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丹丹
摘要:2015年,《大圣歸來》掀起了國人對國產動畫的熱情。其實,《西游記》動畫電影由來已久。本文在此觀照《西游記》動畫電影自誕生至今的改編狀況、改編策略和呈現方式,借此冷靜評判《大圣歸來》的口碑、票房雙贏。
關鍵詞:《西游記》;改編;民族元素;技術
2015年暑期檔,國產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影院熱映兩個月,觀眾的好評如潮。《大圣歸來》由于“良心制作”,引發了觀眾的口碑營銷熱潮。筆者在此借著《大圣歸來》暫未消退的話題,來管窺《西游記》動畫電影改編。
一、 路漫漫:《西游記》動畫電影改編之路
早在中國動畫電影的萌芽時期,就有《西游記》動畫電影出現。中國動畫電影史上有記載的中國第一部動畫故事長片《鐵扇公主》(1941年),就是取材于《西游記》第五十九回、第六十回、第六十一回。當時是由于美國迪斯尼動畫《白雪公主》在國內上映時國人趨之若鶩、上座歷久不衰,這極大地觸動了中國動畫的開山鼻祖萬籟鳴、萬古蟾兄弟。萬氏兄弟決定打造我們自己的“中國公主”來匹敵“美國公主”。萬氏兄弟將《西游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改編成了《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鐵扇公主》成為美國的《白雪公主》、《小人國》和《木偶奇遇記》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動畫影片,標志著當時中國的動畫藝術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日本動漫之父”手冢治蟲曾經表示自己正是看了這部影片,才走上了動畫創作道路的。
自1941年第一部《西游記》動畫電影《鐵扇公主》誕生,至2015年《大圣歸來》火熱銀幕,這期間還有多部《西游記》電影誕生。1981年的《人參果》、1985年的《金猴降妖》都是根據《西游記》片段改編而來,它們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神話題材動畫寶庫。進入二十一世紀,《西游記》動畫電影有增無減,電視動畫長片《西游新傳》、《金箍棒傳奇》都被搬上大銀幕。邢如飛導演的《西游新傳》(2010)、哈磊導演的《金箍棒傳奇》(2012)、《金箍棒傳奇2:沙僧的逆襲》(2015)接連在院線上映。2012年,《大鬧天宮》3D修復版上映,再次喚起了觀眾對經典的記憶。2015年,則又有了這部掀起觀眾對于國產動畫熱情的《大圣歸來》。
二、 上下求索:名著經典向動畫電影的轉化
(一) 改編的策略
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基本有兩大改編策略:其一是,忠實原著,其二是,改造經典。《西游記》動畫電影在對原著的改編上大致遵循這兩大原則。
1. 忠實原著
不改變原著的主題精神,對原著的內容沒有進行大幅度的修改,都可以稱作是忠實原著。如前文提到的《鐵扇公主》,影片對原著改動不大,除了一些小的情節,例如原著中前往火焰山的是孫悟空,而在影片中為了表現“團結一致”的主題改為師兄弟三人一起前往芭蕉洞。《西游記》動畫電影中,木偶片《火焰山》也是改編自這三回,也是忠實于原著,只是換了表現形式。《大鬧天宮》改編自《西游記》前七回,將美猴王出生、學藝、大鬧天宮諸般濃縮化地呈現。《悟空大戰二郎神》也是改編自《西游記》前七回,只不過重點放在了孫悟空與二郎神的武斗戲上。《齊天大圣前傳》也是改編自《西游記》前七回,而重點放在孫悟空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學藝上。《金猴降妖》改編自第二十七回。這三部作品也都是將文字講述的內容用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沒有轉變原著的故事內容。
2. 改造經典
《西游記》動畫電影中也有這樣一些影片,它們只是借用了《西游記》中的人物來推演一個故事,原著中的故事情節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故事,像科幻片《丁丁戰猴王》,通過一個現代的小孩兒丁丁與從動畫片《大鬧天宮》中走出來的美猴王比武斗藝,來宣揚科學技術力量大,內容基本與原著無關,屬于對原著更大程度的改造。而像《西游新傳》、《金箍棒傳奇》系列則受了《大話西游》的影響,影片無論是內容還是人物設定都是對原著的顛覆性改編,影片中更多的是戲謔、娛樂的成分。到了《大圣歸來》,雖然影片主題思想、故事內容都是嚴肅認真,并無“無厘頭”搞笑,但是影片與原著關系并不大,雖不是戲謔,但是屬于故事的推演。
(二) 呈現的形式
1. 民族元素的加入
早在《鐵扇公主》中,中國傳統的戲曲造型藝術就被引入,例如鐵扇公主的造型、形體動作。中國山水畫的造型風格也被吸收運用到影片的場景設置中。而到了《火焰山》,在中國流傳兩千多年的木偶戲被應用到動畫電影制作中。《火焰山》中的小木偶基本是仿造了戲曲舞臺上的造型,形象生動又有諸多恰到好處的滑稽可笑。《西游記》動畫電影中最為著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大鬧天宮》,創造了一個在世界范圍內經典的動畫形象孫悟空。他的開相是借鑒于戲曲中的臉譜和民間版畫上的孫悟空臉型設計的。”《大鬧天宮》中除了孫悟空的造型借鑒了戲曲、年畫、民間玩具等造型藝術,玉皇大帝的造型借鑒了民間年畫、木刻、石雕等,七天女則借鑒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造型。諸如此類的造型風格,造就了《大鬧天宮》的畫面呈現出極具民族特色的美。而《大鬧天宮》也被認為是作為世界動畫流派重要一支的——“中國學派”的扛鼎之作。其后的《西游記》改編的影視作品大多沿襲這一經典的孫悟空造型,突破很少。 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受《大話西游》后現代風的影響,藝術上幾乎毫無創新。
2. 學習外來技術和藝術
《西游記》動畫電影除了使用民族元素來承擔影像塑造之外,也積極學習外來先進技術。
《鐵扇公主》借勢迪斯尼動畫《白雪公主》,在造型上又過分學習好萊塢動畫,以致造就了一個米老鼠樣式的孫悟空。這部動畫長片點燃了國人的熱情,也招致輿論批評,這就說明學習外來技術必須在保存自我風格的基礎之上,否則就貽笑大方。在后來的動畫制作中,早期動畫人就開始探索民族風格之路,中國動畫學派曾享譽世界。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后來成長為中國木偶片大師的靳夕導演曾遠赴捷克學習木偶片制作技術。在拍攝木偶片《火焰山》時,靳夕改善了米老鼠樣式的孫悟空造型,豬八戒、鐵扇公主、牛魔王的造型也更加中式。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剛剛吹起,《西游記》動畫電影也開始向外國學習制作自己的科幻片,于是有了《丁丁戰猴王》。1995年,中國動畫電影進入市場,動畫電影的制作更加注重引進新技術。《齊天大圣前傳》則首次使用了3D技術,觀眾的觀影體驗再次被革新。
三、《大圣歸來》是否是《西游記》動畫電影的“歸來”?
文學名著是影視劇本創作取之不盡的寶庫,《西游記》在影視創作中更是常改常新。由1941年第一部《西游記》動畫電影《鐵扇公主》到今天的《大圣歸來》,《西游記》動畫電影伴隨了整個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歷程。從1941年起,《西游記》動畫電影一直在不斷嘗試著開拓創新。《大鬧天宮》曾經創造了中國動畫電影的輝煌,成為民族動畫的經典屹立于世界動畫舞臺。而后,《西游記》動畫電影卻再未出過杰作。《大圣歸來》團隊以其多年磨一劍的精益求精態度、洋為中用,最終再次將名著經典閃亮于人前。《大圣歸來》不是《西游記》動畫電影的“歸來”,而是中國動畫電影的一次小小的出發,驢臉的孫悟空造型雖不盡如人意,卻也是誠意之作,探討《西游記》動畫電影的改編問題,不是旨在研究影像與原著的相似與否。改編作品,像不像不重要,好不好才重要。
[參考文獻]
[1]鮑濟貴:《中國動畫電影通史》,連環畫出版社,2010年版。
[2]欒偉麗:《動畫造型與民間美術》,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3]吳承恩:《西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