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志積
摘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一種趨勢,而作為青年人的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大學生新媒體創業發展迅速,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如自身創業經驗不足、對相關知識和政策缺乏了解、毅力不足等,同時學校在政策的配套方面和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有些解決這些問題,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意義重大。
關鍵詞:大學生;新媒體創業;創業師資;公眾微信號平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之后,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創業創新的風潮。目前,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創業創新。創業創新的號召始于2013年10月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強調“調動社會資本力量,促進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成長,帶動就業,推動新興生產力發展”,此后,創新創業成為了當下的時代風潮。2014年9月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1]。
大學生年輕富有朝氣,容易接受新鮮的概念和知識,擁有犯錯的資本,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學習能力,理應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通過創新創業,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而且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甚至推動行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取決于年輕人的創造力,而大學生是年輕人的主體,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對一個國家的未來至關重要,國家政府層面通過出臺有利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來促進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學校也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
新媒體(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2]。
一、大學生新媒體創業現狀
(一)發展迅速
新媒體創業進入門檻較低,所需的成本比實體創業要少得多,并且日常運營的壓力也要小得多。所以,即使創業不成功,大學生所承受的損失也不會很大,因為前期的投入并相對較低,推倒重來的機會也大。這是任何一種傳統創業模式無法比擬的[3]。同時新媒體創業往往不受空間的限制,甚至只要一臺電腦或者手機就可以進行創業。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淘寶及阿里巴巴發展,學生以網絡代理、網絡開店等形式創業的越來越多。2012年微信出現,近幾年來“微商”發展迅速,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中進行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等,這些統稱為“C2C”交易,意為消費者個人與消費者個人之間電子商務。這些“微商”多為草根階層的打工族、大學生等。現在隨處可見學生在朋友圈中賣商品,并通過QQ發布商品信息。大學生新媒體創業發展迅速。
(二)成功率低
大學生創業熱情很高,但往往成功率低,本文認為由以下幾方面原因:
1、創業經驗不足
大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大部分時間呆在學校,與社會接觸較少,對于創業往往過度理想化,缺乏開拓和市場分析的能力,還會過高地預測市場效益,容易忽視潛在的風險,對于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辯證客觀的分析和看待。對于創業項目的選擇上,不能較好的用專業知識進行理性分析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創業計劃。大部分的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之初并沒有明確的規劃,更多時候他們僅憑一腔熱血和年輕的試錯成本踐行創業的夢想。調查顯示40%大學生創業者根據興趣愛好來選擇創業行業,他們很少考慮專業技術、渠道資源、資金準備,甚至不曾評估風險和政策導向。
2、熱情有余,堅持不足
現在大學生創業都是90后,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家庭條件優越,父母親過于寵愛,缺乏吃苦耐勞和團隊合作精神,遇到問題和挫折時往往不能有效應對,容易導致半途而廢。
3、創業與學業無法協調
大學生的最重要的任務是完成學業,掌握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自己的情操與素質,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創業往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顧及自己的學業,面對學業的壓力,只好暫時放棄或中斷創業。
4、相關知識和政策不夠了解
對于新媒體等相關專業知識只是簡單了解,只能進行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創業活動。同時對于與創業有關的國家優惠政策、法律了解很少。通過訪談調查,大學生對創業政策的了解相當貧乏,在選擇有創業打算的同學中,只有近一半的同學知道國家對大學生創業有鼓勵政策,但對政策的具體內容了解不多。同樣,學生對于學校創新創業方面的政策了解甚少。
5、政策不配套
學校在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出來了很多政策。通過高校的積極宣傳,學生知道學校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但是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往往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來進行解決。大學生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的配合,一些政策理論上很有用,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很復雜,也很難落實,甚至根本得不到執行[4]。
(三)、創業教育師資缺乏
目前高校創業教育指導老師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類是從事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課程具有相關經濟管理類理論背景的專業教師,還有一類是從事思政教育、社團活動、職業指導等工作的輔導員隊伍[5]。專業教師往往具有較強的經濟管理、市場營銷、公共關系、消費心理、法律法規、金融財務等方面的知識,但大部分并未接受過系統的創業學理論教育。部分專業老師忙于教學及學校其他事務,同時面臨職稱晉升的巨大壓力,往往無暇顧及創新創業教育活動。而輔導員老師通常具有思想政治類相關的理論背景,不僅缺少企業管理相關類理論知識,也沒接受過系統的創業學理論教育。而且輔導員要忙于平常的事務性工作,只能抽空自學創新創業類等相關理論知識。在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時,往往是現學現賣,或由以往積累的經驗來指導學生,會感到力不從心。無論是專業教師還是輔導員教師,基本上沒有創業經歷,在面對一些實際的創業問題時,往往無法進行有效的指導。此外,現在許多高校還存在著一校多區的現象,對于創業教育的指導不能及時開展。現在高校創業指導老師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大學生對創業指導的需求。
二、相關措施及建議
(一)組建學生創業工作室
臺灣中山大學的創業教育模式非常好的將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融合起來。授課教師已經投標成功了一些橫向項目,這些項目完全是在臺灣還沒有上市的產品或者僅是一種創意。在一學期的課程中,老師帶領學生,讓學生在圍繞項目的教學過程中既學習了創業理論知識,也參與了創業實踐過程,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6]。高校在開展創業創新教育中,可借鑒臺灣中山大學的做法。在開展創業創新訓練中,學生提交創業方案經過學校審核后,根據項目成立學生創業工作室。學生工作室像一個小型的模擬公司,由相應的學生、專業老師和輔導員老師構成。新媒體創業中不僅需要營銷管理人員,更需要制作視頻、圖像處理、網站建設、視覺設計等專業人才。學校提供場地、政策等支持。學生工作室成立后,更容易招聘創業所需的學生人才,同時有利于與學生相互學習、協作,發揮團隊精神[7]。學生工作室參照公司設立相應的職位,在創業實踐過程中,不僅學習專業的技術類知識,同時學到經營管理、稅收法律等創業所需知識。因為是學生,畢竟知識儲備糧和經驗有限和不足,所以需要專門的專業老師進行必要的技術和管理指導。而輔導員老師,本身做的是思想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工作,接觸學生時間長,對學生了解,在創業中遇到問題而士氣低落時,及工作室日常的管理、學校各部門的溝通中及起到一個很好的橋梁和催化劑作用。同時,輔導員老師在參與學生工作室的同時,不斷學習并積累經驗,反過來更好的進行學生的創業創新教育工作。
(二)高校創業師資隊伍的培養
對創業教育教師隊伍進行校內培訓與校外培訓相結合的培訓措施。許多高校都設有經濟管理學院或創業學院等相似二級學院,學校可以有效利用校內資源,邀請校內創業、新媒體等方面知名專家和學者對創業教育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和創業知識的培訓。不定時派送相關老師參與政府或有關單位組織的正規的相關課程,得到全面、整體、系統的學習。參與社會知名企業家、創業家、商界名流等創業報告會、產品發布會等活動,了解創業趨勢和形式。學校可以舉行創業沙龍、“創業教育”相關研討會等交流形式的會議,在相互探討中得到提高[8]。針對創業教育教師缺少實踐能力,一方面學校要鼓勵教師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實踐創業。新媒體創業往往不受地點的限制。其二可以利用與學校合作企業的資源,讓相關教師到企業進行兼職,不但可以增加教師的收入水平,而且能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達到教師、學校、企業三贏的場面。聘請社會上高水平的企業退休專家擔任創業指導老師,增強學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力量。
(三)建立創新創業微信公眾賬號交流平臺
大學生創業需要一個與老師、同學、社會溝通交流的平臺。基于互聯網的互動平臺,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進行溝通交流。張志、袁梅、聶卉晶(2015)通過對微薄、微信公眾賬號、微信群QQ群、專用APP四種新媒體溝通平臺特點分析,認為微信公眾賬號更適合作為創新創業的交流平臺[9]。依托學校創業協會等社團,建立創新創業微信公眾賬號交流平臺及其日常的維護和管理。創業導師和創業團隊可以在上面進行自身創業故事和創業經驗的分享,這種分享往往接地氣,并與大學生息息相關,通常能在學生群體中引起較大反響,贏得較高的轉發率,形成良好的創業軟環境。微信公眾號允許閱讀者進行線上提問,但是不能像QQ一樣進行群體聊天,所以可以輪流安排創業教育教師對問題進行解答,同時又可避免大量時間浪費在無效聊天上。公眾號上可以發布企業家、知名學者等來校演講及創業沙龍及創業協會組織的線下交流等活動,在活動前可以收集提問問題,方便演講者在演講互動環節進行解答。在活動后可以進行活動的分享和討論,進一步提升活動的質量和有效性,切切實實提升學生的創業水平。甚至可以利用公眾平臺發布大學生創業者的產品和服務信息,及社會上企業產品的優惠促銷信息,這樣不僅與同學、社會有了更好的交流,而且平臺的創建也變成了一項創業活動。學生在維護平臺的過程中也得到了創業能力的鍛煉。公眾平臺上長期的素材積累,變成了創業知識庫。同時對于在相關創業實踐和創業比賽中所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和措施進行整理,就可以形成類型多元的方法庫,在遇到相似問題時可以查詢方法庫,一方面減輕了指導老師的工作量,避免了重復工作,更重要的是大量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得到了有效的傳承。通過通過微信的自動回復功能,建立檢索目錄,方便用戶搜尋所需文件。
三、總結
自從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后,許多高校對創新創業越來越重視。一些高校不斷推出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而新媒體背景下,學生對于創新創業也是熱情高漲,學校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引導,同時在制定政策和實踐操作中,可借鑒國內外高校的成功經驗,同時根據本學校的具體情況探索出本校學生創新創業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http://news.youth.cn/gn/201508/t20150806_6970760.htm
[2]http://baike.haosou.com/doc/5389242-5625822.htm
[3]翟漱文.技術革新背景下大學生的新媒體創業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33)
[4]朱曉蕓.梅偉惠.楊 潮.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2(09):82-85
[5]韓旭.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以浙江省嘉興市為例[J].新西部,2009(22)
[6]杜運周.高校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對接方法探討——臺灣中山大學的經驗介紹[J].高校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對接方法探討,2011(3):35-38
[7]婁立原.呂菁.大學生新媒體創業創新訓練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14):79-81
[8]魏芬.李琴.”專兼結合”的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體系初探——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2(05):23-25
[9]張志.袁梅.聶卉晶.基于微信公眾賬戶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交流平臺運行管理機制研究[J].科學導報,2015(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