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煉
【搞要】要熟練的掌握和運用語言基本功,需要長期地學習,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在生活中多積累并刻苦地訓練。
【關鍵詞】教師 課堂教學語言 基本功
語文是一門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教師的教學工作仍是依靠教學語言來進行的,作為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手段,對于教師來說有著特殊的職業要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那么,應該怎樣掌握教學語言呢?
一、 語言準確、簡練
要向學生傳授正確的科學知識,教師的教學語言就必須是科學的、準確的。上課前要精心設計語言,字斟句酌,仔細推敲,上課時要清楚地、準確地講出各種概念、理論,說話不含糊,條理要清楚,邏輯性要強。每節課下來都應該回顧一下這節課的語言設計是否科學、規范、條理是否清晰、嚴密,造句是否恰當,語文用語是否正確加以運用,學生是否聽得清楚、明白。
如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一句,準確地使用了“不但……而且……”這一組關聯詞,層層清楚地說明了這種設計的優越性。通過學習和訓練,為寫好作文打下基礎,提高了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言簡練,就是指教學語言的少而精。課堂上決不能空話連篇,不著邊際。如果教師說話不簡練,就會影響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只可能是少、慢、差的低能勞動;如果重視提煉教學語言,緊扣所講重點、難點、關鍵點,做到言簡意賅、箭無虛發,就可以少費口舌,讓學生心領神會、豁然開朗,課堂上還有較多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活躍思維,發展智力。
教師要做到用精煉語言講清課文內容,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就不必要用兩句話。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桂林的水可歸納為:“靜、清、綠”,而桂林的山可歸納為:“奇、秀、險”等。
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鉆研,對各種物質的辯證關系進行透徹的了解,才能做到語言的準確、精煉。
二、語言生動、形象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好動、好奇、缺乏耐心的兒童,教學內容又多是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如果教師的語言枯燥無味,千篇一律,滿口書面語言,學生就會吃力費神、機械呆板,產生厭倦情緒。因此作為教師盡量便語言活潑、有趣,還要能深入淺出。在教育教學中要善于啟發學生想象,巧妙應用生動比喻和形象描述。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個穿著單薄的衣服、光著一雙小腳丫的又冷又餓的小女孩,教師可以引導,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會看到什么?她為什么會看到這些事物?小女孩最后怎樣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來,不僅能使學生對內容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能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培養了他們語言的表達能力。
要從完成教學任務中去求生動、形象,發揮語言的表現力。因為語言要受到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制約。語言枯燥無味固然不好,如果脫離教學內容單純追求語言技巧,油腔滑調,華而不實,完不成教學任務也不好。
善于啟發學生想象、巧妙應用生動比喻及形象描述這三者可以穿插進行、靈活多樣。如有時可以像電影、戲劇導演一樣,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小結等,有時像相聲演員一樣來一段開場白,有時像評書演員一樣來一段承前啟后的結束語,均能收到一定效果。教師應該有強烈的求知欲,要廣泛涉獵,才能做到語言的生動、形象。
三、 感情充沛
教師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對學生的聽課情緒有著直接影響。教師上課時,精神要飽滿,語言的感染力要強,使教學語言充滿激情。不要無精打彩,不要照本宣科,不要只把書上、教案中的東西通過嘴念出來。
如六年級語文第二單元后安排了一個辯論“善意的謊言可以說”如果只是照課本念或只是讓學生讀,印象都不深,難以理解。可以利用投影和媒體設計一些我們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讓學生觀看。我們就讓學生說說他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讓他們分為正反兩方開展辯論,富有激情的表達,辯論時老師也參與進來。這樣既增加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拉近了師關系,以增強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教師應該有深厚的感情,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要認真掌握教材的精神實質,才能做到感情充沛。
四、 把握聲調、節奏
教師講課聲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語氣的輕重、面部表情等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動。如果教師的語速太快,學生思維跟不上,聽課感到吃力,學習知識易一知半解;教學語速太慢,輸送給學生的知識滿足不了需要,學生智力活動受到限制,影響思維能力的順利發展;講課聲音不能太高,學生受太強語言刺激,會影響注意力的保持:講課聲音不能太低,學生聽課吃力費神,引起聽覺不必要的緊張。所以課堂上首先要注意用平和而流利的語言,講課的同時要注意快慢適中、高低適宜。其次是注意在盡量避免單調、平談,注重抑、揚、頓、挫的同時,加強語言的啟發性。要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實驗的安排注意掌握語言的速度,有快有慢,注意停頓,停頓時間可長可短;還要根據學生的情緒進行巧妙控制和調節,善于利用語音節奏和聲調的變化使學生的大腦皮質持續處于積極而活躍思維狀態。要有設疑,有釋疑有講述。當講到教材的重點,難點或關鍵之處時,教師的語言可以放慢,語氣可加重;當講到疑點之處時,教師的聲調可以提高,尾音可以適當拖長。另外要注意講話時的表情和姿態,盡力做到以姿勢助說話,語言枯燥無味,單調平談無啟發性不行,教態呆板也不好。選用適當姿勢如準確的手勢和眼神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
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水平是可以通過苦練得到提高的,如演員練功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演員做戲必須進入角色,不僅“形似”,而且“神似”。講臺雖不是舞臺,教師更不是演員,只有清晰、簡練、準確、生動的語言,才能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能給學生以智慧、以力量、以鼓舞。
總之,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接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基本手段。課堂教學語言是否清晰、準確、簡練、生動,是否有感染力,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語文素養,讓生動優美的教學語言恰當的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具魅力。