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 江爭紅
【摘要】《國際經濟學》作為經濟學類本科生專業八門核心課程之一,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面臨一些困境,提出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該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以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國際經濟學;本科生
1. 引言
《國際經濟學》是教育部確定的經濟學類本科專業八門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以國際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各國之間商品、服務的交換和國際間資本、勞動力的流動,以及各種國際交易活動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問題。在內容體系上,包括微觀的國際貿易理論部分和宏觀的國際金融理論部分。
本文針對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有關特點和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將研究性學習融入本科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革新,以提高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分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2. 《國際經濟學》課堂教學的困境
目前,在《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本科教學實踐中,存在以下教學困境:
2.1 課程定位的困境
《國際經濟學》課程一般作為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生的高年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與低年級的《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課程存在重疊部分。同樣是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的探討,高年級課程與低年級課程在教學目標上應有所區分,譬如在理論研究的深度方面,應有中級與初級的區別。而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往往難以把握理論講解的深淺:淺了,易造成對學生已學知識的簡單重復;深了,易難以被本科生理解、掌握。
2.2 學習興趣的困境
《國際經濟學》課程作為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生的高年級課程,往往偏重純理論教學。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運用大量的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模型和高等數學的相關知識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進行推導,并對相關政策展開分析。這就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并具有一定的綜合運用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易感覺枯燥,并產生畏難心理。
2.3 能力培養的困境
《國際經濟學》課程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仍然以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為主,并且多為大班上課。在課堂討論和課后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率普遍偏低。純理論的學習往往與現實生活相脫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 引入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意義
教育部在2004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第11條中明確指出,“積極推動研究性學習,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1]。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
從本質上講,研究性學習應該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應該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轉變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相關結論。而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老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革新。
在傳統的《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接受性學習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學方式。引入研究性學習,并非是完全否定接受性學習的作用,而是要把研究性學習和接受性學習相結合。研究性學習相較于接受性學習而言,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 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引入研究性學習的關鍵點
4.1 優化教學內容
首先,《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不應僅僅拘泥于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純理論分析,而應同時關注國際經濟中出現的新現象、產生的新問題,積極探討國際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解決有關問題的對策,特別是要將西方經濟理論與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
其次,應注重加強與《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貫通。
同時,應將教學內容與授課教師的科研活動相結合,授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更多地接觸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并可展開討論,把本學科領域國內外發展前沿和趨勢引入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
當然,由于教學課時有限,課堂教學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這就需要授課教師通過課堂引導,幫助學生認清自己應該學習什么、應該如何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
4.2 改善教學方法
首先,在《國際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除純理論分析的講授外,應積極推進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式,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意識和能動性。
其次,授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進行組內、組間的案例討論;在課后的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中,可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式學習。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參與授課教師的科研項目或自主確定選題等方式開展研究,進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考慮到《國際經濟學》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課程的緊密聯系,上述學習小組的建立可以從經濟學類專業本科生的低年級階段開始,合作式學習可以貫穿于整個本科生學習階段。當然,這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課程授課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以便更好地引導這種跨學期、跨課程的學習小組的建立與實施。
4.3 提升教學能力
一方面,可以鼓勵授課教師通過外出訪學、攻讀博士、短期培訓和參與國內外相關學術會議等方式,更好地把握本學科國內外發展前沿和趨勢,進一步提高教師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另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強相關課程的教學團隊建設,加強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將研究性學習的引入與《國際經濟學》課程改革和相關課程群的建設相掛鉤。
5. 小結
在《國際經濟學》課程中引入研究性學習,旨在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方式,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授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
研究性學習的引入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要發生轉變,授課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需要革新。可見,研究性學習的引入將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研究性學習必將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更為廣泛的運用,并不斷取得新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的通知[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2005.
[2]劉月秀,劉輝,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探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25(3):110-113.
[3]張建林,大學本科研究性學習的層次性體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05-108.
基金項目:安徽省2014年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研究性學習在《國際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2014jyxm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