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蘭芳
摘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新形勢下黨員干部應該如何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服務群眾。
關鍵詞:新形勢;黨員;群眾路線
與群眾拉家常是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不僅可以了解民情民意,發現政策缺失,還可以增進感情,爭取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對任何一個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的黨員干部而言,都應“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把貼近群眾做工作當做一門必修課學好、做好。
一、擺正位子,貼近群眾
“魚水”關系、“舟水”關系是我們黨群眾工作的最高指南。黨員干部主動深入群眾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培養“魚水”、“舟水”關系的有效途徑。然而,現實情況是,不少黨員干部不愿意貼近群眾。有的領導干部習慣于坐在辦公室看文件、聽匯報、批報告,不愿下基層,不愿親近群眾。有的領導干部不敢接觸群眾,生怕接觸群眾會給自己“生問題”、“找麻煩”、“添亂子”,很少到群眾中間去聽取群眾的呼聲,更談不上把握群眾的脈搏。有的干部則不會同基層群眾打交道,不懂得群眾語言,習慣于政治性口號、“官話”、“套話”,和群眾說不到一起,除了開會、送慰問品,似乎就沒有別的溝通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擺正自己的位子,把自己當成了“主人”,把群眾當成了“仆人”,有界線之分,是黨性不純粹的表現。毛澤東說:“我們共產黨員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有了思想的主導,才有行動的自覺。因此,作為黨員干部,要端正思想、擺正位子,真正把自己當做群眾的一員,自覺深入群眾與群眾拉家常,把群眾工作這門必修課學好做好。
二、撲下身子,“心入”群眾
要撲下身子,“身”入群眾的同時更要“心”人群眾。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用心與群眾交談,要撲得下身子、座得下凳子、理得進話閘子,不能一上來就擺“官腔”,這樣不但交談不起來,更談不上聽真話察實情了,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把群眾推向對立面。中央電視臺一句廣告詞說得好:“座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等。有的黨員干部下基層,僅靠聽匯報、走馬觀花,不去“接地氣”、“沾泥土”,忽視直接與人民群眾接觸,選幾個好看的點,拍幾張照片帶回去就完事。有的黨員干部下基層也進了農家,到了田間地頭,與群眾聊天,但這些“農家”、“群眾”是經過一翻安排和培訓的,鏡頭下的黨員干部深入群眾下基層變成了作秀。這些人與老一輩革命家和國家領導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毛澤東主席經常在延安老鄉的炕頭上一邊卷著紙煙,一邊與群眾親親熱熱交談:周恩來總理在深夜的北京街頭拉著清潔工人的手,關切地叮囑他多添一件衣服。這些都告誡廣大黨員干部引以為戒,身體力行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三、放下架子,耐心交談
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與群眾交談談的雖然是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孩子老人、看病求學等小事,卻蘊含著大道理,大作用。因此,領導干部一定要放下架子,結窮親、交遠親,少打官腔,多講土話,真心實意地與人民群眾交朋友,多發時間、多下基層與人民群眾耐心交談。有的黨員干部下基層,與群眾見一面,吃餐飯就“打馬回朝”,把深入群眾當成“農家樂”式的旅游休閑。這種完成任務式的工作方式,沒有顯示出一點誠心和耐心,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屁股沒挨板凳的干部”,這樣是斷不能改進工作的。只有與群眾真心交朋友,耐心與群眾交談,才能更好地從群眾喜怒哀樂、柴米油鹽中發現執政之失,政策紕漏,真正做到“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
四、找準方子,務實交談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黨員干部與群眾交談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切忌夸夸其談。首先要營造氛圍。與群眾交談,不能耍官腔,注意把握不同群眾群體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處事習慣等特點,用他們熟悉的語言、習慣的方式、樂于接受的方法進行溝通交流,少用官樣語言、少說空話、虛話、套話,多講真話、實話,共同營造一種平等交流、互相尊重、自然輕松的談話氛圍。其次要切中話題。上頭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繁鎖復雜,千頭萬緒。與群眾交談要從群眾的生產生活人手,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敞開心扉,零距離、面對面地交流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和群眾打成一片、結成一體、連成一心,讓群眾感到我們是“自家人”。第三,要解決問題。群眾最喜歡實干家,他們不光聽你怎么說,而且看你怎么做。交談不是作秀,更不能忽悠。交談承諾的事情,必須堅決辦好。如果光說不干,群眾就會不買賬,會給以后的工作造成被動。只有誠心誠意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才能增強領導干部的感染力,群眾才樂于接近你,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