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威 楊文韜 朱玲 柳林汐 吳漢
【摘要】本文以六盤水師范學院的大學生為對象,簡單分析了貴州省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原因。從大學生個人角度看,他們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個人價值取向不準;個人意識發展的速度較慢。從教育角度看,家庭教育中缺失了傳統文化中責任意識的培養;學校教育過分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培養。從社會角度看,利益至上和網絡誘惑,促使了當前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社會責任意識的發展,淡化了社會責任意識。
【關鍵詞】貴州,大學生,責任意識,原因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正處于小康社會、溫飽水平時期的大學生,是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承者,是國家發展的棟梁。因此,大學生有無社會責任意識直接關系到個人前途的發展,關系到家庭的興旺,民族的未來。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在校大學生總體上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1],但對處于經濟和教育發展落后的貴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稍弱,或者說較為淡薄。主要表現為一些大學生缺乏責任意識,對社會責任意識的認識和理解不夠;一些大學生有責任意識,但和個人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合,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意識的發展遠遠跟不上個人的需求行為。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對六盤水師范學院的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的觀察,簡單的談談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的原因。
一、個人原因
1.1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不夠
大學生從感性的角度,去相信和理解對社會的所見所聞,用自己的方式去抽象和構造社會的形態。部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呈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狀態。“大家都不做,我為什么要去做”、“大家都不做,我要是去做了,他們認為我是傻子”、“大家都不做,我一個人做也做不起來”等這樣的畸形認識心理。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以明哲保身為基礎,以觀望為原則,以“獨”的態度別具一格的看待社會責任。他們認為上大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奉獻社會,而只是為了讓自己能有一份輕松薪水豐厚的工作。這樣的思想阻礙了他們對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互相承擔責任的意識形成和發展[2]。
1.2價值取向偏頗
當前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學生心理目標單一。讀小學就是為了練初中;上初中就是為了進入高中;練高中就是為了去大學;到了大學,就是為了獲取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至于以后要做什么,從來沒有想過。部分大學生有一些簡單的美好想法,很難付諸于實踐。當前的大學生很難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去正確的看待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從未想過如何將自己在大學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一定的關系,只是單純的認為“現在所學知識,以后在社會用不上”。當前的大學生從來都不會認為自己從學校獲得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單純的希望所學知識轉換成金錢,充分的滿足他們內心的空虛。
1.3意識發展速度較慢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對六盤水師范學院的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的觀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水平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責任意識水平較低。通俗地講,部分大學生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但是在責任意識驅使下的行為表現與社會需求不相符合。正如湖南農業大學的研究生丁凱所說,大學生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不能正確地認識大學生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角色,也不能正確認識社會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3,4】。所以,當這部分大學生意識到自己責任的同時,不能自發形成自己的信念,自然也就不會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教育缺失
2.1家庭教育不當
隨著國家步入小康社會,家庭生活越來越富裕,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越來越高,為了讓孩子成才,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我校的大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奔波操勞,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厚的物質條件,換取孩子在學校的優良成績。當前的應試教育體制更是讓家庭教育重智力發展輕傳統文化的培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的豐厚的物質,卻少了精神關愛。這樣的孩子把父母提供的一切認為是理所當然,不但不能獨立成長,且沒有社會責任意識,也易形成 “獨”的性格。
2.2學校教育畸形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重點在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上,幾乎全都是“填鴨式”教育,過分強調學生的知識技能,卻忽視了在學生心智發展的同時德育的彌補。學生在學校秉承教師的信念,靠高分上大學。日積月累的這種信念使得學生成為了除了圣賢書決無窗外事的書蟲。學生認為,只要聽話,不做壞事,好好讀書,就是對父母負責,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大學教育的方式與中小學的教育方式完全不一樣,使得大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加“獨”立發展。大學課程種類多,內容多,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個人發展依舊強調專業技能的發展,忽視大學生綜合技能的提升。盡管大學開設了社會責任教育類的課程,但理論課程與學生實際聯系甚少,并不能讓學生重新定位自己,形成較高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社會原因
3.1利益驅使
社會的畸形發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物價房價越長越高,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男女性別比例不平衡等促使了社會人以金錢為上,注重個人利益,忽視他人利益。這也催生了大學生只關注自我,癡戀于個人的物質利益,忽視社會利益,淡化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3.2網絡誘惑
隨著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普及,網絡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網絡資源公眾化、交流工具多樣化、信息多元化……使得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無法正確控制自己,定位自己,甚至迷失自己。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娛樂影視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 張艷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分析[J].校園心理.2014,12(6)
[2] 丁凱.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湖南農業大學.2007
[3]李會萍.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4
[4]李佳.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5
[5]徐振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白色學院學報.2009,4(22)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4ZC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