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軍
【摘要】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于大學生來說,如何提高抗挫折能力,使他們順利步入社會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通過介紹什么是抗挫折能力、為什么要提高抗挫折能力、怎樣提高抗挫折能力,最后關于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給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建議
一、什么是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即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沒有不良反應的能力,是個體適應挫折、抵御和對付挫折的能力,它是一種多維的綜合心理素質。所謂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在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否經得起打擊和壓力,有無擺脫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與行為失常的一種耐受能力。亦即個體適應挫折、抵抗和應付挫折的一種能力。—般來說,挫折承受力較強的人,往往挫折反應小,挫折時間短,挫折的消極影響少;而挫折承受力較弱的人,則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挫折的不良影響大而易受傷害,甚至導致心理和行為的失常。
在青少年人群中,它具體表現為學生如何正確認識學習和生活中的挫折,采用何種有效的調節和應對策略來對付已發生的挫折,采取何種正確的行為方式來處理難以解決的挫折等方面。
二、為什么要提高抗挫折能力
現在許多為父母、為師長者,只重視讓孩子吃好玩好學習好,舍不得讓孩子受一點挫折,“脆弱”成了許多孩子的“致命傷”,因此,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正確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提高其抗挫折能力已迫在眉睫。總的來說挫折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降低大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習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學習效率除受個體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的制約之外,還與學習者的情緒狀態、自信心等因素密切相關。當大學生遭遇挫折后,從而極大地降低學習效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大學生在遇到失戀、考試失敗、父母離婚等挫折后,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就是挫折產生消極影響的表現。
(二)降低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生活能力。
大學生受挫后,容易引起情緒波動和出現行為偏差。如果持續遭受挫折,則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的淆亂。這樣不但大大降低大學生的思維創造力,而且使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也大打折扣。
(三)促使大學生改變性格與出現行為偏差。
當大學生遭到重大挫折或持續挫折而又無法做出相應的調整時,就會使某些行為反應形成相應的習慣模式或個性特征。如一位對愛情充滿憧憬、熱情開朗的女大學生,因戀愛屢次失敗,于是導致她對男生懷有過度的戒心,對愛情不再抱有熱情和希望。這種消極態度的持續發展,使其個性產生了十分微妙的變化,她由外向熱情變成了深沉世故。同時,由于受挫的大學生處在應激狀態下,感情易沖動,自控能力較差,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可能會做出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
三、怎樣提高抗挫折能力
(一)認識到挫折存在有它的普遍性與必然性。
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事件已經發生,再也無法挽回,必須向前看,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挫折是人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任何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進一步深刻理解對正確的挫折觀的認識,認識到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就能把挫折當作進步的階石、成功的起點,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二)認識到挫折具有雙重性。
巴爾扎克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困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挫折既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認識到挫折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受到磨練和考驗,從而變得堅強起來,并因此而增強,成熟起來,并因此而增長知識和才干,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挫折向積極方向轉化。
(三)接受自己,接受別人。
每個人的能力大小不同,每個人也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全面的評價,既要肯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同時也要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愉快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光做到正確評價和愉快接受自己還不夠,我們還要知道怎樣避開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優勢,爭取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同樣,我們也要善于接受別人,多看別人好的一面,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相互間的支持和幫助。
(四)采用精神宣泄法。
精神宣泄法就是創造一種環境,使受挫折的人可以自由順暢地表達他受壓抑的情緒。精神宣泄法有多種形式,如受挫折的人找一兩個親近的人、理解自己的人,將心里的委屈和想法全部講出來,對方會給你心理上的撫慰,鼓起你奮進的勇氣。或者受挫者通過寫日記把內心的不滿情緒盡情地表達出來。
四、提高大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幾點建議
(一)創建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消除可能產生大學生挫折的因素。
伴隨高校擴招與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加速,導致各高校的全日制在校生人數迅速擴張,使得各學校的基礎設施、后勤保障、師生結構等出現嚴重失衡。有些學校建立了新校區,結果導致新校區的學生無法共享主校區沉積的歷史文化、濃厚的學術氛圍、豐富的圖書資源等等而產生挫折感。因此創建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至關重要。另外,對于家庭 比較貧困的大學生,要啟動校園“愛心工程”,建立貧困生獎、貸、助、勤、免制度,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建立班級“一幫一”互助小組,不讓其在學習上掉隊。“ 特別是對于心理有障礙的同學,教師要有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多和他們談心、交流,鼓勵其參加校園文體活動,幫助其克服孤僻、離群的心理。
(二)高校應寬容學生受挫后的不良行為,為受挫學生提供情緒宣泄安全機制學生在遭受挫折后,有可能會出現消極的情緒反應。
高校工作者要多與受挫者進行心理交流,要采取個別談話、意見箱、開展熱線咨詢電話以及第二課堂等方式,給受挫者提供各種抒發受挫隋境的場所和機會,讓他們自由地、毫無顧忌地傾訴自己的煩惱、苦悶和憂慮,把不滿的情緒全部宣泄出來,以達到內心的平衡。作為學生自己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緩解不良情緒。女生的心緒不好時,可以找自己認為最親近的家人和朋友談心事,甚至當著親人的面大哭一場。男生可以借猛踢足球、痛打籃球、擊打沙袋等方式。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分寸,適時、適度。
(三)高校應加強與家庭的溝通和聯系,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挫折教育。
家庭在學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如果把學生的受挫能力比作衛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在家庭中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應當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轉變父母的教育觀念,重視孩子受挫能力的培養。如開辦家長學校,定期給學生家長上挫折教育課;定期召開家長與教師的專題交流會。使家庭和學校變成各有側重的教育場所,使家長充分認識到“教育合力”的作用。第二,改變父母溺愛型和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建立民主型和協商型的教養方式,規范自身的行為。比如開辦家長信箱、家長熱線和心理咨詢等方式規范父母的行為,提高科學家教能力,建立健全大學生挫折抵抗能力的長效機制。
(四)重視學校所在城市在大學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居主導地位,家庭、社會對學生的影響起輔助作用,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必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因此,在建設學校育人環境時,應注意改善家庭、社會這個大德育環境,努力發揮社會育人功能,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絡。高校應在發揮挫折教育主渠道功能的前提下,和社區、社會建立長期協作關系,共商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計劃和辦法,也可聘請當地英雄、模范人物作校外輔導員,以其典型模范行為感染教育學生;另一方面,經常主動地與學生家長溝通,讓學校及家庭隨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努力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支持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構建一個良好的德育大環境。挫折是暫時的,也是永遠的,抗挫折能力應該貫穿于一個人成長的始終。
參考文獻:
[1]楊偉.《法制與經濟(下旬刊)》. 2009年08期.
[2]李海州,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3]陳火欣,劉持偉.《中國電力教育》.談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養[J].2009年20期
課題項目:立項類別:河南省民辦教育協會,項目編號:hmx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