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
“課改”一詞對所有教師來說早已不陌生,而在實施課改的過程中大家也都在不斷探索,基于有效改革數學課堂,提高課堂效率,筆者也有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重視新課的導入
曾看過一句話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見,導入對一堂新課的作用很大。不久前,筆者也有幸觀摩了一次優質課的比賽,在比賽中各位老師也都各展所長,對多種導入方式進行了嘗試,在此也可歸納如下:實物演示導入,生活情境導入,故事游戲導入,歌謠謎語導入,復習過渡導入。而其中故事游戲,讓學生參與到游戲中的導入法,效果尤其明顯。在這種導入的情況下,學生集體都積極地聽取也主動地思考游戲中的情況,將自己置身于游戲中,而不自覺地應用到了數學知識,引出了要學習的內容。由此可見,帶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思考中是導入的首要考慮點。
二、分組合作的實踐
1.分組學習在農村學校存在的問題。小組學習流于形式,由于農村學校學生成績兩極分化明顯,導致分組學習無法達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而使得優生成為課堂主角,困難生成為聽眾,整個分組學習中都是優等生在想在講,而困難生則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2.為達到分組合作的目的,先考慮以下幾點:(1)做到科學分組,加強合作技巧的指導。(2)在教學過程中應選擇有合作價值的內容,找到課堂重點,讓小組圍繞課堂重點進行合作探究。(3)把握合作學習問題的難度,需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讓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4)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各組,了解困難生的障礙,及時加以引導。(5)每組的學生應分工明確,讓每位學生在合作學習后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成果。
三、合作學習中的主動參與性
1.明確學習目標。只有明確課程中的每個環節目標,學生才有合作學習的方向,不會盲目地思考,也只有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生合作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
2.應用電教多媒體。要讓學生主動參與,首先需要提高學生對這堂課的興趣,只有產生興趣,學生才會產生主動性,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適當地展示一些有趣的與知識相關的內容。在學習過程中,也可用多媒體形象直觀地顯示知識間的聯系,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3.鼓勵每位學生作小組總結。對于小組討論結果,如果能作出簡潔而明確的總結,也就說明小組討論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知識也掌握不錯。小組總結性語言的發言盡量交給中等生展示,這樣可以避免優等生成為整堂課的主角,同時也可以提高中等生的參與積極性。
4.建立多樣化的評價和激勵機制,讓學生體驗成功。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后,教師應當給予適當的評價,而評價語言不應該只是“嗯,回答得不錯”“回答得好”“回答得不夠好”之類的,可以具體對回答中的某個部分加以評價,細化問題,讓學生重視過程的表達。對于小組的激勵機制,可用加分政策體現,讓小組用最后分數進行評比,最后還可加入適當地獎懲制度,讓學生有動力,形成組與組之間的良性競爭。
四、關于課堂提問
1.提問應有目的性。課堂中的任何提問都應該有預期的目的,要明確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的目的,需要得到什么樣的效果,又能得到什么樣的結論。在預設問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可能回答的情況,這樣,在實際課堂中才能適時地加以講解和補充。
2.提問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在課堂提問中,應盡量減少問“對不對?”“是不是?”類似的問題,多以引導式提問,例如“除了這些還有哪些?”“這道題除了這種解法還可以怎樣做呢?”提問也要設立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
3.提問后要讓學生有思考時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學會等待,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歸納結論。
4.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班學生。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要使全班學生都參與到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中,讓每位學生都有思考的熱情,因此,在問題設置上,應設置各個梯度的問題,對于較容易的問題,可以讓后進生多回答,再慢慢加深難度,由易到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并回答。
五、不可忽視的課堂小結
對于傳統的課堂小結,一般都是直接由教師提出一節課的主要內容,然而最重要的內容或思路學生自身并未回顧,所以一堂課的收尾總結,最后應由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再組織語言得出結論,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整理會有更好的收獲。
六、課后作業的安排
1.針對性。也就是說每天的課后作業應該都是圍繞當天的教學內容,布置比較典型的作業,做到精選精練。
2.分層性。同一班級中成績應該是各個梯度的都存在,因此作業的布置也可分層次,至少可以劃分為基礎和提高兩種層次。又或者在規定范圍內,自主選定適合自己層次的題目。這樣的布置能讓學生做到自主練習,同時也能更明確地自我認識和定位。
課程改革的路還很長,而在這條道路上仍然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完善,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在教學中發揮其主動性,課堂效果也才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王密珠.新課改下的高效課堂[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