的能力,即基于滿足用人單位的聘用條件。用人單位進行招聘,須從應聘者的求職動機、個人品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我認知和自我角色定位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進行考查,不僅局限于對技能和知識的考察。而第二層面是大學生入職后,在職場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基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而需繼續教育、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所以,中國教育系統應該建立一整套完備的大學生就業培養系統。
1、有利于系統地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構建是成系統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從大學生踏入大學校門開始一直延續到大學生就業。它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做到清醒認識自身,深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性質及未來就業方向,幫助大學生查漏補缺,在自己的缺陷方面有所改進,全局性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路徑,最終大大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綜合就業實力。
2、有利于高校培養就業指導隊伍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構建,必須要求各個高校擁有一批專業、扎實的就業指導團隊。這個指導團隊猶如學生就業的指南針和風向標,它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能力的學生具體情況,提供具有專業化、差異化特征因人而異的職業設計和就業指導。只有當高校能夠培養出一支具有科學的、專業的、系統的、前瞻的就業指導隊伍時,大學生就業才能更加如魚得水,良性循環。
3、有利于用人單位找到合適人才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構建體系實際上是“單位——高?!獙W生”三位一體的體系,它一方面有助于用人單位和學生有效迅捷地相互溝通,使得用人單位能夠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不同情況,因人而異地有效考察求職者,更加快速、準確地找到適合招聘單位條件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學生能夠通過和用人單位的有效及時溝通,更加明確地認識到招聘單位提供的此崗位是否真正適合自己,如適合便可保留在該單位就業的意向,并向其要求不斷靠攏,如不適合則可及時抽身,以便重新尋求適宜自己的職位,不去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不合適的單位。
三、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存在的問題
1、溝通能力較差
一些大學畢業生,尤其是理工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會書寫總結計劃、報告以及申請等,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較差。且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意識,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會以個人利益為主,還有一些大學生生活條件較為優越,不會與人相處,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均存在一定的問題。
2、沒有掌握應試技巧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大多生活在網絡時代,汲取了較多的“快餐文化”,網絡在給大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人員普遍認為當代大學生在面試時存在諸多問題,無法充分展示自己,競爭能力較差。
3、身體素質和道德素質有待提升
一些大學生由于自身條件優越,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經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且多數大學生沒有鍛煉身體的習慣,日常的娛樂活動過于頻繁,不能保證正常的休息,長此以往,勢必造成體質下降。當代大學生在求職期間,都會有因身體素質原因被用人單位拒收的學生。
四、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措施
1、加強與企業間的聯系
由于一些大學生在校期間缺乏提升自身綜合競爭力的意識,不能合理地評價自己,且在大學期間沒有長遠的規劃,僅關心是否能順利地拿到文憑,不注重參加實踐,因此動手能力較差。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實際動手能力欠缺,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目前,各大高校是培養人才與輸送人才的教育機構,而用人單位屬于大學畢業生的接受方,假如不考慮高校的特殊性,那么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就是檢驗畢業生是否合格的標準,而高校如不考慮用人單位與社會的需求,那么在專業與課程的設置上就會脫節,大量畢業生就業難的情況將會持續存在。因此就業指導中心應加強與企業間的聯系,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為企業到學校招聘人才提供場地、幫助分發宣傳頁以及海報等,吸引大學生了解當前社會與市場的需求。
(2)就業指導中心應將用人單位與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反饋給院系,院系按照這些需求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調整,從而向社會與用人單位輸送符合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3)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使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并且與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共同對大學生進行評價,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2、加強與學生的聯系
針對目前大學生對就業指導中心的誤解與不滿等情況,就業指導老師應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幫助大學生認識到高校在培養專業技能以及基本素質方面的作用。就業指導中心的教師可從大一開始就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使大學生充分了解就業的法規及政策等。此外,還需按照不同學生的專業以及特點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
五、結語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也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協調統一,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大學畢業生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各方面的就業競爭力,與時俱進。同時,高校就業指導教師應加強對院系、學生以及用人企業的聯系,幫助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朝暉, 徐曉丹, 陸 軍. 大學生創業教育應突出創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 2009(7).
[2] 鄒 霞. 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策略[J]. 人民論壇, 2010,(23):67-69.
[3] 王 輝, 陳 默. 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措施探析[J]. 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2010(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