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慶柯
摘 要:數學是智慧的化身,人們在生活中離不開數學式的思維。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孩子們的數學智慧也來源于自身的生活。建構式生態課堂的目的是開發孩子們的數學智慧,為學生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平臺,而不是建構式生態課堂的表現形式。通過案例解析,來探索如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智慧。
關鍵詞:數學;故事;智慧;生活
長期以來,數學給人們的感覺是一門學科,是各類知識的組合,這是對數學含義的限制。事實上,數學是人類智慧體現的一種形式,數學式的思維在我們頭腦中發展,就如同語言能力一樣,它是人類最基本的智慧之一。數學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基本智能的需要。柏拉圖說過:“沒有數學就沒有真正的智慧。”
在開展建構式生態課堂的探索與研究中,我們應該注意到:建構式生態課堂的目的是開發孩子們的數學智慧,為孩子們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平臺,而不是建構式生態課堂的表現形式。如何將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轉變為建構式生態課堂教學,是我們數學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智商與數學的學習有一定關系,但不是決定因素,只能說孩子還沒有領悟到數學的智慧。數學在每個孩子眼中呈現不同的樣子,有的孩子僅僅把對數學的感覺停留在認識了幾個數字(1,2,3,4……),有的孩子在談到數學時可能會想到加減乘除的計算,還有的孩子會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的體現(比如,買東西和賣東西)。
建構式生態課堂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領悟到數學的智慧,這種智慧不僅僅是獨立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建構式生態課堂只有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啟迪數學智慧。
就建構式生態課堂中如何啟迪孩子們的數學智慧,淺談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數學的故事
1.動物中的數學天才
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還是某種大自然的“默契”?
2.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1967年8月23日,蘇聯的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突然發生了惡性事故——減速降落傘無法打開。蘇聯中央領導研究后決定:向全國實況轉播這次事故。當電視臺的播音員用沉重的語調宣布,宇宙飛船在兩小時后將墜毀,觀眾將目睹宇航員弗拉迪米·科馬洛夫殉難的消息后,舉國上下頓時被震撼了,人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電視上,觀眾們看到了宇航員科馬洛夫鎮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帶微笑叮囑女兒說:“你學習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即使是一個小數點的錯誤,也會導致永遠無法彌補的悲壯告別。
古羅馬的愷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戰爭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換成我們中國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吧。
二、從故事中找到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把數學的學習生生從生活實踐中剝離出來,那樣就是失去了生命意義的數學,是沒有生機和活力的數學,孩子們面對這樣的數學最沒有興趣的。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最感興趣的還是故事,通過故事孩子們能學到很多東西包括智慧。數學也是這樣來的。
案例:如果把小動物們換成一列數在站隊,你能不能通過下面的數字站隊方式來找到第20個數字是哪個呢?
1,3,5,7,9,1,3,5,7,9…第20個數字是誰呢?聰明的小朋友你能不能告訴我呢?
仔細觀察這組數字的排隊規律原來是1,3,5,7,9這五個數字按著這個順序在重復站隊,第20個數字就很簡單地找到了,一年級小朋友可以按著這個規律接著往下寫,寫到第20個就知道是9,學習過除法的孩子們可以通過除法計算20÷5=4(組)就可以知道第20個數字是9。
總結: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勞動是光榮的,人們就是靠辛勤勞動創造了我們豐富的世界,一直推動著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我們所有的知識財富也同樣來源于勞動和生活,因此數學也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孩子們的數學智慧也來源于自身的生活。
孩子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象力卻在慢慢消失,這卻是一種悲哀。而之于教師,切不可以大人的角度來衡量孩子眼中的事物,而要把自己當成孩子,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數學,才能啟迪孩子數學的智慧。數學是一種智慧,數學造就智慧人生。而這種智慧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是教育的本源。”而我要說:“生活是智慧的本源。”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